转自网络

又到了每月N度虐单身狗的日子,每次被有伴的或者即将有伴的情侣们深深深虐以后,各位单身的父老乡亲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怎么就遇不到桃花运呢?

为各位单身的同胞幸福深深忧虑的小编,今天就为大家指出一条求桃花运的明路——膜桃花。

桃花一词在汉语里什么意思小编在这里就不废话了,可它怎么就成了一个“找对象教派”呢?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膜桃花就是“瞎膜”。

梅、兰、竹、菊作为文人墨客经常谈到的植物,地位在诗文界里比桃花高太多,但是它们生性孤傲高洁,膜它们对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巨大帮助。

可膜它们对找对象这事儿帮助不大,还是得膜桃花。可为什么不是别的花,恰恰是桃花带有恋爱象征意象,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桃花一开啊,春天就来了,万物都在发情。中国古人讲求天人合一,恋爱也不例外对不对?《礼记•乐记》里都写了: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性之欲也,完全拒绝不了嘛~

唱歌的年轻人们正寻思着找对象呢,能看见的景物最华硕的就是桃花,那和美丽的姑娘真是相像呢,不由情由心生,边走就边唱起来了!
那美丽的桃花呦,可真是美丽啊,带上你这个好姑娘,那简直就是我全家的福分呐!

诗经•周南•桃夭》曰: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就这样由于物候的关系,从春秋时期开始,小伙子们就没羞没臊的把桃花和找对象联系在一起了。

谈恋爱嘛,和信宗教确实很像,教义本身是对幸福的向往和歌颂,并相信通过合理的方式可以实现它,在尘世获得幸福。


膜了桃花本身还不够,大家心里最期望的还是能够遇到合适的人,碰到自己的桃花运。
当然有的人遇到了,可最后没把运给守住。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膜的方式出现了错误。
比如遇见个砰然心动的对象,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都没问题。可是要是用错了方式说:“ 桃花历乱李花香”之类的,那就是把桃花运往外赶。

所以怎么守住桃花运呢?
唐代以前膜桃花大多都是对桃花进行正面歌颂,桃花大都比喻美丽青春的女孩子。可是从唐开始,桃花就带着不好的含义了。举一个膜桃花的错误方式。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李贺《望人家桃李花》
这种膜法是对各种姑娘的殷勤,在讲这个姑娘的好,那个姑娘的好。这就是种不好的膜法。
膜桃花的基本法则是专一,李贺违背了这个法则!

如果不专一,期待的是汹涌而来的各种桃花运,那么这个运气本身一定会出现反噬,不以专一为准则的膜桃花大法,迎来的一定是烂桃花。
果不其然嘛,上首诗里的李贺就遇到烂桃花运了,诗的后半句是这样的。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李贺《望人家桃李花》
李贺膜桃花膜的不专一,就只能在青楼遇到桃花运了。

当然膜桃花膜错误的方式可不止李贺这一种,杜甫的膜法也不对。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其五》
膜桃花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有了喜欢对象,追不到也不应该说人家不好。

杜甫的膜法就不对,膜桃花膜不到可以坚持不懈地等待合适的桃花,结果呢?膜不到说桃花跟流水走了,满怀愤恨地说桃花轻薄,这不是进行人身攻击吗?膜桃花要按基本法则,膜不到可以远观,可以祝福,千万不能有这种我遇不到桃花运,就是人家不好的心理。



刚才说杜甫心态不好,可什么是好心态呢,唐寅的《桃花庵》就说清这个问题了。
唐寅《桃花庵》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不是说大家偏偏得有个房子才能搞对象,是要学习唐寅在这里边提到的心境!
找对象拜桃花就得有唐寅这种心态——我可能得不到最好的,但我要内心的富足,我可能没有家财万贯,但是我对生活有别样的理解,同样感到闲适和幸福。

在现在这个社会,为了促进经济消费,生产者构架出许多不符合实际的需求,生活成为了填补欲望的过程。找对象要美,要帅,要有钱,要有房,要有车……

恋爱关系本身渐渐成为了满足自我欲求的过程,人们期待一份恋爱在物质、精神甚至在他人眼里完美,可完美并不可求,已得者也并不一定幸福。

唐寅这种心态是迎来合适桃花运的正确姿势,不要总求完满,完满不存在,你看五陵豪杰那么厉害,可是他们最后又得到什么了呢?

把心态摆正,离合适的人来,也就不遥远了。
祝大家表白成功!
喜欢本文的就关注我吧!

又到了每月N度虐单身狗的日子,每次被有伴的或者即将有伴的情侣们深深深虐以后,各位单身的父老乡亲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怎么就遇不到桃花运呢?

为各位单身的同胞幸福深深忧虑的小编,今天就为大家指出一条求桃花运的明路——膜桃花。

桃花一词在汉语里什么意思小编在这里就不废话了,可它怎么就成了一个“找对象教派”呢?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膜桃花就是“瞎膜”。

梅、兰、竹、菊作为文人墨客经常谈到的植物,地位在诗文界里比桃花高太多,但是它们生性孤傲高洁,膜它们对独立人格的形成有巨大帮助。

可膜它们对找对象这事儿帮助不大,还是得膜桃花。可为什么不是别的花,恰恰是桃花带有恋爱象征意象,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桃花一开啊,春天就来了,万物都在发情。中国古人讲求天人合一,恋爱也不例外对不对?《礼记•乐记》里都写了: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性之欲也,完全拒绝不了嘛~

唱歌的年轻人们正寻思着找对象呢,能看见的景物最华硕的就是桃花,那和美丽的姑娘真是相像呢,不由情由心生,边走就边唱起来了!
那美丽的桃花呦,可真是美丽啊,带上你这个好姑娘,那简直就是我全家的福分呐!

诗经•周南•桃夭》曰: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就这样由于物候的关系,从春秋时期开始,小伙子们就没羞没臊的把桃花和找对象联系在一起了。

谈恋爱嘛,和信宗教确实很像,教义本身是对幸福的向往和歌颂,并相信通过合理的方式可以实现它,在尘世获得幸福。


膜了桃花本身还不够,大家心里最期望的还是能够遇到合适的人,碰到自己的桃花运。
当然有的人遇到了,可最后没把运给守住。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膜的方式出现了错误。
比如遇见个砰然心动的对象,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逃之夭夭,灼灼其华“那都没问题。可是要是用错了方式说:“ 桃花历乱李花香”之类的,那就是把桃花运往外赶。

所以怎么守住桃花运呢?
唐代以前膜桃花大多都是对桃花进行正面歌颂,桃花大都比喻美丽青春的女孩子。可是从唐开始,桃花就带着不好的含义了。举一个膜桃花的错误方式。
“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李贺《望人家桃李花》
这种膜法是对各种姑娘的殷勤,在讲这个姑娘的好,那个姑娘的好。这就是种不好的膜法。
膜桃花的基本法则是专一,李贺违背了这个法则!

如果不专一,期待的是汹涌而来的各种桃花运,那么这个运气本身一定会出现反噬,不以专一为准则的膜桃花大法,迎来的一定是烂桃花。
果不其然嘛,上首诗里的李贺就遇到烂桃花运了,诗的后半句是这样的。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李贺《望人家桃李花》
李贺膜桃花膜的不专一,就只能在青楼遇到桃花运了。

当然膜桃花膜错误的方式可不止李贺这一种,杜甫的膜法也不对。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漫兴•其五》
膜桃花的第二个原则就是有了喜欢对象,追不到也不应该说人家不好。

杜甫的膜法就不对,膜桃花膜不到可以坚持不懈地等待合适的桃花,结果呢?膜不到说桃花跟流水走了,满怀愤恨地说桃花轻薄,这不是进行人身攻击吗?膜桃花要按基本法则,膜不到可以远观,可以祝福,千万不能有这种我遇不到桃花运,就是人家不好的心理。



刚才说杜甫心态不好,可什么是好心态呢,唐寅的《桃花庵》就说清这个问题了。
唐寅《桃花庵》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庵不是说大家偏偏得有个房子才能搞对象,是要学习唐寅在这里边提到的心境!
找对象拜桃花就得有唐寅这种心态——我可能得不到最好的,但我要内心的富足,我可能没有家财万贯,但是我对生活有别样的理解,同样感到闲适和幸福。

在现在这个社会,为了促进经济消费,生产者构架出许多不符合实际的需求,生活成为了填补欲望的过程。找对象要美,要帅,要有钱,要有房,要有车……

恋爱关系本身渐渐成为了满足自我欲求的过程,人们期待一份恋爱在物质、精神甚至在他人眼里完美,可完美并不可求,已得者也并不一定幸福。

唐寅这种心态是迎来合适桃花运的正确姿势,不要总求完满,完满不存在,你看五陵豪杰那么厉害,可是他们最后又得到什么了呢?

把心态摆正,离合适的人来,也就不遥远了。
祝大家表白成功!
喜欢本文的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