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姓氏楹联兴起于明清两朝。各姓氏的著名楹联均出自于本姓氏的历史典故,或反映该姓氏的起源和迁徙,或反映各姓氏杰出先贤的思想、学识、德望或业绩。迄今所知,艾姓的楹联不少,仅选取其中几副最著名、流传较广或有特定涵义的楹联:
1、陵邑世第新 (典出山东艾孔)
天水道脉长 (典出天水汝艾)(详见二、1)
2、乾德著倕和之绩 (典出浙江艾颖2)
治功膺纶玺之褒 (典出浙江艾仲儒)(详见二、2)
3、试宏词以登首选 (典出江苏艾晟)
受左传而擢甲科 (典出山东艾颖) (详见二、3)
4、爱民如恤血
挞吏胜看经 (典出艾若纳)
5、乾德廷臣,拔中首选 (典出北宋初艾颖2)
东乡才子,文列大家 (典出明朝末艾南英)
6、祖孙双进士 (典出希淳和毓初祖孙)
兄弟两贤儒 (典出自新和自修兄弟) (详见二、4)
7、十数世至于今,棣萼瓜绵裕后昆,全凭心地
百余年代有作,鹏飞萼荐绍祖德,还是书香 (详见二、5)
8、族开北应支流远
派衍东乡世泽长 (详见二、6)
9、鸿源肇天水
世泽启芝兰 (详见二、7)
10、宗传楚北家声远 (详见二、8)
支分平邑世泽长
二、对几副楹联的注解
1、陵邑世第新 天水道脉长
(1)、山东泰安/莱芜/沂源艾陵艾氏宗族应该包括以周初艾子为始迁祖和春秋艾孔为起源始祖的两支艾氏宗族
“陵邑世第新 天水道脉长”这副对联标明了艾姓的两个主要发祥地:甘肃天水郡和山东泰安/莱芜/沂源艾陵。上联典出孔季梁以隐居地名“艾(陵/邑)”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为一支艾氏宗族之起源始祖。以艾孔为起源始祖的山东泰安艾陵/邑艾氏宗族与以汝艾为起源始祖的甘肃天水艾氏宗族相比,世第更新。下联指天水郡是艾氏得姓始祖汝艾的故乡,艾姓的发祥郡望,艾姓的祖籍,以汝艾为起源始祖的天水艾氏宗族比以艾孔为起源始祖的泰安艾陵艾氏宗族早1300多年,道脉更长。
山东泰安/莱芜/沂源艾陵/艾山/艾邑一带有两支艾氏宗族,第一支以周朝初年(约公元前1066年)艾子—商朝修水艾候国最后一位艾候为始迁祖,第二支以春秋晚期(公元前537年)艾孔为起源始祖。因此,将“陵邑世第”仅仅理解为以艾孔为起源始祖的泰安艾陵艾氏宗族有失偏颇,应该包括以周初艾子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和以春秋晚期艾孔为起源始祖的艾氏宗族。
以艾孔为起源始祖的这支艾氏宗族迄今(2015年)已有2552年历史,在此之前出现的三支艾氏宗族是:以夏朝汝艾(距今约3883年)为起源始祖的艾氏宗族、以商朝封于修水的艾侯(距今约3285年)为起源始祖的艾氏宗族和商朝武丁帝后裔—河南汤阴艾国最后一任侯爵的子孙(距今约3081年)以国名艾为氏的艾氏宗族,两个艾侯分封于今江西省修水县和河南省汤阴县,由此可推断出,只有汝艾这一支艾氏宗族出自甘肃天水郡。这副对联可能是艾孔的后裔撰写。若是,则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起源于艾孔的这支艾氏宗族认定汝艾为艾氏的得姓始祖。2012年7月6日,福建省建宁县艾家际艾氏宗族第22世孙继洲发来邮件称,本宗族及祖籍地—江西省南丰县莱溪乡西山村艾氏宗族的堂联为:陵邑世第新 天水道脉长。西山村艾氏宗族正是艾孔的后裔。
2010年5月19日到莱芜市和泰安市调研,本想通过查阅地方志和实地采访,获取关于艾子和艾孔的更多信息,并寻找他们的后裔,滿怀希望而去,落得空手而归,这些希望都落空了。
(2)、汝艾与艾孔没有直接传承关系
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军在信中说,本宗族的堂号为:天水堂,且认定汝艾为第1始祖,艾孔为第49世祖。
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氏宗族的第1– 8修《艾氏宗谱》认为,汝艾与艾孔有直接传承关系。本人不敢苟同。从“艾姓的起源”一节可知,汝艾和艾孔是两支艾氏宗族的起源始祖。经考证,艾孔原姓孔,字季梁,于公元前537年自鲁国隐于齐国艾陵,更姓改名,以隐居地名艾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仕齐后取号裔款。可见,艾孔不可能是汝艾的裔孙。如果艾孔是汝艾的裔孙,本来姓艾,又何来以隐居地名艾(陵/邑)为氏呢?岂不是多此一举或曰画蛇添足了?!而且,如果艾孔是汝艾的裔孙,则艾孔就不能算作一支艾氏宗族的起源始祖,正如山东省莱芜的艾子不能称之为艾氏起源始祖一样。依愚之见,他们两者之间应该没有血源关系,即无直接传承关系。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氏宗谱》称“汝艾至艾孔49代”,可能是按他俩相距的时间间隔推算出来的。汝艾生于公元前1900年前后,艾孔生于公元前583年前后,由此可推算出自汝艾至艾孔49代间的平均代差为(1900-583)÷48≈27.4年∕代。
汝艾是在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艾氏第一起源始祖/得姓始祖,尔后出现的各支艾氏起源虽然与他没有直接血缘关系,都公认他为整个艾氏的得姓始祖,应是众望所归。汝艾的故乡天水郡成为各支艾氏宗族的发祥郡望,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乾德著倕和之绩 治功膺纶玺之褒
上联“乾德著倕和之绩”典出浙江省金华县艾颖2,下联“治功膺纶玺之褒”典出艾仲儒。仲儒是颖2的孙子,可以认定,这副对联是他们的后代对先辈功业的颂扬。有的资料将“乾德”解释为“天的品德”。从字面上看,“乾”即“天”,“乾德”即“天的品德”;依本人之愚见,“乾德”一词语义双关,“乾德”实际上隐指艾颖2在宋乾德年间(963-968年)经廷试拔中首选这一典故。倕、和皆为人名,相传倕是唐尧时的能工巧匠,始造钟、准绳、规矩等,和发明弓。艾颖2任过宋朝工部侍郎,有功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故赞扬他“著倕和之绩”。膺,荣获;纶玺之褒,指宋真宗降玺书褒谕艾仲儒等8人功绩之史实。
姓氏楹联兴起于明清两朝。各姓氏的著名楹联均出自于本姓氏的历史典故,或反映该姓氏的起源和迁徙,或反映各姓氏杰出先贤的思想、学识、德望或业绩。迄今所知,艾姓的楹联不少,仅选取其中几副最著名、流传较广或有特定涵义的楹联:
1、陵邑世第新 (典出山东艾孔)
天水道脉长 (典出天水汝艾)(详见二、1)
2、乾德著倕和之绩 (典出浙江艾颖2)
治功膺纶玺之褒 (典出浙江艾仲儒)(详见二、2)
3、试宏词以登首选 (典出江苏艾晟)
受左传而擢甲科 (典出山东艾颖) (详见二、3)
4、爱民如恤血
挞吏胜看经 (典出艾若纳)
5、乾德廷臣,拔中首选 (典出北宋初艾颖2)
东乡才子,文列大家 (典出明朝末艾南英)
6、祖孙双进士 (典出希淳和毓初祖孙)
兄弟两贤儒 (典出自新和自修兄弟) (详见二、4)
7、十数世至于今,棣萼瓜绵裕后昆,全凭心地
百余年代有作,鹏飞萼荐绍祖德,还是书香 (详见二、5)
8、族开北应支流远
派衍东乡世泽长 (详见二、6)
9、鸿源肇天水
世泽启芝兰 (详见二、7)
10、宗传楚北家声远 (详见二、8)
支分平邑世泽长
二、对几副楹联的注解
1、陵邑世第新 天水道脉长
(1)、山东泰安/莱芜/沂源艾陵艾氏宗族应该包括以周初艾子为始迁祖和春秋艾孔为起源始祖的两支艾氏宗族
“陵邑世第新 天水道脉长”这副对联标明了艾姓的两个主要发祥地:甘肃天水郡和山东泰安/莱芜/沂源艾陵。上联典出孔季梁以隐居地名“艾(陵/邑)”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为一支艾氏宗族之起源始祖。以艾孔为起源始祖的山东泰安艾陵/邑艾氏宗族与以汝艾为起源始祖的甘肃天水艾氏宗族相比,世第更新。下联指天水郡是艾氏得姓始祖汝艾的故乡,艾姓的发祥郡望,艾姓的祖籍,以汝艾为起源始祖的天水艾氏宗族比以艾孔为起源始祖的泰安艾陵艾氏宗族早1300多年,道脉更长。
山东泰安/莱芜/沂源艾陵/艾山/艾邑一带有两支艾氏宗族,第一支以周朝初年(约公元前1066年)艾子—商朝修水艾候国最后一位艾候为始迁祖,第二支以春秋晚期(公元前537年)艾孔为起源始祖。因此,将“陵邑世第”仅仅理解为以艾孔为起源始祖的泰安艾陵艾氏宗族有失偏颇,应该包括以周初艾子为始迁祖的艾氏宗族和以春秋晚期艾孔为起源始祖的艾氏宗族。
以艾孔为起源始祖的这支艾氏宗族迄今(2015年)已有2552年历史,在此之前出现的三支艾氏宗族是:以夏朝汝艾(距今约3883年)为起源始祖的艾氏宗族、以商朝封于修水的艾侯(距今约3285年)为起源始祖的艾氏宗族和商朝武丁帝后裔—河南汤阴艾国最后一任侯爵的子孙(距今约3081年)以国名艾为氏的艾氏宗族,两个艾侯分封于今江西省修水县和河南省汤阴县,由此可推断出,只有汝艾这一支艾氏宗族出自甘肃天水郡。这副对联可能是艾孔的后裔撰写。若是,则从这副对联可以看出,起源于艾孔的这支艾氏宗族认定汝艾为艾氏的得姓始祖。2012年7月6日,福建省建宁县艾家际艾氏宗族第22世孙继洲发来邮件称,本宗族及祖籍地—江西省南丰县莱溪乡西山村艾氏宗族的堂联为:陵邑世第新 天水道脉长。西山村艾氏宗族正是艾孔的后裔。
2010年5月19日到莱芜市和泰安市调研,本想通过查阅地方志和实地采访,获取关于艾子和艾孔的更多信息,并寻找他们的后裔,滿怀希望而去,落得空手而归,这些希望都落空了。
(2)、汝艾与艾孔没有直接传承关系
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军在信中说,本宗族的堂号为:天水堂,且认定汝艾为第1始祖,艾孔为第49世祖。
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氏宗族的第1– 8修《艾氏宗谱》认为,汝艾与艾孔有直接传承关系。本人不敢苟同。从“艾姓的起源”一节可知,汝艾和艾孔是两支艾氏宗族的起源始祖。经考证,艾孔原姓孔,字季梁,于公元前537年自鲁国隐于齐国艾陵,更姓改名,以隐居地名艾为氏,以原姓孔为名,取名艾孔,仕齐后取号裔款。可见,艾孔不可能是汝艾的裔孙。如果艾孔是汝艾的裔孙,本来姓艾,又何来以隐居地名艾(陵/邑)为氏呢?岂不是多此一举或曰画蛇添足了?!而且,如果艾孔是汝艾的裔孙,则艾孔就不能算作一支艾氏宗族的起源始祖,正如山东省莱芜的艾子不能称之为艾氏起源始祖一样。依愚之见,他们两者之间应该没有血源关系,即无直接传承关系。江西省修水县征村《艾氏宗谱》称“汝艾至艾孔49代”,可能是按他俩相距的时间间隔推算出来的。汝艾生于公元前1900年前后,艾孔生于公元前583年前后,由此可推算出自汝艾至艾孔49代间的平均代差为(1900-583)÷48≈27.4年∕代。
汝艾是在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艾氏第一起源始祖/得姓始祖,尔后出现的各支艾氏起源虽然与他没有直接血缘关系,都公认他为整个艾氏的得姓始祖,应是众望所归。汝艾的故乡天水郡成为各支艾氏宗族的发祥郡望,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2、乾德著倕和之绩 治功膺纶玺之褒
上联“乾德著倕和之绩”典出浙江省金华县艾颖2,下联“治功膺纶玺之褒”典出艾仲儒。仲儒是颖2的孙子,可以认定,这副对联是他们的后代对先辈功业的颂扬。有的资料将“乾德”解释为“天的品德”。从字面上看,“乾”即“天”,“乾德”即“天的品德”;依本人之愚见,“乾德”一词语义双关,“乾德”实际上隐指艾颖2在宋乾德年间(963-968年)经廷试拔中首选这一典故。倕、和皆为人名,相传倕是唐尧时的能工巧匠,始造钟、准绳、规矩等,和发明弓。艾颖2任过宋朝工部侍郎,有功于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故赞扬他“著倕和之绩”。膺,荣获;纶玺之褒,指宋真宗降玺书褒谕艾仲儒等8人功绩之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