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提出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但是,如果要使这种说法成立,那么至少要先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隋文帝时期存入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时期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消耗与破坏,还能剩下相当多的粮食;第二个条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间生产的能够替换大量隋朝存粮。 这两个条件都成立时,才有可能使“替换”“轮换”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个条件成立,就等于说,用不到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 生产的粮食数量 与 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差不多,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如果这成立了,那么等于说人口凋敝天下大乱时都能生产与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差不多的粮食、就够天下大乱以及之后安定时期吃的,那么隋朝存粮就更没有意义了。)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大乱时期这些生产的粮食无法大量“替换”“轮换”隋朝存粮,那么只“替换”“轮换”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这样的话,能够“替换”“轮换”的只是大乱时期生产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则变质,结果能“替换”“轮换”的数量只保持在大乱时期生产的那一小部分上,实际到了贞观十几年的时候,吃的粮食已经是贞观年间生产的粮食。
如果这也算吃隋朝存粮的话,那么这样轮换下去,往后,能轮换到宋、元、明、清,直到现在,往前,能轮换到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按这说法,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中任何一个王朝的存粮了,这是很荒谬的说法。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说吃隋朝存粮是很荒谬的。
而且第一个条件是否成立还有问题,隋文帝存粮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的各种征讨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其中有隋末农民起义军(如瓦岗军等)、军阀(如刘武周、梁师都、薛举等)开仓赈济百姓等等(这种情况的赈济百姓往往恣民所取,导致百姓拿的粮食超过其力所能运回去的量 ,不得不将大部分粮食抛弃在路边的荒郊野地)。经过这样的消耗与破坏,隋文帝那庞大的存粮也没有多少能留给唐朝了。
隋炀帝开始消耗巨大的征讨、工程时,就难以大规模存入粮食了,之后隋炀帝造成大乱,更无法存入粮食。而知其征讨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随着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很快丢失了。即使隋朝存的那些粮食侥幸没被隋炀帝消耗、隋末大乱破坏与消耗,从隋末大乱到汉地的战乱基本结束,这段时间,隋朝那号称能吃50年的粮食,一部分被吃了,一部分被毁了,剩下的则变质无法食用,而在这大乱之中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足以补充这些消耗、变质的粮食。等到李世民的贞观时期,吃的粮食基本是李渊武德时期生产的、以及李世民贞观时期生产的。
所以,第一个条件很难成立,而第二个条件根本不成立,至此,已说明了,这种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