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俺答與其兄吉囊各率數萬騎由大同平虜衛附近入邊.深入山西中部太原、石州一帶。“殺掠無算”[v],山西副總兵丁璋戰死;同年九月,俺答再次由平虜衛附近入邊,進犯朔州等地。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七月,俺答再次率十萬餘騎自大同左衛入邊,深入太原、平陽、澤、潞一帶,“殘縣道四十,掠殺男女二十萬,雜畜二百萬,衣襆金錢稱是,焚公私廬舍八萬區”[vi],甚至連京師亦不得不宣佈戒嚴。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十月,俺答又從宣府附近的萬全右衛潰牆而入,大掠蔚州、廣昌等地,前鋒直抵河北完縣,京師再度宣佈威嚴。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邊疆危機,明廷著手在宣府鎮與大同鎮修築邊牆。嘉靖二十一年(1542)至二十九年(1560),翟鵬、詹榮、翁萬達先後總督宣、大,挑修邊牆千餘里。其中以翁萬達功績最大,他先是於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築大同鎮所屬陽和開山口一帶與宣府鎮所屬西陽河、洗馬林、張家口一帶邊牆,共202里[vii]。次年又修築“大同西、中、北,宣府中、北、東各三路”邊牆“幾八百里”[viii]。
為配合邊牆的防禦,嘉靖中期開始,明朝沿邊牆修築了一系列長城邊堡。關於邊牆與邊堡的關係,明代史料中鮮少記載,雍正《山西通志》追溯此事為“初,總督翟鵬議鑿長塹。後撫鎭漸築城垣,及增築靖魯[虜]五堡、滅狐[胡]九堡、鎮羌四堡,大同西北號為重障。(嘉靖)二十五年,總督翁萬達集都禦史詹榮、總兵周尚文議曰:塹可填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長城。長城必有台,利於旁擊,台必置屋,以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數暗門,以便出哨。創新凡三百餘里,敵臺、暗門稱是,增築保安堡,設兵戍守。又多築土堡於内,以屯伏兵。後又計李信屯道里,及宣大援兵,節度行之”[ix]。這一則史料指出了長城邊堡的功能,所以,與修築邊牆同時,大同鎮的長城邊堡也普遍修築起來。
在這種背景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朝在此地修築新平(今山西省天鎮縣新平堡鎮)、保平(今天鎮縣新平堡鎮保平堡村)、平遠(今天鎮縣新平堡鎮平遠堡村)和樺門(在今天镇县新平堡镇红土沟村东)四堡,並設參將於新平堡,歸大同陽和道管轄。
關於新平一路的戰略地位,楊時寧評價道:
本路原非舊設,乃嘉靖二十五年新展自境外者。舊邊自東路鎮寧堡縮而南於宣鎮之李信屯相聯,不惟邊垣曲折加長,抑且哨夜近虜難瞭,今開拓,北直於宣鎮西陽河相接,境土加多,夷酋遠徙,其為計誠得矣!參將分屬新平、平遠、保平、樺門四堡俱極衝。……本路孤懸口外,危如累卵,款後豺狼不嗥,烽燧銷儆,固幸無事,萬一匪茹,呼吸之間,安危立判。精簡練以壯先聲,聯唇齒以資應援,所當昕夕戒備而不可緩圖者。[x]
正因如此,明朝在此四城堡駐劄了一名參將、三名守備官和一名防守官,官軍二千九百五十六員名,馬騾五百八十九匹頭。其中新平堡最為重要,其所負責防禦的“水泉兒溝、榆林縣川俱極衝,通大虜。邊外五路台吉、松木兒及守口夷人俱在小古城並榆林舊縣等處駐牧。本堡建在山後,出山口若鶯嘴然。東為宣鎮西陽河藩籬,南為瓦窯、天城屏翰。嘉、隆間,節被虜酋入犯,今雖設有市口,諸酋往來交易頗稱恭順,脫或渝盟,此實首禍之地,未雨徹桑,所當倍加嚴飭云”[xi]。所以,明朝政府在此修築了周長三里六分的城堡,駐守參將,統轄“見在旗軍六百二十三名,馬騾五十七匹頭”,以便組織戰守。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邊疆危機,明廷著手在宣府鎮與大同鎮修築邊牆。嘉靖二十一年(1542)至二十九年(1560),翟鵬、詹榮、翁萬達先後總督宣、大,挑修邊牆千餘里。其中以翁萬達功績最大,他先是於嘉靖二十五年(1546)修築大同鎮所屬陽和開山口一帶與宣府鎮所屬西陽河、洗馬林、張家口一帶邊牆,共202里[vii]。次年又修築“大同西、中、北,宣府中、北、東各三路”邊牆“幾八百里”[viii]。
為配合邊牆的防禦,嘉靖中期開始,明朝沿邊牆修築了一系列長城邊堡。關於邊牆與邊堡的關係,明代史料中鮮少記載,雍正《山西通志》追溯此事為“初,總督翟鵬議鑿長塹。後撫鎭漸築城垣,及增築靖魯[虜]五堡、滅狐[胡]九堡、鎮羌四堡,大同西北號為重障。(嘉靖)二十五年,總督翁萬達集都禦史詹榮、總兵周尚文議曰:塹可填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長城。長城必有台,利於旁擊,台必置屋,以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數暗門,以便出哨。創新凡三百餘里,敵臺、暗門稱是,增築保安堡,設兵戍守。又多築土堡於内,以屯伏兵。後又計李信屯道里,及宣大援兵,節度行之”[ix]。這一則史料指出了長城邊堡的功能,所以,與修築邊牆同時,大同鎮的長城邊堡也普遍修築起來。
在這種背景下,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朝在此地修築新平(今山西省天鎮縣新平堡鎮)、保平(今天鎮縣新平堡鎮保平堡村)、平遠(今天鎮縣新平堡鎮平遠堡村)和樺門(在今天镇县新平堡镇红土沟村东)四堡,並設參將於新平堡,歸大同陽和道管轄。
關於新平一路的戰略地位,楊時寧評價道:
本路原非舊設,乃嘉靖二十五年新展自境外者。舊邊自東路鎮寧堡縮而南於宣鎮之李信屯相聯,不惟邊垣曲折加長,抑且哨夜近虜難瞭,今開拓,北直於宣鎮西陽河相接,境土加多,夷酋遠徙,其為計誠得矣!參將分屬新平、平遠、保平、樺門四堡俱極衝。……本路孤懸口外,危如累卵,款後豺狼不嗥,烽燧銷儆,固幸無事,萬一匪茹,呼吸之間,安危立判。精簡練以壯先聲,聯唇齒以資應援,所當昕夕戒備而不可緩圖者。[x]
正因如此,明朝在此四城堡駐劄了一名參將、三名守備官和一名防守官,官軍二千九百五十六員名,馬騾五百八十九匹頭。其中新平堡最為重要,其所負責防禦的“水泉兒溝、榆林縣川俱極衝,通大虜。邊外五路台吉、松木兒及守口夷人俱在小古城並榆林舊縣等處駐牧。本堡建在山後,出山口若鶯嘴然。東為宣鎮西陽河藩籬,南為瓦窯、天城屏翰。嘉、隆間,節被虜酋入犯,今雖設有市口,諸酋往來交易頗稱恭順,脫或渝盟,此實首禍之地,未雨徹桑,所當倍加嚴飭云”[xi]。所以,明朝政府在此修築了周長三里六分的城堡,駐守參將,統轄“見在旗軍六百二十三名,馬騾五十七匹頭”,以便組織戰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