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氏孟姜女故事的研究从一个史学工作者的视角出发,与后来民俗学工作者研究其他传说故事的视角并不相同。他对于传说故事的探讨并不满足于比对同样或类似的故事情节出现在此地与彼地的时间先后问题,而更为关注某一关键主题或元素在何时以何种形态出现,以及为何以该种形态出现在此时。比如顾氏并没有按照民俗学一般拆分故事类型或母题的思路来寻找线索,而是从“哭”这个核心出发,梳理出一个人心变化的历史:在春秋晚期礼崩乐坏的时代,因以谨守礼法不肯哭受到赞誉而被载入史册的“杞梁妻”,到战国时代变成因合乎礼法地哭而被记入礼书,到了汉代却尽扫雍容矜持之态,成为小说家言之中能够号啕大哭至崩坏城池的妇人,更到宋明以降成为民间曲调中日夜苦念征夫的思妇,而其迈出大门千里寻夫,乃至豪迈一哭崩毁八百里长城,其行为与观念在在都与宋明理学约束妇女行动的礼法相悖。通过这一则从春秋齐国的大夫之家哭到两千年后中国各地街头巷尾的传奇,顾氏梳理出的是民族传统的共同心理和精神因素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所发生的变化。
对于真正的史实记载付之阙如的民间社会,这些作为普罗大众重要精神食粮的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恰可以为古代的民间社会勾勒出一副“人心的历史”。本文就是以顾先生的经典之作为范本,行东施效颦之举,尝试梳理一下《白蛇传》故事在南宋以话本形态定型之前的可能来源,以及故事的演变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思想的变化。当然,作为一则流布甚广的传说故事,其成型以后的各种异文变体及流传方式所体现的各历史时代的文化面貌更加值得关注,但本文限于时间和篇幅,只以宋代话本的定型之作为基点,一路回溯,而此时间点之后的改编和流传不妨留待下回分解。
对于真正的史实记载付之阙如的民间社会,这些作为普罗大众重要精神食粮的传说故事、民间文学恰可以为古代的民间社会勾勒出一副“人心的历史”。本文就是以顾先生的经典之作为范本,行东施效颦之举,尝试梳理一下《白蛇传》故事在南宋以话本形态定型之前的可能来源,以及故事的演变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思想的变化。当然,作为一则流布甚广的传说故事,其成型以后的各种异文变体及流传方式所体现的各历史时代的文化面貌更加值得关注,但本文限于时间和篇幅,只以宋代话本的定型之作为基点,一路回溯,而此时间点之后的改编和流传不妨留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