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通常被认为是“儒”“释”“道”三家之学,而这实际上是指“中国哲学”在经历“隋唐佛学”、尤其是“宋明新儒学(理学与心学)运动”之再创阶段后的理论格局。如若就作为“中国哲学”之原创阶段的“先秦哲学”言,则“先秦名家”(知识论)、“先秦儒家”(道德哲学)与“先秦道家”(美学)共同构成了“先秦哲学”之三大基本理论框架。毋庸置疑,深入研究“先秦名家”对于建构“先秦哲学”甚或一门有关“中国哲学”的“知识论”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理论意义。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代学者,囿于种种复杂因素,往往对“先秦名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理论贡献缺乏客观认识与公正评价。
与西方哲学从其源头上即倾向于对“语言”自身作对象化研究与客观分析的传统不同,东方(印度与中国)思想传统大多不倾向于对“语言”自身作对象化思考并且对其“局限性”有着深刻洞察,因而东方思想传统对“语言”自身要么采取一种“经验实用”态度(如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其“正名”的政治与伦理等社会功能层面),要么则采取一种“消解”态度(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其“非常名”、“无名”的层面)或者一种“破执”态度(如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认为一切“名称”都是“假名”,主张“离文字相”)。毫无疑问,同样有别于“儒”“道”“释”等东方传统的主流思想学派,“名家”因其从方法论层面强调“专决于名”(《史记·太史公自序》),它对“语言”自身的态度显然更接近于西方哲学对“语言”自身作对象化研究与客观分析的传统。尽管“名家”长期以来并不被中国思想传统自身所充分重视,但随着近代以来中西哲学与文化沟通之进程的深入,它理所当然会更加容易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浓厚兴趣。而当代美国学者伯纳德·S·所罗门(Bernard S.Solomon)先生于近期完成的大作《论中国古代名家》(On the School of Names in Ancient China)正是这样一部从“语言”视角切入“哲学”问题之反映当代西方汉学界“名家”研究最新成果的优秀学术专著。
与西方哲学从其源头上即倾向于对“语言”自身作对象化研究与客观分析的传统不同,东方(印度与中国)思想传统大多不倾向于对“语言”自身作对象化思考并且对其“局限性”有着深刻洞察,因而东方思想传统对“语言”自身要么采取一种“经验实用”态度(如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其“正名”的政治与伦理等社会功能层面),要么则采取一种“消解”态度(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其“非常名”、“无名”的层面)或者一种“破执”态度(如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认为一切“名称”都是“假名”,主张“离文字相”)。毫无疑问,同样有别于“儒”“道”“释”等东方传统的主流思想学派,“名家”因其从方法论层面强调“专决于名”(《史记·太史公自序》),它对“语言”自身的态度显然更接近于西方哲学对“语言”自身作对象化研究与客观分析的传统。尽管“名家”长期以来并不被中国思想传统自身所充分重视,但随着近代以来中西哲学与文化沟通之进程的深入,它理所当然会更加容易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浓厚兴趣。而当代美国学者伯纳德·S·所罗门(Bernard S.Solomon)先生于近期完成的大作《论中国古代名家》(On the School of Names in Ancient China)正是这样一部从“语言”视角切入“哲学”问题之反映当代西方汉学界“名家”研究最新成果的优秀学术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