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练到力竭啊,马泽法克。
但是这个“力竭”真的有那么好吗?真好的呱呱叫吗?如果它那么好,应该怎么使用呢?![](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93969ec902bd40742c7d3f54b889e9c/09ca391c8701a18bc7cbe58b992f07082938fef5.jpg)
力竭的意义
力竭指:
1、一个动作做到肌肉无力、无法完整进行下一个的状态,这种短暂的力竭常存在于训练过程之中;
2、也可以是练到肌肉完全力竭,无法继续维持训练的状态,这种力竭常存在于训练收尾时;
3、诚然,力竭不是肌肉生长的必需品,但是恰当的利用力竭,却可以更有效的保证肌肉生长。
很多朋友会觉得“我感觉练到位了,但是休息几分钟还是可以继续练”。
没错,因为人体的能量供应是很充分的(碳水、蛋白质、脂肪),除非我们死了,不然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彻底力竭”、“彻底脱力”。
所以,对于我们训练而言,不存在所谓“完全彻底”的力竭。
但是,当你发现“精神状态下降、疲惫感逐渐积累、肌肉感受下降,甚至是泵感也开始降低,动作完成度也越来越低”,就可以认为自己的训练到位了。
力竭作用:
我们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个是短暂的动作力竭,一个是整个训练的力竭。
1、短暂的动作力竭是肌肉拉力最好的表现形式,同时动作力竭也可以验证你当次训练有没有做对。
2、整个训练的力竭则是验证你训练水平的指标,也是考验你训练的完成度;
3、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力竭可以促进身体生成更多的代谢物,从而带来更多的生长激素分泌。
我常说:只有新手才会马拉松式的练很久,因为他不能孤立的保持肌肉发力,伴随我们训练水平提升,我们的训练时间会相对缩短。
通俗来说,如果你可以完全的让目标肌群发力,那么必然是很容易消耗其肌糖原的,也就很容易力竭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力竭:
严格意义来说,就算你没有做到力竭,你的训练一样可以达到效果,但我们毕竟不是机器人,多样化形式的训练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身体。
1、力竭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使注意力更集中;
2、力竭能够增强我们对肌肉的控制,增加肌纤维受损的情况;
3、同时,如果你善加利用力竭,这也是帮助你提高极限力量、耐力和肌肉质量的极佳方法。
力竭的实际使用
一、力竭
最常见的力竭使用,我适当讲讲
1、很多小伙伴会问我:要做到每个动作、每组都力竭吗?
这个训练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大部分健友来说,我认为你们不需要这么严格。
如果每组都力竭,你的力量下降会很快,而且也很容易丢失动作的正确性。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训练水平还不够有把握,那你没有必要做到这样。
2、大肌群训练,可以把力竭组安排到动作的后半程,甚至最后一组;
假如你一次卧推要进行4-8组,那么我建议你可以把后几组练到力竭(最好有保护,毕竟卧推训练危险系数高);
而如果你使用的是固定器械(非杠铃哑铃类器械),固定器械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很多,那么你可以增加力竭的频率,而不完全遵守所谓的“后半程”。
3、小肌群训练,可以增加力竭的频率,甚至安排全程的力竭;
小肌群,尤其是二头肌、三头肌,因为其肌肉恢复速度更快,能量消耗更少,所以你可以安排更多的力竭组。
甚至有时候的小肌群训练,你可以从第一组开始全程组数都做到力竭。
二、叠加力竭
一般来说,常规的训练是一组动作做到力竭即可停止,进行组间休息。
比如在进行杠铃弯举训练,当我们使用20KG训练到力竭时,我们就会休息,适当恢复(酸痛感下降)以后,进入下一组的训练。
那么,现在开始你可以尝试更多形式“叠加力竭”。
1、在力竭以后,马上换更小的重量,重复原本的动作直到更深层次的力竭;
但是这个模式只适合小肌群,比如二头肌、三头肌、肩部、小腿的训练。
大肌群在深层次力竭以后,很容易导致动作变形或者猛地脱力,而使自己陷入受伤的状态。
2、在力竭以后,马上更换同类型、但是刺激形式不同的动作,可以达到多角度的肌肉刺激。
比如,在我们进行一组卧推训练力竭以后,马上更换为夹胸的训练,即可叠加更多形式的胸肌训练效果。
一般推荐是:先使用自由器械训练(杠铃、哑铃、壶铃、弹力绳等),接着切换为固定器械训练,既可以稳定训练效果,又可以带来充分的力竭。
这个模式的训练适合大肌群。
但是这个“力竭”真的有那么好吗?真好的呱呱叫吗?如果它那么好,应该怎么使用呢?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493969ec902bd40742c7d3f54b889e9c/09ca391c8701a18bc7cbe58b992f07082938fef5.jpg)
力竭的意义
力竭指:
1、一个动作做到肌肉无力、无法完整进行下一个的状态,这种短暂的力竭常存在于训练过程之中;
2、也可以是练到肌肉完全力竭,无法继续维持训练的状态,这种力竭常存在于训练收尾时;
3、诚然,力竭不是肌肉生长的必需品,但是恰当的利用力竭,却可以更有效的保证肌肉生长。
很多朋友会觉得“我感觉练到位了,但是休息几分钟还是可以继续练”。
没错,因为人体的能量供应是很充分的(碳水、蛋白质、脂肪),除非我们死了,不然不可能做到所谓的“彻底力竭”、“彻底脱力”。
所以,对于我们训练而言,不存在所谓“完全彻底”的力竭。
但是,当你发现“精神状态下降、疲惫感逐渐积累、肌肉感受下降,甚至是泵感也开始降低,动作完成度也越来越低”,就可以认为自己的训练到位了。
力竭作用:
我们从两个方面说明,一个是短暂的动作力竭,一个是整个训练的力竭。
1、短暂的动作力竭是肌肉拉力最好的表现形式,同时动作力竭也可以验证你当次训练有没有做对。
2、整个训练的力竭则是验证你训练水平的指标,也是考验你训练的完成度;
3、有一些研究也表明,力竭可以促进身体生成更多的代谢物,从而带来更多的生长激素分泌。
我常说:只有新手才会马拉松式的练很久,因为他不能孤立的保持肌肉发力,伴随我们训练水平提升,我们的训练时间会相对缩短。
通俗来说,如果你可以完全的让目标肌群发力,那么必然是很容易消耗其肌糖原的,也就很容易力竭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力竭:
严格意义来说,就算你没有做到力竭,你的训练一样可以达到效果,但我们毕竟不是机器人,多样化形式的训练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身体。
1、力竭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使注意力更集中;
2、力竭能够增强我们对肌肉的控制,增加肌纤维受损的情况;
3、同时,如果你善加利用力竭,这也是帮助你提高极限力量、耐力和肌肉质量的极佳方法。
力竭的实际使用
一、力竭
最常见的力竭使用,我适当讲讲
1、很多小伙伴会问我:要做到每个动作、每组都力竭吗?
这个训练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大部分健友来说,我认为你们不需要这么严格。
如果每组都力竭,你的力量下降会很快,而且也很容易丢失动作的正确性。
所以,如果你对自己的训练水平还不够有把握,那你没有必要做到这样。
2、大肌群训练,可以把力竭组安排到动作的后半程,甚至最后一组;
假如你一次卧推要进行4-8组,那么我建议你可以把后几组练到力竭(最好有保护,毕竟卧推训练危险系数高);
而如果你使用的是固定器械(非杠铃哑铃类器械),固定器械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很多,那么你可以增加力竭的频率,而不完全遵守所谓的“后半程”。
3、小肌群训练,可以增加力竭的频率,甚至安排全程的力竭;
小肌群,尤其是二头肌、三头肌,因为其肌肉恢复速度更快,能量消耗更少,所以你可以安排更多的力竭组。
甚至有时候的小肌群训练,你可以从第一组开始全程组数都做到力竭。
二、叠加力竭
一般来说,常规的训练是一组动作做到力竭即可停止,进行组间休息。
比如在进行杠铃弯举训练,当我们使用20KG训练到力竭时,我们就会休息,适当恢复(酸痛感下降)以后,进入下一组的训练。
那么,现在开始你可以尝试更多形式“叠加力竭”。
1、在力竭以后,马上换更小的重量,重复原本的动作直到更深层次的力竭;
但是这个模式只适合小肌群,比如二头肌、三头肌、肩部、小腿的训练。
大肌群在深层次力竭以后,很容易导致动作变形或者猛地脱力,而使自己陷入受伤的状态。
2、在力竭以后,马上更换同类型、但是刺激形式不同的动作,可以达到多角度的肌肉刺激。
比如,在我们进行一组卧推训练力竭以后,马上更换为夹胸的训练,即可叠加更多形式的胸肌训练效果。
一般推荐是:先使用自由器械训练(杠铃、哑铃、壶铃、弹力绳等),接着切换为固定器械训练,既可以稳定训练效果,又可以带来充分的力竭。
这个模式的训练适合大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