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接一传,接应一轮都不接。上次的中日对抗赛也不是这样的,我记得深圳站第二场也是龚翔宇打接应,那场要接两轮,分别是和朱婷和张常宁同在后排各一轮,接应接一传,保证后排主攻的扣球。
瑞士赛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演练阵容,考察球员,那么为什么用与一队不同的接发球体系呢。如果说不论一队的体系,完全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小惠后攻少,但是刘晓彤后攻还是可以的,目前肯定比龚翔宇的后攻威胁大,那么刘晓彤和龚翔宇同在后排时为什么不让刘隐蔽站位呢,从各方面分析都不理解。
另外,我个人虽然比较喜欢龚翔宇,但是就里约奥运看还是曾和杨更合适些,如果最终龚翔宇幸运入围,应该也是凭借她的串联防守,而未必是进攻。这场球有好几个上手和下手的传球,传得很稳,在国内接应里算是比较好的,在这个年纪还是比较难得。
瑞士赛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演练阵容,考察球员,那么为什么用与一队不同的接发球体系呢。如果说不论一队的体系,完全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小惠后攻少,但是刘晓彤后攻还是可以的,目前肯定比龚翔宇的后攻威胁大,那么刘晓彤和龚翔宇同在后排时为什么不让刘隐蔽站位呢,从各方面分析都不理解。
另外,我个人虽然比较喜欢龚翔宇,但是就里约奥运看还是曾和杨更合适些,如果最终龚翔宇幸运入围,应该也是凭借她的串联防守,而未必是进攻。这场球有好几个上手和下手的传球,传得很稳,在国内接应里算是比较好的,在这个年纪还是比较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