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系的日子吧 关注:65贴子:746
  • 2回复贴,共1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6-01 11:47回复
    在大姚的朋友圈里看到这句话,挺喜欢的,没有纸笔,手里就一个手机,怕自己忘记,就随手写了下来。
    上大学以后记忆力越来越差,有接近健忘症的趋势。以前随便瞥见、听见一句好诗,上了心,就自然地记住了,需要的时候往往可以脱口而出;慢慢的,好像书读得越多,脑子里隐隐约约会有沉重感,可能是因为往往没有及时整理一段时间内所获取的知识,形成了知识混乱吧,读到一段话,需要再心里反复吟诵一两遍,还可能要大声读出来,这样才会记在心里;现在进入了历史的专业学习,虽然并不想很多人所想象的,历史系的学生就只是一味的背书,历史的学习就是记忆式的填充,但是无论如何还是很费脑子的,必单纯的背书要耗脑力得多。历史研究不可以说不需要历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思考,但有时候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实物材料,你可以去查,这完全没有问题。毕竟史学如海,果真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穷尽的,举简单的例子来说,二十四部官方正史,想来现在的人能够通读一遍也是不易的。再者,对于有些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还是要求烂熟于心的,这是一种专业研究的需求吧。通过一个一个的点的记忆,把他们都刻在自己的脑子里,最后才有可能脱离书本,在自己的脑子里形成一个自己的对于整个历史横向纵向的贯通体系,如此以后才有可能跟进一步展开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研究。我是这样想的,所以也不觉得厌烦,也不会刻意去背。不太喜欢像别人一样那一本历史学名词解释的书来背诵,那一本历史学论述题集锦来搞题海战术,我就去看各种史书,类似吕思勉先生、钱穆先生的通史系列,也有古人的史籍,再次也要看现代人所编的通史教材吧。复旦大学编的中国通史系列个人感觉不错,可惜只有一、三册,第二册唐宋时期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版,真是可惜。至于那些名词解释、论述题的专门书籍,还是留在最后当测试用吧。
    现在可能是自己还有点急,心境比前一个月宁静多了,放宽了。倒也不是无所谓的态度,只是觉得,虽然常常自道从不做无把握之事,但是人呐,还是应该顺乎天意的。我们不是常常吧一生所要追求的目标叫做“道”吗,而通往“道”的这条路,叫做“术”,道是确定的,但是术却是变化着的吧。


    IP属地:浙江3楼2016-06-01 23:04
    回复
      对了,晚上回来的时候看见微博热搜,“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江苏的一个妈妈为给孩子过儿童节,在超市偷了一个鸡腿和一本童话书。她有两个双胞胎女儿,肾脏都有问题,丈夫出走,单独抚养,住不起院,今天带着严重的一个女儿过来挂盐水,到超市偷了一个鸡腿给女儿吃,还有一本童话书,这是儿童节礼物。
      还是不要把小孩和其他富人家的小孩相比吧,比较真是世界上最残忍的一件事情,也是最没有意义的吧。
      这件事是目前新浪网公益排名第一,大概已经捐款30多万元。真是佩服网络的力量,但为什么心里还是这么酸。


      IP属地:浙江5楼2016-06-01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