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协会吧 关注:1,235贴子:2,585
  • 10回复贴,共1

【典传国术】内家拳之夯实基础,破“颈”而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练拳就像爬楼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休息平台,我们称之为“瓶颈”。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停滞不前,甚至有倒退的感觉,此时不需要慌张,定下心来盘练基本功,把基础打扎实, 把前面学习的内容先消化掉,练到身上,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休息”以后,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又“进步”了,开始往上走。这样的状态是非常正常的,急于求成只会让我们一无所获,甚至产生身体伤害。正确的方法加上时间的累积,再加上汗水才能成就功夫。练拳的心态也很重要,总是想着每天进步,就看不到进步,每一次练功就是一次煎熬,如果把练拳当作生活的一部分,用心体会,享受这过程,那成功就是指日可待!大家还要学会“化整为零”,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凑,要善于寻找空隙,如果有心,总能有大把的时间练拳。练拳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传统功夫成就的是在任何状态下都能练功的人,俗话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只要愿意,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1楼2016-06-01 15:42回复
    峨眉通背缠拳总诀:
    请手提气,退回奇门,挂步挤手,抖擞撑圆。
    沉劲入地,顶意连天,螺旋通背,命门混元。
    头角峥嵘,恨意绵绵,信步由之,运臂和缓。
    开合有序,起伏随缘,引进落空,化拿沾粘。
    百折通顺,撒放惊弹,若有若无,似虚似幻。


    IP属地:重庆2楼2016-07-24 11:11
    回复
      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明清“南拳北上”说
      中国武术有二次重大的变革,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北拳南下”,相传由达摩祖师嵩山面壁引发武学革命,并随后向四周扩散。
        另一次是明末清初的“南拳北上”,武学史上记载由明朝后期兵学、武学明家唐顺之先生引发,由其受益部将戚继光扩散开来。荆川公文治韬略俱称大家,不惟以精于运筹千军万马的行兵列阵之道影响中国军事发展至今,尤以广泛宣扬峨眉通背武学拳械技艺深刻影响现代武术格局。
        荆川公以文字武功之精少入统军仕途,官至兵部主事。因洒脱豪放的性格,不羁于官场体制陋习,青壮年时曾因“擅谒太子”被误为不轨而免除实职。荆川公遂能无官一身轻而偿云游巴山蜀水之夙愿。大明之际从皇上到庶民都有崇尚道教的风气,荆川公西游途中自然少不了与道门武学名流的深度交往,并在《峨眉道人拳歌》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峨眉道门内家武学从源流、拳势、手法、身法、步法、招势、劲势、击法、防守、节奏、呼吸、意境、神韵、气势等方方面面的特点,成为内家武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传袭记载,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明确指出道人的武功为战国时白猿道长观峨眉山灵猴所创的通背缠拳。数百年来,文中经典妙语“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一直被尊为内家武技的“撒放秘诀”。
        唐荆川公游历潜修十余年后,因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朝廷重新任命荆川公出任江浙督军,指挥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抗击日军。在戚继光军事论著《纪效新书》中详细记载了唐荆川公向戚继光传授峨眉枪棒技击的过程,并在随后的“戚家军”训练中大量融入峨眉道人所传的通背缠拳。戚家军军官士兵转业退伍后,峨眉通背缠拳被带到中原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峨眉内家武学的传播,是为“南拳北上”说。
        峨眉通背缠拳始于春秋战国时,由白猿公(即峨眉武学祖师司徒玄空。司徒年轻时痴迷于对峨眉山猿猴动作习性的研究,道号动灵子,自号白猿公,人称白猿道人)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所创,荆川南塘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纪效新书》及戚家军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
        研究表明:中国武术史上有“天下功夫出峨眉”之说,大有道理!


      3楼2016-12-30 13:45
      回复
          《道家武术的传播是在青少年中发扬道学的重要方略》
          毋容置疑,现代道学主要由“大德先贤”引领着,青少年中后继乏人。
          广大青少年朋友究竟喜欢什么?
          老实说,仅“少林拳”的影响就为佛门增加了数以百万计的弟子。
          而道门武学文化和历史远比佛门武技悠久丰富得多,却未能真正发挥起来,实为可惜!!!
          重庆缠闭门拳师钱鼎文师傅作为道教龙门派俗家弟子,峨眉通背缠拳代表性传承人,二十多年前就有《道门缠丝》、《道功史话》等论著,却一直没能形成足够的影响。可悲可叹!
          谨在此为钱师开设一个宣传推广道家武术的窗口,希望赢得同道支持!谢谢!


        4楼2017-01-03 20:57
        回复
          缠闭法门:
          起脚划弧进,落步紧拧身。
          力由大地借,劲自腰腿喷。
          轻柔似作茧,哼哈力随声。
          心意气身手,浑圆一团神。


          5楼2017-01-14 22:00
          回复
            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
              在我国武术界,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鼎立而三始于明代,而他们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可是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能够找到这三派起源的记载寥若晨星,故198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武术史》也未能论述三派的起源和发展演变过程。目前关于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传说: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潮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相传是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初创的,而峨眉派则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背拳。
              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文人方士隐居峨眉山。据说有位武士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背拳”,学徒甚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中国武术史》记作“战国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术大全》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眉通背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按这种说法,“白猿公”的传说春秋时期就有了。赵晔是东汉文士,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迟在东汉出现。具体时间就难以考订了。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1507-1560年,江苏武进人)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其中两句“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白猿祖师”的说法一脉相承。
              通背拳的技击特点由唐顺之先生千古绝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言其大要。在民间长期流传中,逐渐形成了以形体特征为主的“通臂猿猴”、“白猿通臂”、“六合通臂”、“猴拳”等流派和以内息意劲为主的“无极通背”、“通背缠拳”、“火龙掌”、“心意拳”等流派,现今成都、重庆、攀枝花、广安等地以缠丝拳为名广泛流传的峨眉化门(缠闭门)功夫即是相对最原生态的通背缠拳;明朝唐顺之之后百余年间由峨眉道人传到焦作一带的无极通背缠拳又经李春茂、博公道长、董秉乾、蒋发等教导或影响陈王廷而衍生出陈氏太极拳,并直接影响现代武术格局。如今以形为主的通臂拳中,虽然还有“猿猴出洞”、“猢狲撩阴”、“醉猿探臂”、“白猿献果”等动作,但已逐渐舍去猿猴特征造拳,发力时“浑圆”、“通背”、“顺肩”、“甩臂”,于闪、展、腾、挪、拍、起伏转折中,表现胸背吞吐、缩颈夹腋、甩膀抖腕、双臂交换云舞、丁步蹲身、勾手、拧腰切胯等特点的动作逐渐变少,所以它跟猴拳既有血缘脉络也有明显的差异。通背之道除拳术外,还有通背内功、通背掌、白猿奇势大小连环,以及白猿刀、无极刀、双刀、通背连环棍、五行子午棍、通臂连环刀、白猿剑、峨眉花枪、双剑、单剑、短剑等练法。


            6楼2017-01-25 09:36
            回复
              通臂拳的历史演变
                《中国武术史》记载:通臂拳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蜀国司徒玄空创编的。动乱和战争涌现出了一批批精通搏击武术和健身功夫的高人。有些诸侯国家或部族战败后,一些逃脱追杀的战神因而隐居避远的峨眉山,司徒玄空便是其中佼佼者。司徒玄空潜修期间观研猿猴等动物搏杀技法并结合自身征战经验创编了古老的通臂拳并传播于众,因其常着白衣,徒众多尊称为“白猿祖师”或“白猿道人”,道号动灵子。

                北宋前后主张通过呼吸运动脏腑胸隔增大肺活量的内丹流派逐渐兴起,这和符合现代科学规律的健身气功已经日益接轨。南宋时期主张修炼武学内丹积极出世为民请命的全真龙门派系便是当时持这类新观念的佼佼者,并因为与元朝统治阶层的友好关系而在随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兼并了包括峨眉道派在内的各大教系,现今川中青羊宫、青城山等道统都是全真龙门系列。同是秉承中华文明黄彭老庄、葛洪抱朴传统尊生重命修心哲学的道门武技在交相熔融中不断升华,古老的峨眉通臂拳因而受全真龙门道内丹功法的影响逐渐分流为以修炼丹田经络内功为主的通背拳系列(经脉学说认为背部督脉等诸阳经主要担负御侮防身功效,故内家武学领域亦称疏通诸阳经脉增进武术功力的大周天功法为通背法门或通背之道,现代内家武学的源流)和之前以修炼胳膊腿脚筋骨为主的通臂拳系列。后来,通臂拳技击思想被少林系列武术吸纳,极大地丰富了少林武术。通背拳武学理念因《峨眉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逐渐充实或衍生了近现代各内家拳流派,其千古绝句“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言其技法大要,川中民间及河南焦作一带明末时期也叫通背缠拳;川东巴渝地区称为缠丝拳,数百年间逐渐形成峨眉系列武术之缠闭门(亦称蚕闭门或化门)功夫。

                至明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六代弟子张三丰更是盛名远播,深受明成祖追捧数十年不应,武当山道观群因而兴起。道家武术史记载,张三丰隐逸期间与川中峨眉武林同道多有交流,并向峨眉道人学习了通臂拳、火龙拳等,尔后回武当山创编了内家拳。在武当内家拳"六路十段锦"的歌诀里,第一句便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明确指出了它与峨眉通臂拳的密切关系。

                峨眉通背缠拳,明朝唐荆川和戚继光以前一直在峨眉道门内部传袭。《峨嵋道人拳歌》的广泛宣传及观殿宫阁道人的言传身教才促进了其内家技击理念的广泛扩散。在民间的辗转流传中,其纯阳架逐渐演变出了阳刚威猛的沧州通臂、八极拳、形意拳等以直劲为主的流派;纯阴架通过“王宗岳”等载体逐渐衍生出八卦掌、永年太极拳等培养螺旋横劲为主的内家拳;阴阳架演变出刚柔相济的焦作无极通背、以灵动见长的白猿通臂、内功螳螂拳、内功猴拳和善于螺旋空化的川渝缠闭通背等,焦作无极通背百年后又衍生出陈氏太极拳雏形,并深刻影响其他各系太极拳。至今峨眉缠闭系列武术演练中缠头裹脑、风云漫舞、勾手换头、进步蹲身等动作神态,都不时反映出峨眉山机灵猿猴的稚趣身影。(转自百度 “峨眉缠闭门”吧)


              9楼2019-12-05 08: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