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水为城用,城为水兴”、“茶商鹾客,皆以鄱为过载地。”
在两千多年的城建历史上,鄱阳自隋培土为市后,就逐步形成十里长街,街巷相通,滨江临湖的老城风貌,至今在鄱阳解放街依旧留存着十分丰富的宋代街巷式古城格局。
鄱阳老城,依旧保留许多优美又富文化情趣的老地名,“姚公渡”、“筷子巷”、“张王庙”、“茅园里”、“德化桥”、“九眼井”、“上官岭”、“十八坊”、“管驿前”……这些或存留或湮灭的老地名背后都有着美好的传说,都留存着最久远的城市记忆,凝结着千百年来鄱阳百姓的民间智慧。
姚公渡
古称芦洲,位于鄱阳老大桥下游至乐安河与昌江水交汇上游沿河一带,当年来来往往的人都是由这里坐船进入鄱阳。据传说在这一带,有一姚姓人家为方便大家来往鄱江两岸,经常在此渡送行人,在民间有“老爷渡,渡老爷”的传闻。后来,姚公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乐善好施的行为,故取名姚公渡。
姚公渡,一直以来是鄱江上游的古渔村,渔俗文化浓厚。后因拆迁,不复存在。当年中国的商人们在此将饶州景德镇出产的瓷器,饶州浮梁茶叶一起装船,浩浩荡荡地驶入长江,然后沿长江出海或到茶叶集散地汉口。此段水路是中国商人们万里瓷器、茶路中最原始的水路,亦是江西饶州瓷、饶州茶的主要外销通道。因此,姚公渡下游附近一带,可以说得上是中国瓷器茶叶水上之路的起点。
湖夹埂
东起程家巷西至筷子巷,两湖夹一埂,故名湖夹埂。昔日湖夹埂上杨柳依依,风景秀丽。湖夹埂,为饶河古道的尽头,南侧有小墨湖,北侧为球场湖。墨湖上有小岛,当年岛上经常做戏,两湖荷花菱角香。在历史上墨湖和球场湖原本是一湖,到了唐末宋初,饶河上游的行人商客为了方便下饶州府去,便特意在两湖中间筑起一条长堤,故有现在的样貌。
球场湖、墨湖
球场湖为鄱阳城内湖,因明代一叶姓贵族在此填湖建了一个球场得名。墨湖,位于湖夹埂一带,相传范仲淹知饶时,常到此钓鱼。说来也怪,他在墨湖钓起的都是墨鱼,于是人们便将此湖命名为墨湖。
筷子巷
在鄱阳城解放街八十余条古巷中,最著名的非筷子巷莫属,它位于鄱阳解放街最东头,此巷位于乐安河与昌江水的交汇处,旧时江西大移民都是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集到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青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向远方的他乡。至今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筷子巷。
激扬桥
相传又名睢阳桥,史建年间不详,因唐代名臣张巡誓死守睢阳事迹,取激浊扬清之意得名。古桥,位于鄱阳城东端,鄱阳老街上首,前通饶河,后临球场湖,旧址今张王庙。激扬桥,古桥尚存,架于老街上,为石拱砌筑,桥洞弯曲迂回,桥底水由球场湖入金波池,最后注入饶河。
王家河
旧称羊家河,此处均为王姓,为鄱阳旧时寿坊(做棺材)业主营地,今天仍有,但已不多。明永乐年间,山西太原王氏之裔,在鄱阳激扬桥地域购置一地,范围东至高家巷、戴家河、西至鲜鱼巷、南至大官河(即今之饶河)、北至官街(解放街)一带。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建祠立位,共有廿三代传人,曾发展至二百余户,后因连年水患,一半已拆迁分散,现居鄱阳王家河者不多。
架木棚
架木棚,位于乐安河、昌江水交汇下游至张王庙老码头沿河一带,此处原是王家河之船码头,后因都昌黄、杨、刘三姓逃难至此,借地搭棚以为栖身之地,后渐次有了起色,遂有先富之家起工盖房,然而足下之地,系借王家河之船码头,便与王氏家族商议。于是在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一字排列的新房屋顶全部盖着船篷,故此地名架木棚。后因黄、杨、刘三姓在此繁衍生息扎下了根,又与王家河联姻甚厚,几经蹉商,王家河人碍于情面勉强同意他们盖瓦,但地名一直沿用下来。如今,架木棚,已拆迁,不复存在。
张王庙
张王庙既是一座忠臣庙,又是鄱阳一个最古老的地域名,从古至今名气影响都相当大。张王庙旧址为今激扬小学,其辐射范围在张王庙码头及上节街一带,此处旧时张王庙庙市热闹非凡,是鄱阳明清近代至解放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心,一度为鄱阳人最为向往的地方。
张王庙内主祀奉唐代名臣张巡,其与鄱阳柳姓女子美丽传说家喻户晓。其旧日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古庙北靠秦家山,南临鄱江码头,从江边至张王庙南门共九九八十一级台阶。鄱阳当地史料文献明确记载,张王庙经历元、明、清、民国、解放时期,但最早传闻可追溯到唐代,颜真卿时任饶州刺史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张王庙古建筑大部分被损毁,庙内文献资料及祭祀用品全部毁灭,无一幸免,后改为今激扬小学。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了国家的落实,信仰自由。在以老一批资深居士江凤梅、刘腊梅等人号召下,为推崇张巡爱国主义精神,又选址重修了张王庙,1995年建成,现鄱阳解放街上首。
茅园里
今分茅园里东、茅园里西区域,位于上东湖岸边与球场湖岸之间,此处多菜园地,旧时是鄱阳浪荡子弟、流氓地痞寻欢作乐的烟花场所,这一带古时有众多妓寮,如同南京人眼中的秦淮河。茅园里,旧城时期为城之郊外,临近张王庙。旧时在张王庙一带,商贾云集、相当繁华,张王庙码头又是鄱阳水陆交通的枢纽中心点,人潮涌动,各种娱乐活动美食小吃应有尽有,商客行人流动人口较多,所以靠近相对偏僻的荒郊茅园里就兴起了青楼倡寮生意,解放后已不存在。
夹积巷
位于解放街东,直通康复路,又与合子巷相连,旧时巷内有两座盐仓,巷子比较狭窄,此处保留了许多古建筑。
大巷口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法籍教士陶文膳,重建天主堂于鄱阳解放街大巷口,分男堂(原县委老党校)、女堂(现鄱阳血防站、防疫站、民生养老院),其规模相当大。此后在此分别有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神父、修女相继到此传教,与此周边的邻里都建立了深厚友谊。这些神父、修女、传教士们也都非常有爱心,在战乱饥荒年代,他们经常在此收留一些流离失所的鄱阳孤儿孩童,从小就教育他们读书练字。一旦有小孩受伤,修女们也会用先进的西方医术,为这些孩童医疗看病。在今天鄱阳,也仍有一些曾被天主堂收养的小孩,可如今基本也都已老去。
大巷口天主堂,这就是当年帝国主义入侵我们鄱阳的历史见证。行走在这里,远望大清末年传教士的教堂端庄蕴藉却又不乏情感,在这里有西方传教士在鄱阳仁爱、扶贫亲民友善的一面,也有鄱阳近代被列强侵占的一面,这是一段最珍贵的城市记忆。
景德寺巷
景德寺巷,位于解放街东鄱阳镇中学旁,此巷前通河后临湖,因此处在唐开元十年建有景德寺得名。景德寺旧址,1929年改为景德小学,今为鄱阳镇中学。
郭西庙巷
郭西庙既是庙宇,又系地名,此处也是古饶州永平监遗址。郭西庙地处解放街东,庙内祈祀者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据说系南迁鄱阳的萧氏家族为显示自己为望族和维系其宗族关系,特从池州迎来萧统神像于鄱阳县城建庙宇奉祀。因萧统祠建池洲城郭西,袭为旧名。
德新桥
德新桥,老地名,又叫新桥。位于鄱阳城老街中段,古城永平门外。石拱10.4m,宽1.65m,高44m。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桥上有亭,亭右有观音堂。
明永乐元年(1403)重建,万历年间(1573-1620)毁。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咸丰三年(1853)毁。1953年2月重建,并改名新桥。德新桥之所这么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湖十景之一的“新桥酒帘”。“桥边窗户小家楼,新钓鱼肥酒旋篘。可是东风能唤客,青帘舞过柳梢头。
华光巷
位于鄱阳解放街德新桥下首,清嘉庆三年,因巷内建有华光庙,祀华光菩萨得名。
巡官巷
位于解放街东,老头子炒粉旁边,隋大业年间,鄱阳郡守梁文谦、巡官刘宗宏将东门口至姚公渡地段,以工代赈,“培土成市”,后逐渐形成号称饶州十里贯连东西的繁华街市。为了纪念巡官刘宗宏的功德,人们建巡官庙,时节祭祀,聚居庙旁的人家形成弄巷,自然称为巡官巷。
税务巷
位于解放街东门口附近,因此处建有总管庙而得名,即税务巷,宋朝时建,祀鄱阳税务总管,婺源人胡靖一。
瓷器巷
位于东门口解放街东一带,正对鄱阳港口,旧名墙角巷,后因此处多瓷器店而易名瓷器巷。
鲜花桥
鲜花桥位于古饶州城外,单孔小石砌筑。传说是相当年“朱洪武走秦”时,即朱元璋逃亡时,走到此处,被汹涌的河水挡住了去路,而后面还有追兵,正在他着急的时候,护佑他的神仙作法给他造了这座桥。
德化桥
德化桥,又名朝宗桥。位于鄱阳城解放街沿河路西段,饶州古城内。宋宣和六年(1124)郡人周士全创建,引士湖(古称澹津湖)水穿城出闸,流入饶河。此桥以晋代大将军陶侃母湛氏道德高尚,感化于民取名。公元1036年,范仲淹时任饶州知州,得知此事,深为感动,为感化后人,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刘家巷
位于老东流湖小学门口斜对面,因唐代彭城开国公刘汾及其弟鄱阳县令刘迪(后迁吏部尚书左仆射)居住此地,其刘氏后人繁衍于斯,遂取名刘家巷。明代洪武年间,在此巷内建有刘公祠。
范仲淹时任饶州知州,得知此事,深为感动,为感化后人,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九眼井
古井位于西门路大龙桥口向东走十来步右拐进一窄弄,九眼井三井一字排开呈梭形,非常壮观。麻石井盖,麻石地面很有特色。在文革破旧立新,井盖和地面麻石被占为他用(如搭灶),边缘的井也被侵蚀用作扩基建房,只剩四井供周边居民沿用。九眼井的水,传说来源于永福寺观音寺地下泉流,四季不会干涸,且清甜可口,清彻见底。现四眼井,逢干旱之年,累见干涸。只可惜,所剩四井被四周建筑紧紧包藏,鄱阳人想看都不易见着,更不要说来鄱阳旅游的外地人。如果在九眼井遗止上恢复原貌真是一处叫绝的旅游景点。
大、小龙桥
大龙桥位于上士湖与中士湖之间,小龙桥位于下士湖与中士湖之间,大、小龙桥并列,饶州古城内,石拱单孔。引士湖水穿德化桥过,出闸流入饶河。
清代蒋士铨在《鄱阳竹枝词》写到:“大龙桥下水迢迢,小龙桥畔柳潇潇。不及门前月波好,几家移住会龙桥。”
走过大龙桥、小龙桥,就是饶州古城最繁华最中心闹区,府署、巡道署、县署、学院署、芝阳书院、上谕亭、都集中在此,这里更是旧时淮王府,萧王府等名门望族聚居之地。饶州古城,大龙桥、小龙桥相互平行,一湖相望,桥上人流不息,桥下流水绕着人家,两桥圆弧的桥洞与其各自在湖中的倒影拼接在一起,远远望去,便成了一大圆环,堪称完美,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十八坊
“十八坊”在新民南路百余米处,全路名叫“新民路”,十八坊是路中之路。相传鄱阳县城从高门至罗家塘立有十八座牌坊。
在明朝年代,鄱阳城西隅有18人参加科考,同时经过殿试跻身于进士。一进士在这18名进士荣归故里时,就为他们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且热烈隆重的庆祝宴会。正当18进士与大家把酒言欢、高谈阔论之时,宴会上突然闯入一个手持哭丧棒、披麻戴孝的男子。正在兴头的大家顿时被此人的出现扫了兴,众人用乱棍把男子打出。然而,18进士也因此举招来杀身之祸。
原来此披麻戴孝男子乃是当朝一名手握大权的要员,此次他从京城回鄱省亲,在家中听说18进士摆宴庆贺,气氛搞得非常热烈。该要员看不惯18进士中榜后如此张扬、显摆,于是他故意闹出一场让18进士扫兴的事以示警示,谁知被18进士暴打了一顿。挨打后要员非常气愤,当晚就写奏章给皇上,说鄱阳18名新科进士聚众谋反。皇帝接到奏章后,异常震怒,立即派锦衣卫赶至鄱阳,将18名进士全部抄家问斩。
后来,朝廷有一位官员,通过明查暗访,终于得出事情的真相:18进士谋反之事纯属要员捏造。该官员就将其所查的结果奏与皇上,皇上闻奏后,下旨将为泄私愤而诬告的要员严惩,同时,也为冤死的18进士昭雪,并封18座牌坊以示慰籍。村人为纪念这18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进士,就将此地改名为十八坊。
在明朝年代,鄱阳城西隅有18人参加科考,同时经过殿试跻身于进士。一进士在这18名进士荣归故里时,就为他们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且热烈隆重的庆祝宴会。正当18进士与大家把酒言欢、高谈阔论之时,宴会上突然闯入一个手持哭丧棒、披麻戴孝的男子。正在兴头的大家顿时被此人的出现扫了兴,众人用乱棍把男子打出。然而,18进士也因此举招来杀身之祸。
管驿前
管驿前,旧名柳林津,曾有过璀璨的繁华。位于鄱阳城西端,饶河沿岸,是一座千年古渔村。这里曾是古代驿站,一座供来往官员歇脚住宿的驿馆,故名管驿前。清末民初,管驿前村是鄱阳湖渔区闻名遐迩的渔村。村里人都靠水吃水,以捕鱼为生。行走在村的尽头有个水神庙,也叫晏公庙。相传晏公曾在鄱阳湖大战时候,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因此被朱元璋封为水神。
生活在鄱阳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体味老地名留给我们的温情和感伤时,我们也在思考,鄱阳城市发展中,究竟如何给老地名一席之地,以重续饶州历史文脉。在鄱阳城市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今天,新城崛起,老城衰败,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变迁。鄱阳老地名,被逐一淡化,试问今后,我们的城市究竟走向何方?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城市,同时一个没有老街老巷的城市更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一旦鄱阳老地名丢失,我们的城市也将会失去自己的特色,最后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毫无记忆可言。
发展鄱阳湖旅游,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鄱阳老地名的价值尤为重要。特别是这一条贯穿鄱阳城的老街,这里到处都是古饶州历史遗迹,这里的老地名都大有来头,也都大有文章可做。在过去,这条街繁荣了我们整座城市的生命,今天却成了最后的城市记忆,她衰败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这座城市文明的失落。
今天,如果我们当地政府有远见,能够对鄱阳老街进行保护改造,对一些反映古饶州特色的老街巷弄统一包装,特别是那些有历史文化典故的老巷地名,则挂牌注明其历来用过的名字和原址位置,这不仅有助于鄱阳人了解自己的城市,也可以成为鄱阳湖旅游新的亮点。
作者:舒锋
在两千多年的城建历史上,鄱阳自隋培土为市后,就逐步形成十里长街,街巷相通,滨江临湖的老城风貌,至今在鄱阳解放街依旧留存着十分丰富的宋代街巷式古城格局。
鄱阳老城,依旧保留许多优美又富文化情趣的老地名,“姚公渡”、“筷子巷”、“张王庙”、“茅园里”、“德化桥”、“九眼井”、“上官岭”、“十八坊”、“管驿前”……这些或存留或湮灭的老地名背后都有着美好的传说,都留存着最久远的城市记忆,凝结着千百年来鄱阳百姓的民间智慧。
姚公渡
古称芦洲,位于鄱阳老大桥下游至乐安河与昌江水交汇上游沿河一带,当年来来往往的人都是由这里坐船进入鄱阳。据传说在这一带,有一姚姓人家为方便大家来往鄱江两岸,经常在此渡送行人,在民间有“老爷渡,渡老爷”的传闻。后来,姚公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乐善好施的行为,故取名姚公渡。
姚公渡,一直以来是鄱江上游的古渔村,渔俗文化浓厚。后因拆迁,不复存在。当年中国的商人们在此将饶州景德镇出产的瓷器,饶州浮梁茶叶一起装船,浩浩荡荡地驶入长江,然后沿长江出海或到茶叶集散地汉口。此段水路是中国商人们万里瓷器、茶路中最原始的水路,亦是江西饶州瓷、饶州茶的主要外销通道。因此,姚公渡下游附近一带,可以说得上是中国瓷器茶叶水上之路的起点。
湖夹埂
东起程家巷西至筷子巷,两湖夹一埂,故名湖夹埂。昔日湖夹埂上杨柳依依,风景秀丽。湖夹埂,为饶河古道的尽头,南侧有小墨湖,北侧为球场湖。墨湖上有小岛,当年岛上经常做戏,两湖荷花菱角香。在历史上墨湖和球场湖原本是一湖,到了唐末宋初,饶河上游的行人商客为了方便下饶州府去,便特意在两湖中间筑起一条长堤,故有现在的样貌。
球场湖、墨湖
球场湖为鄱阳城内湖,因明代一叶姓贵族在此填湖建了一个球场得名。墨湖,位于湖夹埂一带,相传范仲淹知饶时,常到此钓鱼。说来也怪,他在墨湖钓起的都是墨鱼,于是人们便将此湖命名为墨湖。
筷子巷
在鄱阳城解放街八十余条古巷中,最著名的非筷子巷莫属,它位于鄱阳解放街最东头,此巷位于乐安河与昌江水的交汇处,旧时江西大移民都是从赣南、赣中、赣北直奔鄱阳城,穿越筷子巷,聚集到瓦屑坝附近的鄱阳湖滨青江渡,乘舟楫驶入茫茫湖水,驶向长江,驶向远方的他乡。至今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筷子巷。
激扬桥
相传又名睢阳桥,史建年间不详,因唐代名臣张巡誓死守睢阳事迹,取激浊扬清之意得名。古桥,位于鄱阳城东端,鄱阳老街上首,前通饶河,后临球场湖,旧址今张王庙。激扬桥,古桥尚存,架于老街上,为石拱砌筑,桥洞弯曲迂回,桥底水由球场湖入金波池,最后注入饶河。
王家河
旧称羊家河,此处均为王姓,为鄱阳旧时寿坊(做棺材)业主营地,今天仍有,但已不多。明永乐年间,山西太原王氏之裔,在鄱阳激扬桥地域购置一地,范围东至高家巷、戴家河、西至鲜鱼巷、南至大官河(即今之饶河)、北至官街(解放街)一带。公元1730年雍正八年建祠立位,共有廿三代传人,曾发展至二百余户,后因连年水患,一半已拆迁分散,现居鄱阳王家河者不多。
架木棚
架木棚,位于乐安河、昌江水交汇下游至张王庙老码头沿河一带,此处原是王家河之船码头,后因都昌黄、杨、刘三姓逃难至此,借地搭棚以为栖身之地,后渐次有了起色,遂有先富之家起工盖房,然而足下之地,系借王家河之船码头,便与王氏家族商议。于是在此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一字排列的新房屋顶全部盖着船篷,故此地名架木棚。后因黄、杨、刘三姓在此繁衍生息扎下了根,又与王家河联姻甚厚,几经蹉商,王家河人碍于情面勉强同意他们盖瓦,但地名一直沿用下来。如今,架木棚,已拆迁,不复存在。
张王庙
张王庙既是一座忠臣庙,又是鄱阳一个最古老的地域名,从古至今名气影响都相当大。张王庙旧址为今激扬小学,其辐射范围在张王庙码头及上节街一带,此处旧时张王庙庙市热闹非凡,是鄱阳明清近代至解放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心,一度为鄱阳人最为向往的地方。
张王庙内主祀奉唐代名臣张巡,其与鄱阳柳姓女子美丽传说家喻户晓。其旧日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古庙北靠秦家山,南临鄱江码头,从江边至张王庙南门共九九八十一级台阶。鄱阳当地史料文献明确记载,张王庙经历元、明、清、民国、解放时期,但最早传闻可追溯到唐代,颜真卿时任饶州刺史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张王庙古建筑大部分被损毁,庙内文献资料及祭祀用品全部毁灭,无一幸免,后改为今激扬小学。
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了国家的落实,信仰自由。在以老一批资深居士江凤梅、刘腊梅等人号召下,为推崇张巡爱国主义精神,又选址重修了张王庙,1995年建成,现鄱阳解放街上首。
茅园里
今分茅园里东、茅园里西区域,位于上东湖岸边与球场湖岸之间,此处多菜园地,旧时是鄱阳浪荡子弟、流氓地痞寻欢作乐的烟花场所,这一带古时有众多妓寮,如同南京人眼中的秦淮河。茅园里,旧城时期为城之郊外,临近张王庙。旧时在张王庙一带,商贾云集、相当繁华,张王庙码头又是鄱阳水陆交通的枢纽中心点,人潮涌动,各种娱乐活动美食小吃应有尽有,商客行人流动人口较多,所以靠近相对偏僻的荒郊茅园里就兴起了青楼倡寮生意,解放后已不存在。
夹积巷
位于解放街东,直通康复路,又与合子巷相连,旧时巷内有两座盐仓,巷子比较狭窄,此处保留了许多古建筑。
大巷口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法籍教士陶文膳,重建天主堂于鄱阳解放街大巷口,分男堂(原县委老党校)、女堂(现鄱阳血防站、防疫站、民生养老院),其规模相当大。此后在此分别有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神父、修女相继到此传教,与此周边的邻里都建立了深厚友谊。这些神父、修女、传教士们也都非常有爱心,在战乱饥荒年代,他们经常在此收留一些流离失所的鄱阳孤儿孩童,从小就教育他们读书练字。一旦有小孩受伤,修女们也会用先进的西方医术,为这些孩童医疗看病。在今天鄱阳,也仍有一些曾被天主堂收养的小孩,可如今基本也都已老去。
大巷口天主堂,这就是当年帝国主义入侵我们鄱阳的历史见证。行走在这里,远望大清末年传教士的教堂端庄蕴藉却又不乏情感,在这里有西方传教士在鄱阳仁爱、扶贫亲民友善的一面,也有鄱阳近代被列强侵占的一面,这是一段最珍贵的城市记忆。
景德寺巷
景德寺巷,位于解放街东鄱阳镇中学旁,此巷前通河后临湖,因此处在唐开元十年建有景德寺得名。景德寺旧址,1929年改为景德小学,今为鄱阳镇中学。
郭西庙巷
郭西庙既是庙宇,又系地名,此处也是古饶州永平监遗址。郭西庙地处解放街东,庙内祈祀者为梁昭明太子萧统。据说系南迁鄱阳的萧氏家族为显示自己为望族和维系其宗族关系,特从池州迎来萧统神像于鄱阳县城建庙宇奉祀。因萧统祠建池洲城郭西,袭为旧名。
德新桥
德新桥,老地名,又叫新桥。位于鄱阳城老街中段,古城永平门外。石拱10.4m,宽1.65m,高44m。建于宋嘉佑三年(1058),桥上有亭,亭右有观音堂。
明永乐元年(1403)重建,万历年间(1573-1620)毁。清康熙三年(1664)重建,咸丰三年(1853)毁。1953年2月重建,并改名新桥。德新桥之所这么出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湖十景之一的“新桥酒帘”。“桥边窗户小家楼,新钓鱼肥酒旋篘。可是东风能唤客,青帘舞过柳梢头。
华光巷
位于鄱阳解放街德新桥下首,清嘉庆三年,因巷内建有华光庙,祀华光菩萨得名。
巡官巷
位于解放街东,老头子炒粉旁边,隋大业年间,鄱阳郡守梁文谦、巡官刘宗宏将东门口至姚公渡地段,以工代赈,“培土成市”,后逐渐形成号称饶州十里贯连东西的繁华街市。为了纪念巡官刘宗宏的功德,人们建巡官庙,时节祭祀,聚居庙旁的人家形成弄巷,自然称为巡官巷。
税务巷
位于解放街东门口附近,因此处建有总管庙而得名,即税务巷,宋朝时建,祀鄱阳税务总管,婺源人胡靖一。
瓷器巷
位于东门口解放街东一带,正对鄱阳港口,旧名墙角巷,后因此处多瓷器店而易名瓷器巷。
鲜花桥
鲜花桥位于古饶州城外,单孔小石砌筑。传说是相当年“朱洪武走秦”时,即朱元璋逃亡时,走到此处,被汹涌的河水挡住了去路,而后面还有追兵,正在他着急的时候,护佑他的神仙作法给他造了这座桥。
德化桥
德化桥,又名朝宗桥。位于鄱阳城解放街沿河路西段,饶州古城内。宋宣和六年(1124)郡人周士全创建,引士湖(古称澹津湖)水穿城出闸,流入饶河。此桥以晋代大将军陶侃母湛氏道德高尚,感化于民取名。公元1036年,范仲淹时任饶州知州,得知此事,深为感动,为感化后人,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刘家巷
位于老东流湖小学门口斜对面,因唐代彭城开国公刘汾及其弟鄱阳县令刘迪(后迁吏部尚书左仆射)居住此地,其刘氏后人繁衍于斯,遂取名刘家巷。明代洪武年间,在此巷内建有刘公祠。
范仲淹时任饶州知州,得知此事,深为感动,为感化后人,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
九眼井
古井位于西门路大龙桥口向东走十来步右拐进一窄弄,九眼井三井一字排开呈梭形,非常壮观。麻石井盖,麻石地面很有特色。在文革破旧立新,井盖和地面麻石被占为他用(如搭灶),边缘的井也被侵蚀用作扩基建房,只剩四井供周边居民沿用。九眼井的水,传说来源于永福寺观音寺地下泉流,四季不会干涸,且清甜可口,清彻见底。现四眼井,逢干旱之年,累见干涸。只可惜,所剩四井被四周建筑紧紧包藏,鄱阳人想看都不易见着,更不要说来鄱阳旅游的外地人。如果在九眼井遗止上恢复原貌真是一处叫绝的旅游景点。
大、小龙桥
大龙桥位于上士湖与中士湖之间,小龙桥位于下士湖与中士湖之间,大、小龙桥并列,饶州古城内,石拱单孔。引士湖水穿德化桥过,出闸流入饶河。
清代蒋士铨在《鄱阳竹枝词》写到:“大龙桥下水迢迢,小龙桥畔柳潇潇。不及门前月波好,几家移住会龙桥。”
走过大龙桥、小龙桥,就是饶州古城最繁华最中心闹区,府署、巡道署、县署、学院署、芝阳书院、上谕亭、都集中在此,这里更是旧时淮王府,萧王府等名门望族聚居之地。饶州古城,大龙桥、小龙桥相互平行,一湖相望,桥上人流不息,桥下流水绕着人家,两桥圆弧的桥洞与其各自在湖中的倒影拼接在一起,远远望去,便成了一大圆环,堪称完美,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十八坊
“十八坊”在新民南路百余米处,全路名叫“新民路”,十八坊是路中之路。相传鄱阳县城从高门至罗家塘立有十八座牌坊。
在明朝年代,鄱阳城西隅有18人参加科考,同时经过殿试跻身于进士。一进士在这18名进士荣归故里时,就为他们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且热烈隆重的庆祝宴会。正当18进士与大家把酒言欢、高谈阔论之时,宴会上突然闯入一个手持哭丧棒、披麻戴孝的男子。正在兴头的大家顿时被此人的出现扫了兴,众人用乱棍把男子打出。然而,18进士也因此举招来杀身之祸。
原来此披麻戴孝男子乃是当朝一名手握大权的要员,此次他从京城回鄱省亲,在家中听说18进士摆宴庆贺,气氛搞得非常热烈。该要员看不惯18进士中榜后如此张扬、显摆,于是他故意闹出一场让18进士扫兴的事以示警示,谁知被18进士暴打了一顿。挨打后要员非常气愤,当晚就写奏章给皇上,说鄱阳18名新科进士聚众谋反。皇帝接到奏章后,异常震怒,立即派锦衣卫赶至鄱阳,将18名进士全部抄家问斩。
后来,朝廷有一位官员,通过明查暗访,终于得出事情的真相:18进士谋反之事纯属要员捏造。该官员就将其所查的结果奏与皇上,皇上闻奏后,下旨将为泄私愤而诬告的要员严惩,同时,也为冤死的18进士昭雪,并封18座牌坊以示慰籍。村人为纪念这18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进士,就将此地改名为十八坊。
在明朝年代,鄱阳城西隅有18人参加科考,同时经过殿试跻身于进士。一进士在这18名进士荣归故里时,就为他们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且热烈隆重的庆祝宴会。正当18进士与大家把酒言欢、高谈阔论之时,宴会上突然闯入一个手持哭丧棒、披麻戴孝的男子。正在兴头的大家顿时被此人的出现扫了兴,众人用乱棍把男子打出。然而,18进士也因此举招来杀身之祸。
管驿前
管驿前,旧名柳林津,曾有过璀璨的繁华。位于鄱阳城西端,饶河沿岸,是一座千年古渔村。这里曾是古代驿站,一座供来往官员歇脚住宿的驿馆,故名管驿前。清末民初,管驿前村是鄱阳湖渔区闻名遐迩的渔村。村里人都靠水吃水,以捕鱼为生。行走在村的尽头有个水神庙,也叫晏公庙。相传晏公曾在鄱阳湖大战时候,帮助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因此被朱元璋封为水神。
生活在鄱阳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体味老地名留给我们的温情和感伤时,我们也在思考,鄱阳城市发展中,究竟如何给老地名一席之地,以重续饶州历史文脉。在鄱阳城市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今天,新城崛起,老城衰败,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变迁。鄱阳老地名,被逐一淡化,试问今后,我们的城市究竟走向何方?
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城市,同时一个没有老街老巷的城市更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一旦鄱阳老地名丢失,我们的城市也将会失去自己的特色,最后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毫无记忆可言。
发展鄱阳湖旅游,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鄱阳老地名的价值尤为重要。特别是这一条贯穿鄱阳城的老街,这里到处都是古饶州历史遗迹,这里的老地名都大有来头,也都大有文章可做。在过去,这条街繁荣了我们整座城市的生命,今天却成了最后的城市记忆,她衰败的背后其实就是我们这座城市文明的失落。
今天,如果我们当地政府有远见,能够对鄱阳老街进行保护改造,对一些反映古饶州特色的老街巷弄统一包装,特别是那些有历史文化典故的老巷地名,则挂牌注明其历来用过的名字和原址位置,这不仅有助于鄱阳人了解自己的城市,也可以成为鄱阳湖旅游新的亮点。
作者: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