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义秦商吧 关注:8贴子:316

回复:【大义秦商·科普】为何要在年轻时学儒家,中年时学道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年老时学佛家
人到了老年,已经看惯世间祸福成败,历尽人间沧桑巨变,是到了觉悟和放下的时候了。觉悟才能放下,放下就是觉悟,这正是佛家人生智慧的第一义谛。
放下,是不再计较。经历了那么多坎坷曲折,看过了那么多悲欢离合,心性打磨了大半辈子,应当有一份沉稳淡定、宠辱不惊的质地,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爱争、在乎,于是计较得就会越来越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6-02 13:08
回复
    人生就是这样,经历过,才会甘心;经历够了,才会放下。年老之时,正是考验一生之心性质地的时候。
    至于名利,或者该有的已经有了,或者没有但已经不再上心。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更懂得以前的那种活法是多么累;
    也看清了凡事有得必有失,为了得到一些东西,也失去了另一些,甚至更多。所以更加珍惜当下,更愿意去欣赏身边生活中的美好,心时时跟自己待在一起,踏实安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6-02 13:08
    回复
      这时的心态,就是平和淡然。这种平和,是一种历经风吹雨打后的坚韧;这种淡然,是一种看破看透后的达观。
      往后看,是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往前看,是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合起来看,是李白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金刚经》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能有此感,就是真的放下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6-02 13:09
      回复
        这种不计较的态度,已经近乎于《六祖坛经》所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了;这种活在当下、与真正的自己同在的状态,也近乎于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了。这就是觉悟。
        即使已经垂垂老矣,能到此境,人生便也是不虚度。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放下”,只是佛家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慈悲”。看过和经历过那么多爱恨悲喜,看到世间还有无数人在欲海中沉浮,作为过来人,心中如何不会有一份大悲悯?所以很多的老人,我们常常能感觉到他们不仅平和安宁,而且慈祥善良,他们更体谅他人,更重人情道义,更加古道热肠,更能乐善好施。
        所以,年老时学佛家,要抵达的,就是八个字:心中安然,与人为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6-02 13:09
        回复
          综上:西晋左思诗云:“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这正是最正统的中国式理想——先建功立业,后归隐田园,是一种世间价值和人生价值两全的圆满。
          就像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角,很多都是先成为一代宗师,再携佳人归隐山林、自在逍遥。
          年轻时学儒家,中年时学道家,年老时学佛家,其实也正是这样一个路径:在岁月中一路成长,在阅历中一生修行,然后抵达人生的通透之境。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6-02 13: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