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制建盏的瓷窑均为龙窑。最迟在商代晚期,就已经在我国江南地区出现了龙窑。而至汉代,龙窑开始在浙江、湖北、湖南等地烧制陶瓷时大规模运用,尤以浙江为多。龙窑形状是一条狭长的甬道,窑身前低后高,好像是一条长龙,故称“龙窑”。又因其形状似蛇或蜈蚣,也被人称为“蛇窑”或“蜈蚣窑”的。龙窑一般为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有火门、通风口和火膛。 火膛一般呈半圆形,是烧火的地方,又叫燃烧室,底部用砖或者匣钵等筑成通风道,起着相当于炉栅的作用。在窑头前墙的中间,开有长方形的火门,用来投放柴薪烧窑,火门下设有通风孔,窑室装坯处是烧成带。因龙窑的底为倾斜面,故有用砖铺成阶梯状,以使地面水平而方便放置匣钵柱。两边筑窑墙,墙中开窑门,装窑出窑均由窑门出入搬运。龙窑的窑顶为弧形拱圈结构,顶的两侧各开投柴孔,前后两孔的间距一般为 1 米左右。烧制陶瓷时,先在火膛点火烧窑,等第一排投柴孔下的坯体接近烧好时,窑头停止烧火,改由投柴孔投柴烧窑,按此逐段往上烧,烧至窑尾结束。这样的烧制方式叫“火膛移位”。窑室的末端横筑一堵挡火墙,墙的底部开有几个烟火弄,窑内的废气废烟均由此向排烟坑排出。挡火墙后面是排烟坑,坑的宽度与窑室相同,排烟坑有的用砖石砌成坑壁,有的直接就是在土里挖一个坑,结构极其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