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直接提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是《礼记、乐记》,这篇文章作者佚名,估计是战国以前的作品了。
《乐记》说“灭天理,穷人欲”之害是“人化为物”。故此,反过来说则是:“存天理,灭人欲”了。可见,《乐记》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老祖宗。
然而,世人却把这个当成朱熹的代表思想,一言蔽之“封建禁欲主义”、“压抑人性”不亦谬哉?这种学说根本不是朱熹的创见,怎么能用此一言代表朱熹呢?在“存天理,灭人欲”儒学的两大分支“心学”与“理学”意见一致,陆九渊与朱熹有过争执,反对“裂天理人欲为二”的提法,但对此他也说:“总不成说纵人欲”。王阳明则在“存天理,灭人欲”之上,说了个“致良知”。
除“存”与“灭”两个绝对性的字之外,还有孟子的“寡欲”说:“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老子的“无欲”说:“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除了儒家的“寡欲”与道家的“无欲”,释家则说“六根清静”,认为一切欲望都是痛苦之源。实现生活中人们对“道家”与“释家”都很宽容,不会去否定他们的生活态度,独独对儒家不依不挠,猛烈抨击。
其中他们讲的都是身心修养之法,由去欲存诚而最终达到理性,儒家的“无欲则刚”与道家、释家并没有多大区别。其中,朱熹当然也不是“寡欲”、“无欲”的首创,一些人非要把这种思想强说成朱熹独创,可见他们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乐记》说“灭天理,穷人欲”之害是“人化为物”。故此,反过来说则是:“存天理,灭人欲”了。可见,《乐记》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老祖宗。
然而,世人却把这个当成朱熹的代表思想,一言蔽之“封建禁欲主义”、“压抑人性”不亦谬哉?这种学说根本不是朱熹的创见,怎么能用此一言代表朱熹呢?在“存天理,灭人欲”儒学的两大分支“心学”与“理学”意见一致,陆九渊与朱熹有过争执,反对“裂天理人欲为二”的提法,但对此他也说:“总不成说纵人欲”。王阳明则在“存天理,灭人欲”之上,说了个“致良知”。
除“存”与“灭”两个绝对性的字之外,还有孟子的“寡欲”说:“养心莫善於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老子的“无欲”说:“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除了儒家的“寡欲”与道家的“无欲”,释家则说“六根清静”,认为一切欲望都是痛苦之源。实现生活中人们对“道家”与“释家”都很宽容,不会去否定他们的生活态度,独独对儒家不依不挠,猛烈抨击。
其中他们讲的都是身心修养之法,由去欲存诚而最终达到理性,儒家的“无欲则刚”与道家、释家并没有多大区别。其中,朱熹当然也不是“寡欲”、“无欲”的首创,一些人非要把这种思想强说成朱熹独创,可见他们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