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新闻网讯 通讯员焦元德、阮荷英、舒上剑报道:12月16日,笔者走进闯王镇传统土法制作“薯粉线”的发源地——龟墩村白土仑湾,只见洁净清澈的小河边,搭起了柴火灶、挂线架,六七个农民正在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制作当地传统特产“薯粉线”,场面十分热闹。
“从挖薯、清洗、打磨、过滤、沉淀、日晒……才形成红薯粉,而制作薯粉线还要经过调粉嵌、揉粉面、打粉瓢、捞粉线、漂粉线、上线架等10来个工序。特别要选定晴朗下霜天气,生产出来的薯粉线晶莹剔透,是绝对不掺入任何添加剂的纯绿色、原生态的特色农产品。”该湾制作薯粉线“土专家”、年过花甲的村民焦元照介绍。
据生产组组长舒端成介绍,该湾8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都生产薯粉线,量少的作为赠送亲友礼品,量多的通过亲友向外销售,产量最高的农户焦学和一家可产3000多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14元计算,这一项收入就有4万多元。预计全湾销售额至少50万元。今后还打算改进制作工序、设计产品包装、申报产品商标和品牌,进入“村淘”网店销售,把这一传统特产推向全国市场。
“从挖薯、清洗、打磨、过滤、沉淀、日晒……才形成红薯粉,而制作薯粉线还要经过调粉嵌、揉粉面、打粉瓢、捞粉线、漂粉线、上线架等10来个工序。特别要选定晴朗下霜天气,生产出来的薯粉线晶莹剔透,是绝对不掺入任何添加剂的纯绿色、原生态的特色农产品。”该湾制作薯粉线“土专家”、年过花甲的村民焦元照介绍。
据生产组组长舒端成介绍,该湾8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都生产薯粉线,量少的作为赠送亲友礼品,量多的通过亲友向外销售,产量最高的农户焦学和一家可产3000多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14元计算,这一项收入就有4万多元。预计全湾销售额至少50万元。今后还打算改进制作工序、设计产品包装、申报产品商标和品牌,进入“村淘”网店销售,把这一传统特产推向全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