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斩刀吧 关注:80贴子:125
  • 7回复贴,共1

半缘修道半缘君——我的八斩刀情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鸟朝凤》 ,我是没有去看过的。一来实在没有听说过,再者听过以后也还是觉得没有兴趣。文艺片也许注定孤独。即使温婉如薇薇,在我一遍一遍刷《第36个故事》的时候,也还是很直接的表示出不满,在她,这样的直接是罕有的。
《一代宗师》我是喜欢的,却也并没有因此而喜欢编剧徐浩峰——原因也是没有听说过。直到我看过徐浩峰的《师父》——同样小众的一部电影,很文艺——我下载了徐的小说集。其实我还是喜欢纸张的质感,喜欢油墨的芬芳,这些都是看书的乐趣之一,正如宋江说过的:美食不如美器。精致的餐具可以给一道菜增色不少。奈何太原街的北方图书城关张了。居然关张了。居然现在才关张。
现在我的枕头下面压着一对八斩刀,买这对刀凭的是《师父》自序中的一段话:“北方理念,刀法是防御技,刀背运用重于刀刃,因为人在刀背后。武侠小说是一棱刀背,幸好,有此处藏身。”
八斩刀不是刀的名字,是刀法的名字。据说此刀法是咏春镇派之宝。这种说法我是有些相信的,相比倚天剑屠龙刀,我觉得一个门派代代相传下来的立足之本不应该是器,而应该是法。 法比器要高太多层次。


IP属地:辽宁1楼2016-06-13 10:52回复
    徐浩峰的小说不是历史书,也幸好因为如此,那里面或许才有真历史。我目前只是看了他写的《武士会》,还有《师父》的自序。自序部分提到一部成书于民国的武侠小说——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讲的是乾隆、嘉庆年间事,开篇一个大雨天,两个四品武官躲在民宅门檐下,不敲门入户——扰民失身份。”无论什么年代,一本武侠小说显然都担不起歌颂或诽谤当权者的重任,因此这样一段描写应该不失客观。其实不止武侠小说如此,大多数的小说对于国情民风世间百态的描写都比史书来的客观真实。由此看来这个开篇就很有亮点了,甚至说是《论清朝官员的自我修养》也不为过。扰民失身份,这种自我修养是怎么形成的呢?答案很朴实,来自民间土壤的培养。在我们今天的科学体系里,神是不存在的。可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面对神的生活描写却又是细致入微的。这怎么解释呢?其实这些对神的描写,都是源于人类对神的意淫,是把人性妄加给神性的产物,也就是说其实他们写的是人一旦成了神以后的样子——神原本也是人,但是他做了人做不到的事,所以成了神——神的自我修养其实就是人的自我修养。我们今天的情形亦是如此,媒体的空前发达为好多富人红果果的炫富提供了平台,极大的刺激着中下层人群敏感的神经。可是我们有多少人是一面在仇富一面又在“炫富”呢?苹果街机,车满为患,晒晚餐晒账单晒飞机票的朋友圈····你我皆凡人,富人的自我修养其实就是穷人的自我修养。不由得回想起初中政治课的内容:奴隶社会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奴隶们并不是希望回到原始社会,而是幻想自己也能成为奴隶主。宏观上看,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非常正能量的东西。所以官员的自我修养来自他做官以前的自我修养,官的自我修养其实就是民的自我修养。由此不难看出乾隆、嘉庆那个时候民风还是很淳朴的。《武士会》里也有这么一段:八国联军来了,皇帝西逃,京城有钱有见识的人家也西逃,很多溃败的清军和义和团也逃,武林中人也逃。因为饥饿,有哄抢商铺的,但不扰住户,敲门求水,如不开门,便求下一家。夜间遇雨,西逃人家的骡车停驻路边,武人和败兵一块儿躲到车底下。车上便是女眷,但他们只是在车下蹲着。实在风大雨冷,会钻入车厢,跟女人挤坐一团,自耻粗鲁,不动不讲话。武人和粗人,不乘乱失德,可想京津地区文明熏陶之厚重。


    IP属地:辽宁3楼2016-06-13 10:54
    回复
      又讲大清衰败。讲到戊戌变法,讲到康梁。徐浩峰笔下的康梁,根本在变法初期就被清廷排出圈外了。慈禧起初是支持变法的,但是她需要的是张之洞这样的实权派实干家来主持大局,而不是康梁那样的理论家。康梁派系为了上位,做了很多君子不齿之事:他们提出主张,把西藏新疆蒙古这样的荒凉之地卖给西方国家,换取银钱以强国。由于变法效仿日本明治维新,康梁派系甚至提出要与日本合为一国,共同抵抗西方列强。我终于忍不住百度了一下,果然写的闪烁其词,心里对徐浩峰的小说先就信了一半。细看之下,讲到慈禧确实是变法之初就知道并支持的,因为光绪收到的每一道奏折慈禧都是先要过目的,瞒不过她的。如果没有慈禧首肯,变法也不可能维持一百天。康的一些激进主张骗得了年轻缺乏政治经验的光绪帝的认可,以至后来变法偏离了轨道,导致慈禧发动政变。康梁事败出逃日本,仍不断造谣中伤清廷。大清也确实是失德以至失了民心,因此谣言反得了民心,舆论一边倒。变法受阻,军权又都握在趁着外敌入侵忙于争夺地盘的大元们手里,大清最终走向灭亡。康梁派系利用海外华人对国情内幕的无知和盲目的爱国热情,一面大肆敛财一面著书立说歪曲史实,甚至骗过了后来的很多历史学家。由此观其德行,得承认慈禧比光绪看人要准。
      说回八斩刀。 前面说买八斩刀凭的是徐浩峰的一段话,其实有一半是,有一半不是。
      看过一篇《师父》 的影评,里面也有一段话:“开武馆是陈师傅的念想,电影明星瓦伦丁诺是师娘的念想,守天下是邹馆长的念想,武侠世界是徐浩峰的念想。” 人活着不能没有念想。徐浩峰把武侠小说作为刀背,藏身刀背之后,藏的是自己的念想。为何要藏呢?因为小众。人是群居动物,不大众的东西非要保留下来的话,只能藏着。徐浩峰要藏起来的念想也绝不是影评人所说的武侠世界——武侠世界并不小众。他要藏的是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IP属地:辽宁4楼2016-06-13 10:55
      回复
        那么我买这对八斩刀,是要在刀背之后藏什么呢? 是情怀。别人怎么给情怀定义我不知道,在我这,情怀不是很高端的东西,它其实甚至可以等同于一个字——装。邹馆长说:这世上的事儿,不就是装装样子么?这个“装”如若理解为虚荣,你就浅薄了,邹馆长装样子是为了守住信仰——男人打天下,女人要守住。她的装是有着些许悲壮意味的。徐浩峰讲,民间传统,没文化的人要学文人做派,杜月笙是一例,倘若“谁学谁”的关系逆转,便换了人间。八十年代初,小学中学里,男老师要培养学生骨干,一般是将这个男生带到家里,给半杯啤酒,粗口频发的聊天,学生不反感,反觉亲近,从此合心合德。由此看来,装本身并无贬义,谁装,装谁才是关键。虚荣是装给别人看的,我是为自己而装。借用时下很是流行的一句话来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眼前的苟且是为了谋生,诗和远方是生而为人的一点念想。有这样一对刀,少年时的江湖情英雄梦便似有了寄托,人也就平添了几分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洒脱——有自己的世界而不囿于自己的世界,看懂社会的复杂而把自己活得简单。
        这样的情怀也是小众的吧?藏起来的好。
        刀背藏身,买刀一半是为了“藏身”。
        另一半呢?无聊时翻看过一本书,名为《旧时光的味道》。作者说,一本写吃写得成功的书,最要紧的是能让人读出食欲来,读饿了就成功了。想想自己还真是当年读了《水浒传》以后才喜欢上吃牛肉的——“好牛肉切二三斤来!”——何等的豪迈快意。在百度《师父》的贴吧里,很多吧友叫嚣着要吃八个起士林的面包。“起士林的面包不要钱,这是天津唯一的便宜事儿。”起士林是天津最早的西餐馆,与上海红房子餐厅,北京马克西姆餐厅,哈尔滨华梅西餐厅并称中国四大最老牌西餐厅。一部电影能激起人对一种食物的向往也是一种成功吧。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薇薇看了《欢乐颂》以后,劲儿劲儿的淘宝了两盒安迪同款燕麦片,吃了,问她味道怎么样,答:也就那么回事儿······我想薇薇看《师父》绝不会对师娘手上那只风情万种的女士烟架感兴趣,她只会对师娘每餐的五十螃蟹浮想联翩······说到薇薇,我又想起来前面提起的徐浩峰自序里面的赵焕亭:“他本是官宦子弟,幼年随父宦游多省,了解官样民情。他因为写武侠小说家无存粮,夫人日忧。他逗夫人说,我们一批学文的,都去了钱眼儿里,就剩我一个了,老天不帮我,毛笔会帮我。于是拿出武侠小说初稿。写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夫人已忘忧,陪他聊天了。晚于他写武侠的还珠楼主、宫白羽、王度庐也都有这样的夫人——如果是武侠作家的命定福利,要赞老天了。”
        我不是武侠作家,所幸我家薇薇是武侠作家标配那样的夫人。我才要赞老天呢。


        IP属地:辽宁5楼2016-06-13 10:55
        回复
          说回八斩刀,我的情况是,电影没有激起我对起士林面包的食欲,倒是勾引出我对八斩刀的兴趣。江湖盛传,武器是会说话的,一种武器可以让你了解一个门派。这话到底打动了我,于是买了一对八斩刀······至于武器会否说话,这么天真的话你也当真?
          青旅吧看过一篇帖子,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当你走进一家咖啡店,看到明亮的窗子旁边坐着一个很文艺的女子,一边优雅的推着眼镜框,一边拿着一本精致的书——那不是文艺,只是文艺的一抹腮红。这话我觉得很有趣。其实想想,大家同在红尘中讨生活,岂敢轻言免俗,既是俗人,或许,有那么一抹腮红已足够吧······




          IP属地:辽宁7楼2016-06-13 11:00
          回复
            好刀


            IP属地:福建8楼2016-08-15 23:46
            回复
              这不是八斩刀


              IP属地:山西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9-12-26 18:15
              回复
                真不是八斩刀


                IP属地:辽宁10楼2021-05-20 16: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