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娇吧 关注:18,691贴子:878,309
  • 6回复贴,共1

【转帖】资料:汉朝的服饰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汉的官服,只不过是一种长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头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来区分官职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员佩带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开始,官员们就要佩带绶带。这种官绶制度在汉代被严格执行着。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幅,又叫邪幅是缠在腿上的布带。舄,是金线和红线编织的厚底鞋。衡,是用来固定冠冕的头饰。
印绶
官印和绶带。古代官印佩带于身,绶即系印纽的丝带。官阶不同,制印的材料和绶的颜色与织法不同,汉代印绶有四个等级:三公为金印紫绶,九卿及二千石官员是银印青绶,二干石以下是铜印黑绶,四百石及其以下是铜印黄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金印紫绶
金质官印,紫色绶带。印纽为龟形。这本为太子和诸侯王所享用,后来三公也佩带这一级别的印绥。
银印墨绶
史书上为银印青绶。是九卿、二干石官员所佩之印绶。
铜印墨绶
系千石、六百石官吏所带之印绶。印纽为环形。史书上称铜印黑绶。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四种,其中“冠”是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汉代的时候,冠的种类非常多。起初,发冠是套在束起的发髻上的一个罩子,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样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


IP属地:广东1楼2016-06-16 17:39回复
    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冕冠
    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
    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统纩。”
    延又写作綎,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旒liu2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帽卷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IP属地:广东2楼2016-06-16 17:40
    回复
      2025-05-26 02:25:03
      广告
      玉笄(ji1)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纩(kuàng)是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两块黄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
      紞(dǎn)是垂在延的两侧用以悬纩的彩绦。有人认为其发展为天河带。
      天河带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带多出现在隋唐以后的画中,(比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宋代才有明确的定制;而本图原本是汉代冕冠示意图,自然没有天河带。


      IP属地:广东3楼2016-06-16 17:41
      回复
        冕冠的形制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冕冠实物
        目前能见到的冕冠实物均为明墓出土,如北京明定陵的两顶十二旒冕冠、山东鲁荒王墓、江西宣益王墓、湖北梁庄王等墓出土的明朝皇太子、亲王等级的九旒冕冠(其中,鲁荒王墓的保存较好、宣益王墓的出土时已破碎、梁庄王墓的出土时仅剩冠上构件)。


        IP属地:广东4楼2016-06-16 17:41
        回复
          进贤冠
          也叫梁冠。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缘相接,就成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在西汉,这种冠帽只罩套在头顶的发髻上,用帽頍系于颌下以固定之,戴上之后并不牢固。东汉时期在冠帽下面加平上帻,等于在冠下加了帽座。帻在古时本是劳动人民用来扎裹头发不使散乱所用,两端有带子可以从头上系于颌下。秦时武士用赤帕裹头,从前额向后脑包裹时叠出一条装饰边,称为"颜题"。西汉时戴帻并不把头顶全包住,因为帻也常是空顶的。据《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公元前48年刘奭(shì音是)当皇帝(即汉元帝),因他的额上有壮发,常戴帻以为掩护,群臣仿之。这时的帻质料和做工当然就讲究起来。到公元9年王莽篡汉,他头顶秃发,故把软帻衬裱使之硬挺,将顶部升高作成介字形的帽"屋",这样可以把秃顶掩住,这种有介字形帽屋的帻就是"介帻"。《续汉书·五行志》说延熹年间(公元158年至166年),"京师帻颜短耳长",就是前低后高的式样。《续汉书·舆服志》又说魏孝文帝(公元471年至500年)时,又把颜题增高、颜题延长到后脑部位时再升高立起,使两边缝接处竖立成三角形尖耳状,称之为"耳",在耳的下方即帽圈的后面缝上披幅,名为"收"。东汉的进贤冠可说是展筒与介帻结合的冠式。从出土人物雕塑和绘画资料来看,晋代的进贤冠,冠耳已急剧升高,其高度与展筒的最高点相齐,展筒外廓由原来的〓形变化成∧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成圆弧形,而展筒则逐渐降低缩小,把介帻的屋与进贤冠的展筒融成一体,形成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即唐代的平巾帻。


          IP属地:广东5楼2016-06-16 17:42
          回复
            进贤冠主要以梁的多少及所佩绶分官衔等级(图为乾陵发现的三梁冠)。
            进贤冠自元代以后叫“梁冠”。
            明代梁冠制度为:
            一品为冠七梁,革带用玉,绶用云凤四色花锦。二品为冠六梁,革带用犀,绶同一品。三品为冠五梁,革带用金,绶用云鹤花锦。四品为冠四梁,绶同三品。五品为冠三梁,革带用银,绶用盘雕花锦。六品、七品为冠二梁,革带用银,绶用练鹊三色花锦。八品、九品为冠一梁,革带用乌角,绶用鸂鶒二色花锦。唐宋之后梁冠在旧制基础上增加了梁数。


            IP属地:广东6楼2016-06-16 17:42
            回复
              给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6-16 1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