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聊吧 关注:156贴子:3,411
  • 6回复贴,共1

幼师课堂有效提问的7个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更有着点击关键、一问中穴的效果。因此,为了准确把脉提问的方向,我们应从“六”个关键点处入手,引领幼儿思维探究,向更高层次不断深入。


1楼2016-06-21 10:25回复
    一.接点——在新旧知识衔接处
    幼儿的认知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提问能引发幼儿产生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让幼儿通过学习探究实现自身的认知体系的不断拓展、丰富和完善。因此,在科学活动伊始的提问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幼儿产生预热,在幼儿已有的科学知识背景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在一次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中,教师核心目标定位为:探索使物体转动的多种方法。为了泛起幼儿对已有转动经验的支持及帮助,教师首先引导幼儿玩《迷迷转》的游戏,感知肢体转动,接着提供装入杯子的水、椅子、手帕、茶叶罐、球,让幼儿进行第一次探索,“看看大家能不能让他们转起来?”接着抛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让物体转动起来呢?”出现新问题引发幼儿认知冲突,幼儿开始思考物体先前的运动状态,并收集到即时转动的方法,促进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2楼2016-06-21 10:25
    回复
      二.疑点——在幼儿遇到困惑处
      在幼儿探究中,幼儿常会对所学的内容、对同伴所说的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应捕捉住幼儿最感困惑的地方巧设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深入探究。
      在大班《乌鸦喝水》研究活动中,教师在每张桌子上准备了两种高低不同水量的瓶子,一张记录表、一盘石子等工具。请三人一组合作实验,每组先共同商量选出一人做组长,专门负责记录,剩下两人分别往不同水量的瓶子中加入石子,看看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当两人分别放入石子后,幼儿发现由于水量不同导致水位升高也不一样,高水量的瓶子很快达到了乌鸦喝水的水位,而低水量的瓶子无论投入多少的石子也无法达到水位线,面对幼儿产生的困惑,教师马上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足够多的石子,乌鸦就能喝到水呢?”面对实验结果,幼儿据实马上做出否定的回答,教师因势利导,“有没有办法让低水量的瓶子水位线也升到瓶口呢?”教师提供了辅助材料细沙,让幼儿加入到瓶子里,看着慢慢升高的水位线,幼儿欢呼雀跃,乌鸦可以喝到水了!


      3楼2016-06-21 10:25
      回复
        三.盲点——在遭遇知识无知处
        在科学活动中常有一些知识不易被幼儿所知,但会影响幼儿的思维和操作的结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去正确认识这些知识。
        在中班科学活动《纸片变变变》的探索过程中,教师问:“这张圆纸片你能让它变一变,变成什么?”幼儿说:“我一直剪一直剪就剪成了螺旋型的(幼儿知道怎么变但是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继续追问“这些纸片变成立体的螺旋型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用一样大的纸片剪出的螺旋型长短会不一样呢?”幼儿说:“因为我剪了很久很久(所以剪得很长)……幼儿出现盲点时,教师听出话外音,马上进行顺水推舟,“因为你剪得很细所以剪得很长”,该问题直接关键到幼儿的实践结果,也是此活动的问题关键点,因为“细”才有可能“长”。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事先想到幼儿可能出现的思考盲点,及时敏锐和捕捉到幼儿在思考过程中不确切不到位的地方,把幼儿零碎、不完整的知识进行提升和归纳,有效总结来自幼儿的学习经验,让其他幼儿分享与获得,并对幼儿进行一次“做事细致”的教育机会。


        4楼2016-06-21 10:26
        回复
          四.焦点——在核心目标达成处
          根据探究科学活动的预定核心价值目标,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展开一系列提问,以促使幼儿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激发幼儿对所要掌握的知识的极大关注,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在一次科学活动《振动产生声音》中,教学目标为: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敲击产生声音的方法并寻找声源。教师围绕目标发出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使小乐器发出声音?”目的让幼儿介绍在玩笑乐器的过程中制造声音的方法,并借此过渡到“鼓面振动试验”中,教师又通过:“如果我在鼓面上放一芭比娃娃,为什么芭比娃娃会跳?”“我用鼓槌敲了之后会怎样?”“你们发现了什么呢?”“为什么芭比娃娃会跳?”“有什么办法知道鼓面在振动”等问题让幼儿对振动产生声音形成初步的概念,接着,教师话锋一转,“上次玩了那么多乐器,为什么会发出声音?它们又是哪里在振动?用什么方法去感觉到它们的振动?”,问题始终围绕“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与寻找声源“来展开,让幼儿用触觉去感知振动,用听觉去感觉声音。


          5楼2016-06-21 10:26
          回复
            五.难点——在梯度解决问题处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活动的难点分解成一些不同梯度的小问题,让幼儿分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最后难点也就不攻自破。
            在大班的科学活动《墨汁在水中作画》的教学难点是观察墨汁遇水所发生的细微变化过程并用语言描述。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将这一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逐个提问解决:“棉球轻碰水面的时候你首先看到了什么?”“墨汁在水面上像什么呢?”“然后又看到了什么?”“最后墨汁怎么样了?”通过幼儿对每个小问题的解答,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墨汁遇水后的变化,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活动的难点。


            6楼2016-06-21 10:27
            回复
              六. 纵点——在问题引入深处
              在科学活动中,知识具有延续性、逻辑性,如果前面的知识没掌握好,将对后续的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形成新旧知识的断链现象,幼儿在每一次科学活动后的习得都应成为下一次活动的经验准备和知识背景,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把握住可把活动引向纵深发展的学习点,适时提出问题。
              在一次大班的探究《哪个跑道更快》的探究摩擦力的活动中,教师提供硬纸板、砂纸、瓦楞纸让幼儿用小汽车在滑道上进行试验,让汽车在瓦楞纸上“搁浅”时,乐乐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这个下不去呢”,教师适时点拨,“想想看,为什么刚才小汽车能在硬纸板上开下去呢?”“哦,我知道了,因为硬纸板比较光滑,这个比较粗糙。”乐乐茅寨顿开,教师趁热打铁,问:“你知道哪个滑道摩擦力最小呢?”。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停滞不前。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帮助,此问题把幼儿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幼儿巩固知识,持续地发展认知提供了契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次的探究是为比较摩擦力大小而设置的,只有积累前面汽车跑的快慢,才能获取摩擦力大小的知识。


              7楼2016-06-21 1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