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原冶金系),迄今已有五十余年办学历史,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矿冶系,是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北地区布局惟一学科门类齐全的冶金科学与金属材料加工类院(系),是国家主要的冶金及金属材料加工科教基地之一。建院初期师资队伍主要由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和重庆大学等冶金系统高校教师组成,汇聚了我国解放初期最早的一批冶金矿业方面的专家学者。1994年,经原国家冶金工业部批准,在冶金系基础上成立了冶金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钢结构材料与工程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热能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钢结构材料与工程9个工学硕士点;有冶金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本科专业。冶金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2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2个专业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2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生50余人,在站博士(后)7人。建院(系)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德才兼备的科技与管理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国家部(委)、省(市)及大型企事业的领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厂矿、科研院所的业务骨干,一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在国家政府机关担任厅级以上领导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的校友近百名。
学院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近五年来,在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有120余篇被SCI和EI收录;本科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学生屡次获得国家、学校和企业设立的各类奖学金特等奖和一等奖。学院本科生马燕星、研究生王训宏、王文3人先后获得宝钢教育奖励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占学校获宝钢教育奖特等奖人数的七分之三;王训宏同学还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多年来,学院毕业生的供需比平均保持在1∶5以上,多次荣获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四个本科专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00%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在职教职工103人,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7人。聘任兼职教授3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师资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0%,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1.5%。现任教师先后获得"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人员","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巾帼标兵”。多人次荣获宝钢教育奖励优秀教师奖、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院有“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中心”、“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钼冶金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功能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经过多年的积淀,学院现已形成了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黄金生产新技术及、钢铁冶金新技术和新工艺、有色冶金新技术、超细晶材料研究与开发、镁合金新产品研究与开发、金属压力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材料表面改性新技术、先进材料连接新技术、兰炭高效利用和转化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近年来承担国家863、973、"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承担省部级重点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百余项,取得成果90余项,获准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发明专利一等奖等40余项省部级奖励。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近年来承办了第四届国际湿法冶金大会、第二届国际能源材料学术会、第十八届全国炼钢学术年会、西部矿物资源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第二届熔池熔炼技术及装备专题研讨会、全国高校冶金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等2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有经常性的学术往来。学院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黄金协会理事单位,是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理事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原冶金系),迄今已有五十余年办学历史,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矿冶系,是国家于20世纪50年代在西北地区布局惟一学科门类齐全的冶金科学与金属材料加工类院(系),是国家主要的冶金及金属材料加工科教基地之一。建院初期师资队伍主要由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和重庆大学等冶金系统高校教师组成,汇聚了我国解放初期最早的一批冶金矿业方面的专家学者。1994年,经原国家冶金工业部批准,在冶金系基础上成立了冶金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化学、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钢结构材料与工程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热能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金属材料冶金制备科学与工程、钢结构材料与工程9个工学硕士点;有冶金工程、材料工程、化学工程3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有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4个本科专业。冶金物理化学、材料加工工程2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2个专业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2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800余人,硕士研究生400余人,博士生50余人,在站博士(后)7人。建院(系)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德才兼备的科技与管理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国家部(委)、省(市)及大型企事业的领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厂矿、科研院所的业务骨干,一名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目前,在国家政府机关担任厅级以上领导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的校友近百名。
学院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近五年来,在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有120余篇被SCI和EI收录;本科生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学生屡次获得国家、学校和企业设立的各类奖学金特等奖和一等奖。学院本科生马燕星、研究生王训宏、王文3人先后获得宝钢教育奖励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占学校获宝钢教育奖特等奖人数的七分之三;王训宏同学还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多年来,学院毕业生的供需比平均保持在1∶5以上,多次荣获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四个本科专业连续多年被评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00%专业"。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在职教职工103人,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学者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7人。聘任兼职教授3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名。师资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100%,其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81.5%。现任教师先后获得"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工作人员","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陕西省科技新星”、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巾帼标兵”。多人次荣获宝钢教育奖励优秀教师奖、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院有“功能材料加工国家地方联合中心”、“陕西省黄金与资源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钼冶金材料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功能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经过多年的积淀,学院现已形成了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黄金生产新技术及、钢铁冶金新技术和新工艺、有色冶金新技术、超细晶材料研究与开发、镁合金新产品研究与开发、金属压力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材料表面改性新技术、先进材料连接新技术、兰炭高效利用和转化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近年来承担国家863、973、"十一五"重点科技攻关、"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承担省部级重点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百余项,取得成果90余项,获准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发明专利一等奖等40余项省部级奖励。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近年来承办了第四届国际湿法冶金大会、第二届国际能源材料学术会、第十八届全国炼钢学术年会、西部矿物资源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第二届熔池熔炼技术及装备专题研讨会、全国高校冶金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等2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有经常性的学术往来。学院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黄金协会理事单位,是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材料研究会青年委员会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