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道场吧 关注:20贴子:1,166

佛说有三十三种不净的布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IP属地:陕西1楼2016-06-26 23:48回复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IP属地:陕西3楼2016-06-26 23:49
    回复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IP属地:陕西4楼2016-06-26 23:49
      回复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IP属地:陕西5楼2016-06-26 23:49
        回复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IP属地:陕西6楼2016-06-26 23:49
          回复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IP属地:陕西7楼2016-06-26 23:49
            回复
              怎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地藏菩萨本愿经》节选
              佛告地藏菩萨: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IP属地:陕西8楼2016-06-26 23:49
              回复
                《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节选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不饮酒不食肉者得几所福。
                佛告迦叶。假使有人象马牛羊琉璃珍宝璎珞国城妻子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人百千两金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能铸金为人数百持用布施。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作幡华宝盖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复置是事。假使有人造大浮图宝塔檐檐相次如稻麻竹[竺-二+韋]上至梵天。不如有人能断酒肉。百千万分不如其一。善男子。不食肉者现世菩萨则非凡夫。


                IP属地:陕西9楼2016-06-26 23:50
                回复
                  佛说五大施经 宋西天三藏沙门施护等 译
                  佛世尊一时,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苾刍众俱。
                  佛告诸苾刍言:「有五种大施,今为汝说。何等为五?所谓一、不杀生,是为大施;二、不偷盗;三、不邪染;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是为大施。以何义故,持不杀行而名大施?谓不杀故,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以无畏故,无怨、无憎、无害;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已无怨憎害,已乃于天上、人间得安隐乐,是故不杀名为大施。不偷盗、不邪染、不妄语、不饮酒,亦复如是。」
                  佛说五大施经


                  IP属地:陕西10楼2016-06-26 23:50
                  回复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一
                    尔时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布施不得名为檀波罗蜜。云何布施而得名之檀波罗蜜。乃至般若云何不得名为般若波罗蜜。云何得名为般若波罗蜜。云何名涅槃。云何名大涅槃。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方等大般涅槃。不闻布施不见布施。不闻檀波罗蜜不见檀波罗蜜。乃至不闻般若不见般若。不闻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不闻涅槃不见涅槃。不闻大涅槃不见大涅槃。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知见法界解了实相空无所有。无有和合觉知之相。得无漏相无所作相如幻化相。热时炎相乾闼婆城虚空之相。菩萨尔时得如是相。无贪恚痴不闻不见。是名菩萨摩诃萨真实之相安住实相。菩萨摩诃萨自知此是檀此是檀波罗蜜。乃至此是般若此是般若波罗蜜。此是涅槃此是大涅槃。


                    IP属地:陕西12楼2016-06-26 23:50
                    回复
                      善男子。云何是施非波罗蜜。见有乞者然后乃与。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无乞者开心自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时时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施他已还生悔心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已不悔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于财物中生四怖心。王贼水火。欢喜施与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望报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施不望报是则名为檀波罗蜜。若为恐怖名闻利养家法相续天上五欲。为憍慢故为胜他故为知识故为来报故。如市易法。善男子。如人种树。为得荫凉为得花果及以材木。若人修行如是等施是名为施非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大涅槃者。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不见时节不见福田及非福田。不见因不见缘不见果报。不见作者不见受者。不见多不见少。不见净不见不净。不轻受者。己身财物。不见见者不见不见者不计己他。唯为方等大般涅槃常住法故修行布施。为利一切诸众生故而行布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行于施。为诸众生不见受者施者财物故故行于施。


                      IP属地:陕西13楼2016-06-26 23:50
                      回复
                        善男子。譬如有人堕大海水抱持死尸则得度脱。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如彼死尸。善男子。譬如有人闭在深狱门户坚牢。唯有厕孔便从中出到无碍处。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布施时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贵人恐怖急厄更无恃怙依旃陀罗。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病人为除病苦得安乐故服食不净。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如婆罗门值榖勇贵为寿命故食啖狗肉。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行于布施亦复如是。善男子。大涅槃中如是之事。从无量劫来不闻而闻。尸罗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般若波罗蜜。如佛杂花经中广说


                        IP属地:陕西14楼2016-06-26 23:50
                        回复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不得见贫穷众生无缘生慈。若不生慈则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缘令诸众生得安隐乐。所谓食饭车乘衣服花香床卧舍宅灯明。如是施时心无系缚不生贪着。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尔时无所依止。妄想永断不为怖畏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生憍慢不望返报不为诳他。故行布施不求富贵。凡行施时不见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识此非知识。施时不见是器非器。不择日时是处非处。亦复不计饥馑丰乐。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复不见施者受者及以财物。乃至不见断及果报。而常行施无有断绝。


                          IP属地:陕西15楼2016-06-26 23:51
                          回复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
                            云何菩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云何福田。外道持戒上至诸佛是名福田。若有念言。如是等辈是真福田。当知是心则为狭劣。菩萨摩诃萨悉观一切无量众生无非福田。何以故。以善修习异念处故有异念处。善修习者观诸众生无有持戒及以毁戒。常观诸佛世尊所说。施虽四种俱得清净报。何等为四。一者施主清净受者不净。二者施主不净受者清净。三者俱净。四者施受二俱不净
                            云何施净受者不净。施主具有戒闻智慧。知有慧施及以果报。受者破戒专著邪见无施果报。是名施净受者不净
                            云何名为受者清净施主不净。施主破戒专著邪见言无慧施及以果报。受者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报。是名施主不净受者清净
                            云何名为施受俱净。施者受者俱有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惠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受二俱清净
                            云何名为二俱不净。施者受者破戒邪见言无有施及施果报。
                            若如是者云何复言得净果报。以无施无报故名为净。善男子。若有不见施及施报。当知是人不名破戒。专著邪见若依声闻。言不见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破戒邪见。若依如是大涅槃经不见惠施及施果报。是则名为持戒正见。菩萨摩诃萨有异念处以修习故。不见众生持戒破戒施者受者及施果报。是故得名持戒正见。以是义故。菩萨摩诃萨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IP属地:陕西16楼2016-06-26 23:51
                            回复
                              以下摘自《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迦叶。若声闻僧中有假名僧有真实僧。有和合僧若持戒破戒。于是众中等应供养恭敬礼拜。是优婆塞以肉眼故不能分别。……谁是持戒谁是破戒谁是真僧谁是假僧。有天眼者乃能分别。迦叶。若优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应给施礼拜供养。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复不应给施所须礼拜供养。若于僧中有破戒者。不应以被袈裟因缘恭敬礼拜


                              IP属地:陕西17楼2016-06-26 2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