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堤口吧 关注:16贴子:477
  • 2回复贴,共1

“民女许身救父”真相调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民女许身救父”真相调查
本报记者  来  扬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0日 07 版)

十堰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楼外景。本报记者 来 扬摄
最近几天,鄂西北小城竹溪的两会正在召开。但当地群众所关注的焦点人物不是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而是50岁的郭元荣。外地的许多人先是知道了郭元荣,然后才第一次听说竹溪这个地方。
一篇题为“谁救我爸 精神病院关14年!”的网络论坛帖,一个“民女许身救父”的虚构出来的故事,让郭元荣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1楼2016-06-27 15:54回复
    “三进三出”精神病院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竹溪县公安局的办案人员发现郭元荣“言行异常”,在对有涉嫌诽谤内容的材料分析后认为,郭元荣1994年离婚后,个人生活出现危机,心理失常,思想偏激,有出现精神障碍的嫌疑。
    1996年11月23日,办案人员将郭元荣送往十堰市茅箭医院精神科(现鄂西北精神病鉴定中心),对其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11月27日,院方出示的鉴定结论显示,郭元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型,无责任能力,预后差”。11月28日,“经其亲属口头同意,对其办理了精神病治疗入院手续”。当日,竹溪县公安局对其解除收容审查。
    中共竹溪县委对外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1月5日发布的《郭元荣14年三进三出医院之经过》(以下简称《经过》——记者注)一文称,“郭自1996年11月23日第一次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至今,已是三进三出精神病医院”。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十堰市精神病医院政工科一位吕姓科长的证实。他强调,网上关于“连续住院14年”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郭元荣第一次入住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时间共计177天。1997年5月24日,鉴于郭元荣病情有所好转,其家属要求接回家监护,并自愿写了监护担保承诺书。随后,郭元荣便由家人接回家看管照料。
    但不到1年后,郭元荣再次被送入精神病医院。《经过》称,“在家期间,郭元荣仍不能控制自己言行,声称成立‘反腐护法请愿团’,扬言要进京闹事,‘杀人放火’。依照《刑法》第18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之规定,1998年4月29日,县公安机关第二次将其送往十堰市茅箭医院精神科治疗。”
    郭元荣的第二次住院时间持续了167天。该次出院总结记载,经过治疗,郭元荣的病情“显著好转”,“自动接出”。
    又过了近1年,1999年8月19日,郭元荣又被竹溪县公安局送入精神病医院。原因是“1999年8月,郭元荣病情不稳,并于8月4日赴京进行非法言论宣传,被遣送回十堰”。
    此后,郭元荣在十堰市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将近12年,直至2011年1月4日被家属接出。
    十堰市精神病医院政工科吕科长告诉记者,郭元荣在该院的“三进”,都是由公安机关送进来的,而“三出”则都是应家属要求出院的。他同时表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属于世界性难题,复发率高,很难治愈,这也可以解释郭元荣为什么会被再度送回医院住院。
    当记者追问,这是否意味着郭元荣今后还有可能会因复发而再度入院治疗时,吕科长给予肯定的答复。


    4楼2016-06-27 15:55
    回复
      连续被关12年后,不会使用手机
      郭元荣在经过12年之久的住院治疗后再次出院,他的家人和好友都为此而感到高兴。
      1月4日,郭元荣的儿子和弟弟一起接郭元荣出院。当天中午,他的弟弟在十堰市的一家火锅店请他一起吃饭;随后,弟弟开车接郭元荣回到竹溪家中,郭家在竹溪的亲属在县城里一家名叫百味食府的餐馆聚餐,共同迎接郭元荣的回来。
      郭元荣的儿子郭进(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父亲出院后,这个家又团圆了。10岁那年父母离异,12岁时父亲又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郭进在青少年时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他没有念完高中便外出打工,走了全国很多地方。2009年,郭进回到十堰打工,其间,他学会了厨艺。现在的愿望就是好好陪陪父亲,为父亲多做几道他爱吃的菜。
      郭元荣回到竹溪家中后,他的许多亲友、同事都希望能去郭家探望慰问。但考虑到郭元荣住院时间较长,出院后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的生活,因此,在面对外人探视和媒体采访的请求时,郭的家人的态度比较谨慎。
      郭元荣出院后,1月5日晚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此外,竹溪县建设局副局长王忠文告诉记者,1月7日上午,他和建设局的工会主席专程来到郭家陪郭元荣聊天,并在中午一起吃饭。原定于当天下午1时在人民网舆情频道和天涯社区同步举行的郭元荣与于建嵘、邓飞等人的在线访谈也因此取消。
      为了避免郭元荣受刺激,第一位近距离接触郭的记者被反复告诫“不要表明自己的身份”,最后是以郭的弟弟的同事的身份参与了那次聚餐。1月8日晚,另一位记者获得了和郭元荣一起吃饭的机会,但在席间“没有和郭元荣直接说上话”。
      对此,郭元荣的一位家人曾说:“在黑暗中待久了,突然一见阳光,哪能不刺眼?”
      1月9日晚,中国青年报记者以郭进朋友的身份,前往郭家探访郭元荣。
      郭元荣的家里装修得很简单,但他本人对出院后的生活感到知足和满意。他经常和家人说:“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
      但超过12年的封闭式住院治疗仍让郭元荣对现在的生活有些不适应。例如,他不知道如何打开家里的防盗门,不会使用手机,对即抽型纸巾感到新奇,在超市买东西时不知道该如何付款。尽管在住院期间养成了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习惯,但在回到家后,郭元荣不会使用家里的数字电视。
      郭进告诉记者,这或许是因为父亲住院的时间太久了,需要花时间来适应出院后的生活。
      郭元荣的家人反映,长时间的住院让郭元荣变得不爱出门,原先喜欢打乒乓球、下棋的他现在“成天待在家里”。有一天晚上,他难得地和家人一起出门散步,看到街上的路灯闪亮,他对家人说,感觉现在的竹溪像上海一样繁华。
      对于郭元荣未来的生活,他的家人和工作单位的领导都表示“要尊重他本人的意见”。
      “他目前仍是建设局的在职干部,每月仍按规定照发他的工资,在他住院期间由他的母亲代领。而三次在精神病院治疗的费用,除享受国家公费医疗政策外,应由个人承担的部分,局里也积极筹措经费。局里还为老郭落实了福利分房,仅花了2.4万余元就分到一套110平方米的住房。”王忠文说。
      郭元荣告诉记者,在1月7日的交谈中,王忠文曾提出,等把身体调理好了以后,如果他有回单位上班的想法,单位可以安排。
      郭元荣的家人表示,非常感谢单位对老郭的照顾。在谈及郭元荣未来生活的打算时,他们多次听郭元荣说起要搞养殖业,在住院期间就有这一想法,也曾多次为他送去关于养殖的书。
      “养殖需要资金投入,你现在没钱怎么搞?”家人问郭元荣。
      “那就先养两头猪,慢慢发展。” 郭元荣答道。
      本报湖北竹溪1月9日电


      5楼2016-06-27 15: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