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说,传统文化包括了历史以来,古代先贤的所有智慧,与文明教化的结果,实在难以一言概之。
中国文化的初源,大家都知道是伏羲画卦,一画开天地,这不得不说到《易经》,易经随之产生的人文哲学:道家。黄老之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春秋以前,道儒是不分家的,儒家的仁义,是道家里面的一部分,如何经世致用,就形成了儒家,孔子的儒家实际上有道有儒,君子的行为,颇有隐士思想和进退有度的自在风度,绝不是我们以为的腐儒。
当然,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齐放,各种学说盛行,我们大致类归,除了各行各业的技艺学术之外,实在逃不出道家和易学术数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以道家为基础的杂家,如秦朝的《吕氏春秋》。
到底什么是“道”呢?我只能奉劝各位的是:把你从小耳濡目染的那些“自以为是”的见解去掉,先入为主的一切肤浅的认知去掉,也许能够体悟得到。如果心中有一个“我”,“我认为”,那是你自己在玩弄自己的思想罢了。
道法自然,可不是顺其自然的自然,如果用佛家的话来说,道本天然——法尔如是。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智慧是一盏明灯,只有加强智慧的亮光才能照清事物,如果说心是一面明镜,只有擦亮镜子上的尘垢,才能如实反映事实,所以,对于什么是“道”,得放下成见,多读《道德经》这些经典。
秦汉以后,所谓的礼乐崩坏,人心涣散,政治法制的兴起,专权独裁的制度,优秀的文化为政治家所用,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变质,
一个国家的文明风化的成果,我总结了一副不对仗的对联:大众觉悟是主流,文化基础看民间。
当然,从周朝起,已经有了佛经的传入,印度佛教的文化,为中国文化输入了新的血液。
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达摩大师的师父说:“震旦有大乘气象”。
因为中国本土文化中道德仁义的基础,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大乘佛法的精神,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头,道家的无为之道与佛家寂静涅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济世情怀,正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行。
佛法的传入,带来了宗教的形式、智慧的源泉和文化的力量。我们先不讨论什么是佛法,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以上而言,儒释道三家,是丝毫不能够脱离的。
在元朝和清朝,由于战乱之故,民族气节、世道人心的低落,相对盛唐气象,北宋繁荣,可以说是极大的反差。近代以来,怀着救国救民的英雄志士们,所谓“抛头颅洒热血”,再创一片新天,结果也是有心无力,其根本原因,还是近百年来文化偏差的结果。
总体而言,物质文明随着西方科学的发达,时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进步,站在文化的角度而言,却是一天比一天堕落,人心欲望的膨胀,道德修养的败坏,弱肉强食的禽兽生存哲学,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忙碌于衣食找回自尊,几乎毫无目标和底气,只能说是幸福地生存,没有生活的情调。
在这种大众觉悟下,学习传统文化者,也很难不走入偏差,学佛学道的,十有八九是走入了宗教的形式,没有深入研究义理和实行修证,学习儒家文化者,不是死背经典就是乡愿式的和事佬,弘扬文化,停留在枝节末叶裹足不前,没有办法深入《大学》《中庸》等经典阐发要义。
这是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因此,真正要了解传统文化和有所得,必须自己立场坚定,多读经典。
一个人的起落得失,一个时代的兴衰,归结起来,就是文化影响的结果。
文化不是思想上,知识上的那些概念,而是要落实于生活中,应用在人生中的学问。
学问从来是与身体力行分不开的,《礼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光是教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那不足以称之为学问,只能叫学识,有了一定的技术,叫做学术。
试问:如果我国现在有一千万的哲学系毕业生,都非常会讲大道理,解决不了自己的身心问题,有什么用?实际上,劳苦大众们不认识多少字,没有多少知识可谈,但他们任劳任怨、为家为国而奉献的精神,能够承受各种生活的压力,而没有怨天尤人,质朴而坚强地活着,我说这就是学问,这是实实在在的修养。
文化的力量,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让一个人站起来,且帮助更多的人站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
天长地久。
生生不息的长久发展之道。
佛家说: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儒家说:
止于至善。
做人做事绝对的正确,处事圆融,那是智慧。
这几句话后面,包含了中国古代理论科学、抽象的天文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佛法的实修实证、人文伦理、宗教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从每一扇门进去,都能有许多收获。
最重要的是:放下我的成见,深入经藏,在日常中应用,认知到文化的根本,知本然后谈得上为学。还没有知本,为学之路,还没有上路呢,可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
中国文化的初源,大家都知道是伏羲画卦,一画开天地,这不得不说到《易经》,易经随之产生的人文哲学:道家。黄老之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春秋以前,道儒是不分家的,儒家的仁义,是道家里面的一部分,如何经世致用,就形成了儒家,孔子的儒家实际上有道有儒,君子的行为,颇有隐士思想和进退有度的自在风度,绝不是我们以为的腐儒。
当然,春秋战国,诸子百家齐放,各种学说盛行,我们大致类归,除了各行各业的技艺学术之外,实在逃不出道家和易学术数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以道家为基础的杂家,如秦朝的《吕氏春秋》。
到底什么是“道”呢?我只能奉劝各位的是:把你从小耳濡目染的那些“自以为是”的见解去掉,先入为主的一切肤浅的认知去掉,也许能够体悟得到。如果心中有一个“我”,“我认为”,那是你自己在玩弄自己的思想罢了。
道法自然,可不是顺其自然的自然,如果用佛家的话来说,道本天然——法尔如是。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智慧是一盏明灯,只有加强智慧的亮光才能照清事物,如果说心是一面明镜,只有擦亮镜子上的尘垢,才能如实反映事实,所以,对于什么是“道”,得放下成见,多读《道德经》这些经典。
秦汉以后,所谓的礼乐崩坏,人心涣散,政治法制的兴起,专权独裁的制度,优秀的文化为政治家所用,文化教育事业开始变质,
一个国家的文明风化的成果,我总结了一副不对仗的对联:大众觉悟是主流,文化基础看民间。
当然,从周朝起,已经有了佛经的传入,印度佛教的文化,为中国文化输入了新的血液。
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达摩大师的师父说:“震旦有大乘气象”。
因为中国本土文化中道德仁义的基础,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大乘佛法的精神,实际上,在中国文化里头,道家的无为之道与佛家寂静涅槃,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济世情怀,正是大慈大悲的菩萨行。
佛法的传入,带来了宗教的形式、智慧的源泉和文化的力量。我们先不讨论什么是佛法,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以上而言,儒释道三家,是丝毫不能够脱离的。
在元朝和清朝,由于战乱之故,民族气节、世道人心的低落,相对盛唐气象,北宋繁荣,可以说是极大的反差。近代以来,怀着救国救民的英雄志士们,所谓“抛头颅洒热血”,再创一片新天,结果也是有心无力,其根本原因,还是近百年来文化偏差的结果。
总体而言,物质文明随着西方科学的发达,时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进步,站在文化的角度而言,却是一天比一天堕落,人心欲望的膨胀,道德修养的败坏,弱肉强食的禽兽生存哲学,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忙碌于衣食找回自尊,几乎毫无目标和底气,只能说是幸福地生存,没有生活的情调。
在这种大众觉悟下,学习传统文化者,也很难不走入偏差,学佛学道的,十有八九是走入了宗教的形式,没有深入研究义理和实行修证,学习儒家文化者,不是死背经典就是乡愿式的和事佬,弘扬文化,停留在枝节末叶裹足不前,没有办法深入《大学》《中庸》等经典阐发要义。
这是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因此,真正要了解传统文化和有所得,必须自己立场坚定,多读经典。
一个人的起落得失,一个时代的兴衰,归结起来,就是文化影响的结果。
文化不是思想上,知识上的那些概念,而是要落实于生活中,应用在人生中的学问。
学问从来是与身体力行分不开的,《礼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光是教课本上的理论知识,那不足以称之为学问,只能叫学识,有了一定的技术,叫做学术。
试问:如果我国现在有一千万的哲学系毕业生,都非常会讲大道理,解决不了自己的身心问题,有什么用?实际上,劳苦大众们不认识多少字,没有多少知识可谈,但他们任劳任怨、为家为国而奉献的精神,能够承受各种生活的压力,而没有怨天尤人,质朴而坚强地活着,我说这就是学问,这是实实在在的修养。
文化的力量,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让一个人站起来,且帮助更多的人站起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
天长地久。
生生不息的长久发展之道。
佛家说: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儒家说:
止于至善。
做人做事绝对的正确,处事圆融,那是智慧。
这几句话后面,包含了中国古代理论科学、抽象的天文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佛法的实修实证、人文伦理、宗教等等等等,太多太多了,从每一扇门进去,都能有许多收获。
最重要的是:放下我的成见,深入经藏,在日常中应用,认知到文化的根本,知本然后谈得上为学。还没有知本,为学之路,还没有上路呢,可真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