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写这样东西,因为很久没有想写的冲动。今天有空,也想写一点,可能以后也不会再说了。一个菲迷的话】
自己出生年代的关系,即使我认识王菲的时候还不满十岁,真正成为她歌迷之后,她只发过一张专辑,就是《将爱》。有时候会羡慕那些偶像陪伴自己青春和成长的歌迷,他们去看演唱会就是去回味青春。只是,于我而言,我的青春里更多的歌曲是周杰伦,孙燕姿,S.H.E.和蔡依林。这是我后来去听了他们的演唱会才察觉的。而去现场听王菲的演唱会那年,我大学二年级,恰好拿了5000元的奖学金,花了1000元买上海站演唱会,1000元请朋友一起去听,另外3000元给了一个王菲转发的微博中的白血病孩子的账号,也许就是因为仪式感太强,到了演唱会现场,我没有很好地享受,看着身边很多年纪很大的人,冷静地坐在座位上,总觉得这不该是我想象中看到王菲演唱会的样子。
也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起初喜欢王菲,不是因为她的音乐,而是因为她的故事——那时她恰好跟谢霆锋在一起。我看不懂,但内心觉得这个人很特别。后来,是因为大家都说她是天后,我才真正地去找她的歌来听。那时,喜欢的都是初出道时的粤语歌曲,《无奈那天》,《执迷不悔》,《容易受伤的女人》,等等。还听不懂林夕的词。直到高中那会儿,《将爱》出来了,我又觉得这张专辑不够之前的《王菲2001》好。只是,莫名其妙地,我还是觉得自己是王菲的歌迷,这大概是因为王菲这个人吸引我的关系。歌听得多了,也从自己的个人世界里跳出来了,不知哪一天,突然觉得,再也没有比王菲更好的流行乐了。这种后知后觉其实是一种恩赐,因为幸好,我终究还是明白了。喜欢林夕的词,喜欢张亚东的编曲,喜欢王菲的声音和诠释——然后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开始会被王菲这个人所吸引,她想表达的都在音乐里了。
年龄越大,听王菲的频率越高。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感受。也是因为那些音乐的浸染吧,再回头看她的故事,也看懂了。从王菲跟窦唯的婚姻开始,她的绯闻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么多年过去,张望的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候身边的人也不理解。我发现我也无从解释,因为他们一定不了解她,而我是因为关注了十几年,才能明白这个人。她做什么,我都觉得是好的,是美的。如此绝对的一句话,又怎么跟别人争呢?说道理的话,大概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只能什么都不说,自己知道就好。
以前觉得王菲的歌都是情歌,近年来才知道,她比任何人都对人生说得多。喜欢《人间》里说给童童的话:最后一句,说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象中朦胧。我不忍心再欺哄,但愿你听得懂。但愿你会懂,该何去何从。歌曲里有从现实的束缚中破茧而出的力量,看似波澜不惊,早已看穿一切。喜欢《寓言》里的每一首歌,喜欢《开到荼蘼》里说的: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这就是拈花一笑的智慧。这些智慧的经过,也在陈奕迅的歌词里有说,《人来人往》,《富士山下》,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都是如此。点破的歌曲,却都在王菲的手上。因此,也该感谢林夕吧。
于我而言,也许就是觉得她很好,或者说太好,已成了神。我匍匐于地,聆听便是。又或者,有时候觉得她很平常,如同一个普通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永远长不大,却充满了自然之力,所以又是一方净土。变换如同她的音乐风格,歌如其人。
现在,身边听王菲的人更是不多的了。偶尔会给他们推荐一些王菲的作品,他们有时接受,有时直言不喜欢。而王菲现在每一次出的歌,就算不如从前,也会给我巨大的惊喜。《匆匆那年》,《致青春》,《因为爱情》,《清风徐来》都有些致青春的味道,起初我是排斥她为了朋友们轻易接歌的。可是,不经意偶遇这些歌的时候,突然又会觉得,唱得已是极致。她还能带给我惊喜,不同于从前。最近,更觉得《将爱》是一张很棒的专辑,非常动听,与高中初听时感觉又不同了。那时喜欢《不留》,现在发现,喜欢的是《乘客》,《空城》,《美错》……是“将爱进行到底,伟大是残酷的衍伸”里,依然“相信爱”。
最近,再听田馥甄和苏运莹唱的《野子》,我才又有了听到王菲那时音乐的感觉。大概,波澜壮阔如大海,就是王菲这样一个人能带给我的滋养吧,无穷无尽。谁知道,明天我又会喜欢上哪一首歌,又会发现在哪一首歌里,有什么惊喜等待我慢慢发觉。然后,又在这样的音乐里,成长成哪种样子。
有时候有个错觉,但愿不是错觉——王菲还在,何足畏惧?
王菲在,至少,我还有虔诚。
当然,即使不是这一次的复出演唱会让我重新疯狂地去听王菲,我也已经心甘情愿地感染上了她的气息。这大概也能让我永远不忘记去爱,也去放下。
所以,最重要的两个字:谢谢。
自己出生年代的关系,即使我认识王菲的时候还不满十岁,真正成为她歌迷之后,她只发过一张专辑,就是《将爱》。有时候会羡慕那些偶像陪伴自己青春和成长的歌迷,他们去看演唱会就是去回味青春。只是,于我而言,我的青春里更多的歌曲是周杰伦,孙燕姿,S.H.E.和蔡依林。这是我后来去听了他们的演唱会才察觉的。而去现场听王菲的演唱会那年,我大学二年级,恰好拿了5000元的奖学金,花了1000元买上海站演唱会,1000元请朋友一起去听,另外3000元给了一个王菲转发的微博中的白血病孩子的账号,也许就是因为仪式感太强,到了演唱会现场,我没有很好地享受,看着身边很多年纪很大的人,冷静地坐在座位上,总觉得这不该是我想象中看到王菲演唱会的样子。
也是因为年龄的关系,我起初喜欢王菲,不是因为她的音乐,而是因为她的故事——那时她恰好跟谢霆锋在一起。我看不懂,但内心觉得这个人很特别。后来,是因为大家都说她是天后,我才真正地去找她的歌来听。那时,喜欢的都是初出道时的粤语歌曲,《无奈那天》,《执迷不悔》,《容易受伤的女人》,等等。还听不懂林夕的词。直到高中那会儿,《将爱》出来了,我又觉得这张专辑不够之前的《王菲2001》好。只是,莫名其妙地,我还是觉得自己是王菲的歌迷,这大概是因为王菲这个人吸引我的关系。歌听得多了,也从自己的个人世界里跳出来了,不知哪一天,突然觉得,再也没有比王菲更好的流行乐了。这种后知后觉其实是一种恩赐,因为幸好,我终究还是明白了。喜欢林夕的词,喜欢张亚东的编曲,喜欢王菲的声音和诠释——然后才明白自己为什么一开始会被王菲这个人所吸引,她想表达的都在音乐里了。
年龄越大,听王菲的频率越高。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感受。也是因为那些音乐的浸染吧,再回头看她的故事,也看懂了。从王菲跟窦唯的婚姻开始,她的绯闻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么多年过去,张望的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候身边的人也不理解。我发现我也无从解释,因为他们一定不了解她,而我是因为关注了十几年,才能明白这个人。她做什么,我都觉得是好的,是美的。如此绝对的一句话,又怎么跟别人争呢?说道理的话,大概人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只能什么都不说,自己知道就好。
以前觉得王菲的歌都是情歌,近年来才知道,她比任何人都对人生说得多。喜欢《人间》里说给童童的话:最后一句,说天大地大,世界比你想象中朦胧。我不忍心再欺哄,但愿你听得懂。但愿你会懂,该何去何从。歌曲里有从现实的束缚中破茧而出的力量,看似波澜不惊,早已看穿一切。喜欢《寓言》里的每一首歌,喜欢《开到荼蘼》里说的: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这就是拈花一笑的智慧。这些智慧的经过,也在陈奕迅的歌词里有说,《人来人往》,《富士山下》,杨千嬅的《再见二丁目》,都是如此。点破的歌曲,却都在王菲的手上。因此,也该感谢林夕吧。
于我而言,也许就是觉得她很好,或者说太好,已成了神。我匍匐于地,聆听便是。又或者,有时候觉得她很平常,如同一个普通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永远长不大,却充满了自然之力,所以又是一方净土。变换如同她的音乐风格,歌如其人。
现在,身边听王菲的人更是不多的了。偶尔会给他们推荐一些王菲的作品,他们有时接受,有时直言不喜欢。而王菲现在每一次出的歌,就算不如从前,也会给我巨大的惊喜。《匆匆那年》,《致青春》,《因为爱情》,《清风徐来》都有些致青春的味道,起初我是排斥她为了朋友们轻易接歌的。可是,不经意偶遇这些歌的时候,突然又会觉得,唱得已是极致。她还能带给我惊喜,不同于从前。最近,更觉得《将爱》是一张很棒的专辑,非常动听,与高中初听时感觉又不同了。那时喜欢《不留》,现在发现,喜欢的是《乘客》,《空城》,《美错》……是“将爱进行到底,伟大是残酷的衍伸”里,依然“相信爱”。
最近,再听田馥甄和苏运莹唱的《野子》,我才又有了听到王菲那时音乐的感觉。大概,波澜壮阔如大海,就是王菲这样一个人能带给我的滋养吧,无穷无尽。谁知道,明天我又会喜欢上哪一首歌,又会发现在哪一首歌里,有什么惊喜等待我慢慢发觉。然后,又在这样的音乐里,成长成哪种样子。
有时候有个错觉,但愿不是错觉——王菲还在,何足畏惧?
王菲在,至少,我还有虔诚。
当然,即使不是这一次的复出演唱会让我重新疯狂地去听王菲,我也已经心甘情愿地感染上了她的气息。这大概也能让我永远不忘记去爱,也去放下。
所以,最重要的两个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