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我的朱桥
2016-06-30 朱祥 泗县贴吧
当轰鸣的挖掘机用强有力的巨爪推倒最后一堵墙时,也宣告了这个古老的村庄就此不复存在。
置身于拆迁现场,我深深地震撼于拆迁后的场面:遍地散落的钢筋混凝土和砖头瓦块,让人觉得这里仿佛刚刚发生过一场十二级的大地震,唯有那还没有来得及砍伐的树木,依然在夏日的阳光下摇曳着不知疲倦而又不谙世故的枝叶,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生机。
爱好旅游的人会注意到,历史越悠久的地方,往往越显得陈旧,似乎依然沉寂在永远都睡不醒的久远的梦中,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朱桥也不例外,这里的人可能早已习惯了村中那条弯曲又狭窄的东西走向的土路,习惯了拐弯抹角垃圾遍地的小巷,习惯了做好饭后端着碗就能挨家挨户串门聊天的便捷,习惯了夏夜搬个网床在露天的河畔、井边或者麦场上数着星星。年轻人多在城里住下了,还有的在漫天野湖里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小别墅,他们进城也走西面的二环路或者北面清水湾公园门口的大路。这些年,随着泗县东向发展,泗城东关外好多原本荒凉的地方早已建起了高楼大厦,宽阔的水泥路面更是四通八达。而位于泗县城西、紧傍城墙的朱桥,似乎成了被发展遗忘的角落,越发显得清冷、凄凉而又孤寂。
如今这里拆迁了,一座崭新的小区“泗州名城”即将从这里拔地而起。
这里是我的老家,它位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北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自从秦代开挖汴河、特别是隋唐大运河通航后,这里就有人居住。清澈充沛的河水养育了这里的百姓;便利的交通使得这里商旅云集,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汴水晴波”、“隋堤烟柳”等风景名胜更为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造就了众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
朱桥分狭义上的朱桥和广义上的朱桥。狭义上的朱桥,即汴河以北、老石桥以西到西二环的村庄,广义上的朱桥即现在的朱桥社区,由三个部分组成:环城河以西的菜园,包括于园、李园、小朱园,菜园以西的朱桥庄,303省道以南、梁园路以西至石油公司加油站的南园。
历史悠久的朱桥,不但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历史古迹也有不少。朱桥的老槐树树龄已过千年,相传栽植于隋代,粗可多人合抱,抗战时期,驻扎在泗县城里的鬼子兵上树掏喜鹊窝而被喜鹊啄瞎了眼,气得他们硬是把筑有鹊巢的主枝砍了下来,后又屡遭电打雷劈,可谓历尽沧桑,但它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成为县级保护文物。以前朱桥北面还有一棵古柳,传为唐代所植,后毁于“大炼钢铁”的砍伐中。朱桥南面跨运河原本有一座大石桥,桥南有一座古寺,即“朱家寺”,后石桥垮塌,寺庙也于解放后被拆除。朱桥保留有古井六眼,汴河南岸两眼,汴河北岸四眼,水质皆含碱量小,绵甜爽口。紧邻303省道以南,有几座大窑,是在九座大土墩上改建而成,九座大土墩据传始于明代,有神话“九女墩金餐具的传说”流传至今。连接朱桥和303省道的小石桥又叫小闸门,闸门西面以前有一大湖泊,这就是泗县有名的白塘湖,面积一百多亩,用以缓冲夏季汛期古运河水流对西面老石桥的冲击,也可以蓄水以备旱时灌溉,古代,湖里就长满了莲藕,夏天荷花盛开,吸引游人前来观赏,更为神奇的是,传说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浩浩荡荡的龙舟船队,途经这里遇到了风暴,竟然三天三夜也没有走出这百亩湖面。后因为黄河改道,泥沙淤积,再加泗宿公路修建,面积已经缩小,现在依稀可见残存痕迹。
朱桥历史上就是一个有着良好读书传统的村落,这里的村民识书达理,讲究礼仪,热情好客,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让互敬,名声远播各地。从古及今乡贤辈出,他们对于弘扬当地文化、化解乡邻矛盾、稳定社会治安起到了积极作用。据老一辈人的回忆,这里在明代出过进士朱运海,清代出过武举朱贤令。乾隆、嘉庆年间常州著名大诗人赵翼就与朱桥贤士交往甚密,曾写过五绝《咏朱桥》热情赞美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汴水渊源远,朱桥柳色新。薜萝清净地,尽是读书人。”
当你徜徉于皖北最大的园林休闲场所——清水湾公园的时候,可能怎么都想不到,这里曾经是朱桥北面一块荒凉的乱坟冈,清水湾公园正是在这里,依托南下的石梁河水系与东流的黄龙沟水系交汇所形成的宽阔水域建造而成。以前的朱桥地少人多,再加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得这里十分贫穷,改革开放后,朱桥划归泗城镇,勤劳的朱桥人利用距城近、特别是临近长途汽车站的优势,率先发展了商品经济,他们种植蔬菜,生产黄豆芽,杀牛剥狗,加工卤菜,长途贩运,承包工程,最早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其品牌熟食“罗疤眼狗肉”更是以其独特的色香味而驰名全县。但是,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冲淡了这里原本浓郁的书香氛围,恢复高考制度后,这里考取大学的青年凤毛麟角,不少人家的孩子甚至连初中没有读完就早早地下学做起了生意,这不能不说是朱桥的一大遗憾。所以,以前每当我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时候,看着因被屠宰弄得污水横流的道路,总会不由自主地摇摇头,风趣地把赵翼那句优美的“薜萝清净地,尽是读书人”改成“污水横流地,尽是生意人”。如此说来,这棚户区拆迁改造,对于朱桥或许是件好事,它让朱桥人在不远的将来住上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的楼房,享受着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方式。
看着眼前一片废墟,我的心头隐约涌起一丝莫名的忧伤。毕竟朱桥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它永远存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眷恋,所以我又悄悄地自问:重建后的小区还叫朱桥吗?它是在拆迁中消失了,还是在改造中脱胎换骨了?它是否会自此慢慢淡出我的记忆~~
转载自泗县贴吧
2016-06-30 朱祥 泗县贴吧
当轰鸣的挖掘机用强有力的巨爪推倒最后一堵墙时,也宣告了这个古老的村庄就此不复存在。
置身于拆迁现场,我深深地震撼于拆迁后的场面:遍地散落的钢筋混凝土和砖头瓦块,让人觉得这里仿佛刚刚发生过一场十二级的大地震,唯有那还没有来得及砍伐的树木,依然在夏日的阳光下摇曳着不知疲倦而又不谙世故的枝叶,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有过的生机。
爱好旅游的人会注意到,历史越悠久的地方,往往越显得陈旧,似乎依然沉寂在永远都睡不醒的久远的梦中,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朱桥也不例外,这里的人可能早已习惯了村中那条弯曲又狭窄的东西走向的土路,习惯了拐弯抹角垃圾遍地的小巷,习惯了做好饭后端着碗就能挨家挨户串门聊天的便捷,习惯了夏夜搬个网床在露天的河畔、井边或者麦场上数着星星。年轻人多在城里住下了,还有的在漫天野湖里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小别墅,他们进城也走西面的二环路或者北面清水湾公园门口的大路。这些年,随着泗县东向发展,泗城东关外好多原本荒凉的地方早已建起了高楼大厦,宽阔的水泥路面更是四通八达。而位于泗县城西、紧傍城墙的朱桥,似乎成了被发展遗忘的角落,越发显得清冷、凄凉而又孤寂。
如今这里拆迁了,一座崭新的小区“泗州名城”即将从这里拔地而起。
这里是我的老家,它位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北岸,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自从秦代开挖汴河、特别是隋唐大运河通航后,这里就有人居住。清澈充沛的河水养育了这里的百姓;便利的交通使得这里商旅云集,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汴水晴波”、“隋堤烟柳”等风景名胜更为这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造就了众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
朱桥分狭义上的朱桥和广义上的朱桥。狭义上的朱桥,即汴河以北、老石桥以西到西二环的村庄,广义上的朱桥即现在的朱桥社区,由三个部分组成:环城河以西的菜园,包括于园、李园、小朱园,菜园以西的朱桥庄,303省道以南、梁园路以西至石油公司加油站的南园。
历史悠久的朱桥,不但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历史古迹也有不少。朱桥的老槐树树龄已过千年,相传栽植于隋代,粗可多人合抱,抗战时期,驻扎在泗县城里的鬼子兵上树掏喜鹊窝而被喜鹊啄瞎了眼,气得他们硬是把筑有鹊巢的主枝砍了下来,后又屡遭电打雷劈,可谓历尽沧桑,但它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成为县级保护文物。以前朱桥北面还有一棵古柳,传为唐代所植,后毁于“大炼钢铁”的砍伐中。朱桥南面跨运河原本有一座大石桥,桥南有一座古寺,即“朱家寺”,后石桥垮塌,寺庙也于解放后被拆除。朱桥保留有古井六眼,汴河南岸两眼,汴河北岸四眼,水质皆含碱量小,绵甜爽口。紧邻303省道以南,有几座大窑,是在九座大土墩上改建而成,九座大土墩据传始于明代,有神话“九女墩金餐具的传说”流传至今。连接朱桥和303省道的小石桥又叫小闸门,闸门西面以前有一大湖泊,这就是泗县有名的白塘湖,面积一百多亩,用以缓冲夏季汛期古运河水流对西面老石桥的冲击,也可以蓄水以备旱时灌溉,古代,湖里就长满了莲藕,夏天荷花盛开,吸引游人前来观赏,更为神奇的是,传说隋炀帝沿运河下扬州,浩浩荡荡的龙舟船队,途经这里遇到了风暴,竟然三天三夜也没有走出这百亩湖面。后因为黄河改道,泥沙淤积,再加泗宿公路修建,面积已经缩小,现在依稀可见残存痕迹。
朱桥历史上就是一个有着良好读书传统的村落,这里的村民识书达理,讲究礼仪,热情好客,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让互敬,名声远播各地。从古及今乡贤辈出,他们对于弘扬当地文化、化解乡邻矛盾、稳定社会治安起到了积极作用。据老一辈人的回忆,这里在明代出过进士朱运海,清代出过武举朱贤令。乾隆、嘉庆年间常州著名大诗人赵翼就与朱桥贤士交往甚密,曾写过五绝《咏朱桥》热情赞美这里浓郁的文化氛围:“汴水渊源远,朱桥柳色新。薜萝清净地,尽是读书人。”
当你徜徉于皖北最大的园林休闲场所——清水湾公园的时候,可能怎么都想不到,这里曾经是朱桥北面一块荒凉的乱坟冈,清水湾公园正是在这里,依托南下的石梁河水系与东流的黄龙沟水系交汇所形成的宽阔水域建造而成。以前的朱桥地少人多,再加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得这里十分贫穷,改革开放后,朱桥划归泗城镇,勤劳的朱桥人利用距城近、特别是临近长途汽车站的优势,率先发展了商品经济,他们种植蔬菜,生产黄豆芽,杀牛剥狗,加工卤菜,长途贩运,承包工程,最早过上了小康的生活,其品牌熟食“罗疤眼狗肉”更是以其独特的色香味而驰名全县。但是,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冲淡了这里原本浓郁的书香氛围,恢复高考制度后,这里考取大学的青年凤毛麟角,不少人家的孩子甚至连初中没有读完就早早地下学做起了生意,这不能不说是朱桥的一大遗憾。所以,以前每当我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时候,看着因被屠宰弄得污水横流的道路,总会不由自主地摇摇头,风趣地把赵翼那句优美的“薜萝清净地,尽是读书人”改成“污水横流地,尽是生意人”。如此说来,这棚户区拆迁改造,对于朱桥或许是件好事,它让朱桥人在不远的将来住上宽敞明亮干净舒适的楼房,享受着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方式。
看着眼前一片废墟,我的心头隐约涌起一丝莫名的忧伤。毕竟朱桥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它永远存有一份难以割舍的眷恋,所以我又悄悄地自问:重建后的小区还叫朱桥吗?它是在拆迁中消失了,还是在改造中脱胎换骨了?它是否会自此慢慢淡出我的记忆~~
转载自泗县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