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快乐吧吧 关注:3,426贴子:262,919

冀县师范,偌大冀州,容不下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可以说,冀师是我硕果仅存的正宗的真正的母校了,小学的母校是本村的小学,几经翻建、搬迁,原校舍、校址已经荡然无存,初中的母校位于武强县老县城县衙旧址,几度搬迁、改名,原校舍、校址近乎无迹可考,于是,说起母校,便只有冀师还称得上原汁原味的母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7-02 16:50回复
    1989年冀师毕业后,1995年前,每年都要去一两次,之后,只是2003年去过一次,12年过去了,2015年10月30日,枣强县郑颖楠同学的儿子结婚,喝罢喜酒,有同学提议去母校看看,大家一致响应,立即驱车前往,得以再访母校。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7-02 16:50
    回复
      穿过冀州新城现代宽广的街道,走过记忆中的“南桥”,来到冀州老城“二铺村”,顺着窄窄的小街,行走在坑坑洼洼的路面上,眼前的景物逐渐变得熟悉起来,老十字街,照相馆,百货商店,一切仿佛26年前离开时的样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7-02 16:5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7-02 16:51
        回复
          越来越近了,心一下子悬了起来,那些曾经朝夕相处的房舍、树木、甬路,还是记忆中的样子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7-02 16:53
          回复
            仔细的盯着十字街西南角的照相馆看了几眼,还好,还是老样子。往北一拐,校门、主楼猛地进入了视野。冀师门前的南北路,记忆中它挺长的,当年出校门得往南走好远才到十字街,现在它怎么变得那么短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7-02 16:53
            回复
              就像同学说的:“刚进校门,眼睛湿润了。心里在说,我们回来了。在这里,我们度过了最绚丽的年华。”29年前,一个17岁的初中毕业生踏进了这座古老的学校,26年前,一个刚满20岁的青年踌躇满志的步入社会、走上讲台,今天,年近50的我们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7-02 16:54
              回复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熟悉的凹字形主楼,门洞东侧挂着写有“河北省冀县师范学校”白底黑字的校名牌,这是同学们合影最多的地方。熟悉的门洞,熟悉的镌刻有“三个面向”的影壁墙,熟悉的回廊,熟悉的室外楼梯,记得上学时学摄影、学冲洗照片就是在这座楼上,一楼的西侧是54班教室。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7-02 16:55
                回复
                  顺着主楼东侧的甬路往北走,甬路东侧一排平房,是55、56、57班教室;甬路西侧的“力真图书馆”为2006年所建;再往北,一座小楼,是58、59班教室,上学的时候不知道校史,今天才知道,这座楼居然建于1923年,已经90多岁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7-02 16:56
                  回复
                    最后,终于到了,古朴的青砖两层小楼,斑驳的砖墙,老旧的拱形门窗,满目沧桑,这才是我朝思暮想的地方。楼下,东边是60班男生宿舍,西边便是我们61班男生宿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7-02 16:58
                    回复
                      尤忆当年,61班19名男生就住在这间大屋子里,睡的是大通铺。刚入学,人生地不熟,方言亦不通,交流起来相当困难,至今仍记得景县线登海同学的“家东家西、嘛行子,当天井、五当肠子(只记得声音了,不知道是不是这几个字,还请老线正之)”,大营宋红奎同学的水桶不叫水桶,叫“箱子”,冀州谷立忠同学的西红柿不叫西红柿,叫“西红细”,深州侯占峰同学的人叫“银”、肉叫“又”,饶阳县何孟涛同学最典型的那个“呢”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7-02 16:58
                      回复
                        楼西侧已经堵塞了,只有东边能绕过去,东山墙上有铭牌,也才知道,这座楼始建于1949年,共和国成立之年,建楼所需之砖瓦,全部是由南门城楼拆下。转到楼后,熟悉的楼梯就在眼前,一跑的楼梯,上去,东边的门是60班教室,西边就是我们61班一、二年级时候的教室,门口的平台,有顶,北侧有窗,向北看,当年的图书馆楼掩映在树丛中,只能看到二楼的一角,校舍改造太多,欲近之而不能。教学楼的西边是几排平房,上学的时候是女生宿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7-02 17:00
                        回复
                          还记得入学后的第一个元旦,是1987年的元旦,班里组织了联欢会,唱歌,讲故事,说笑话,当时还用录音机录制了一盘磁带,多年过去了,已不知所终。联欢之后聚餐,用小搪瓷茶缸喝葡萄酒,因为不知道酒精度数,我竟然喝醉了,醉了好几天,惹的班主任李老师发了脾气。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6-07-02 17:01
                          回复
                            后来说起此事,张红根同学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说是“无知者无畏”。看着老照片里的课桌,记忆被重新唤醒,枣红色的单人桌,略带倾斜的桌面,教室后墙的黑板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6-07-02 17:02
                            回复
                              毕业后,李老师到过武强两次。至今还记得,刚毕业那一年,李老师独自一人找到我的老家,武强县最西边的一个小村子,走进我家的小胡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6-07-02 17: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