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蒨吧 关注:447贴子:1,084

伯宗啊,你在史官笔下咋不受待见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史官明白陈蒨的意思,所以伯宗也不受陈蒨待见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7-02 23:37回复
    《宣帝本纪》
    史官评价 臣曰:高宗器度弘厚,亦有人君之量焉。世祖知冢嗣仁弱,弗可传于宝位,高宗地居姬旦,世祖情存太伯,及乎弗悆,大事咸委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7-02 23:42
    回复
      按史官说的,大事咸委,所以皇位对他来说不过一句话的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7-02 23:52
      回复
        @兰兰的锁骨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7-07 22:13
        回复
          史官评价 临海懦弱,有同于帝挚,文后虽欲不鉴殷道,盖亦其可得邪?
          ——————————————
          李延寿都把陈伯宗贬为帝挚之流。确定他夸华皎是因为华皎有扶助他眼中的帝挚之流的动机?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7-09 16:59
          回复
            帝之在田,本有恢弘之度,及居尊位,实允天人之属。于时国步初弭,创痍未复,淮南之地,并入于齐。帝志复旧境,意反侵地,强弱之形,理则悬绝,犯斯不韪,适足为禽。及周兵灭齐,乘胜而举,略地还至江际,自此惧矣。既而修饰都城,为捍御之备,获铭云:"二百年后,当有痴人修破吾城者。"时莫测所从云。
            ————————
            虽然陈顼后面表现得像个逗逼,但李延寿还是说他【及居尊位,实属天人之允】。而对于陈伯宗,仅有【有同于帝挚】的评价。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7-09 17:10
            回复
              《陈书》对华皎的评价 皎早参近昵,尝预艰虞,知其无隐,赏以悉力,有见信之诚,非可疑之地。皎据有上游,忠于文帝。
              ————————
              史料特别强调华皎【据有上游】,因为所处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相对于处于下游的朝廷来说,在军事上具有地理优势。但人家仍没有借此为难朝廷,也尽了臣职。没犯任何事陈顼就要办他,他不得已谋反,而非为了幼帝,难道就是不忠了?史官什么时候说他是为了扶助幼帝了?不扶助幼帝就不能算忠了?从史官的表述压根就看不出这层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7-09 17:31
              收起回复
                《陈书 华皎传》皎亦遣使句引周兵,又崇奉萧岿为主,士马甚盛。
                ————————————
                华皎联合北周后梁对抗陈蒨的国家,为了保命他也是蛮拼的。在生命危险面前,民族家国大义都可弃置一边,还是说,他是想联合北周后梁扶助陈朝幼帝?他想当王琳王僧辩,可惜没那能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7-09 17:34
                回复
                  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就没有重复的必要了@兰兰的锁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6-07-09 17:48
                  收起回复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7-09 18:02
                    回复
                      《南史 列传五十八》皎经纶云始,既蹈元功,殷忧之辰,自同劲草,虽致奔败,未足为非。
                      ————————————
                      自己一心忠于朝廷,而陈顼却要谋害自己,【殷忧之辰】与【内不自安】表述不一致?他为自己性命担忧,当然可能还有遭到猜忌后的愤愤不平。单纯从君臣关系的角度,引用儒家经典为华皎的行为辩护,说他的行为【未足为非】,这有问题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7-09 18:57
                      回复
                        某些人一面说着华皎是被逼反的,一面又说他是为扶助幼帝而反。既然是被逼反的,那就不是出于扶助幼帝的动机主动反。既然他有扶助幼帝的动机,就算陈顼不逼他,他也会反,他反不反跟陈顼逼不逼有什么关系?说话自相矛盾,自己把自己的观点推翻了了,还有反驳的必要吗。不过真要感谢某些人让我去好好读了史官评价,发现评价都是经得起史料推敲的,可惜某些人没读懂。陈蒨本意如何,史官写得明明白白,根本没有yy的必要。企图通过过度解读史官对华皎的评价证明文帝在皇位之争中倒向外臣的,死了这条心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7-09 19:27
                        回复
                          陈顼要给自己的篡位粉饰一下,假称遗诏也是正常,参看隔壁高殷


                          IP属地:浙江18楼2016-07-21 18:32
                          回复
                            《陈书 衡阳王昌传》三月入境,诏令主书舍人缘道迎接。丙子,济江,于中流船坏,以溺薨。
                            四月庚寅,丧柩至京师,上亲出临哭。
                            ————————
                            读到这一段,有人要说,姚公要避讳。但真的无法从姚公的记载推导出陈昌死是陈蒨的意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7-24 21:52
                            回复
                              《陈书 侯安都传》
                              仍别奉中旨,迎衡阳献王昌。初,昌之将入也,致书于世祖,辞甚不逊,世祖不怿,乃召安都从容而言曰:"太子将至,须别求一蕃,吾其老焉。"安都对曰:"自古岂有被代天子?臣愚不敢奉诏。"因请自迎昌,昌济汉而薨。以功进爵清远郡公,邑四千户。自是威名甚重,群臣无出其右。
                              ——————————
                              姚公已经把侯安都接陈昌的始末记得一清二楚。侯安都【别奉中旨,迎衡阳献王昌】,结果人没接回来,还【济汉而薨】,等着侯安都的却不是责罚,而是【以功】进爵。那么,陈蒨实际上要怎么处置陈昌,就不言自明了。读史料,重点不是研究胜利者让史官怎么记的,而是读者能从史官的记载中读出什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7-24 22: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