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只差一天结束冬眠。
然而雪层依然深深深深地割裂了土壤,离析在空气中的绵白拖延了时光,每分每秒被拉成失去弹性似的线。
一个端点以下。一个端点以上。
[一]
出生是如同抽签一样完全遵循天意的概率事件,于是我从"南京路""城隍庙""大世界"以及"奶油五香豆""生煎馒头"的词汇中逐步成长。被十几年的熟悉感左右,频频不屑地摇头"南京路又没什么好玩的""城隍庙又没什么可看的""五香豆硬得要死哪里好吃了"……在类似的表情重复累积到达某条界线时,随后便是对它毫无眷恋的告别。
前往北京的火车在除夕前夜出发。窗外的景象仿佛某种试纸,用愈加浓郁的白色注解北上的距离。
难道不奇怪么,即便每一次旅途必然同时存在起点和终点,但总会被划分出微妙的侧重。
这是一次"前往",还是一次"离开"。由心境作出单项选择。哪怕在车票上,那是被印在同一排的两个城市。
上海→北京
2000年1月22日20:02开
新空调硬座特快
[二]
十八岁末的时候偷偷离家去了北京。随之接近一年的生活。搬过几次地方。记住许多以"门"字结尾的地名。还在人工售票阶段的地铁,可以在环线上沉默地坐一圈又一圈。
很多过于复杂庞大的事物难以用单纯的因果去解释分析。好比"城市"这个单词,它最常出现于各种媒体用句,从来都像没有生命特征的无机物。即便总是以诸如"欣欣向荣"之类的形容词起首。
只有等到陌生感成为唯一的度量--行道树和马路。楼房。电车的形状。各种颜色。当火车到站我提着行李踏上站台。早晨的气温,地面结着冰层,而角落就是堆积的散雪,久日没有融化的情况下,它们混合成半黑半黄。空气干燥,没有了潮湿的含混,仿佛能够感受到每颗分子在身边簌簌作响。
车站、低温、雪、风声。这些都不会是陌生的初次体验。而问题却在于,这里的这个车站,零下十二摄氏度的气温,没有融化的雪,纹路般历历清晰的风,它们一概陌生。
变成由"熟悉"和"陌生"左右拉锯的未来。在每一处熟悉的地方发现它的陌生。随后在陌生里回忆起熟悉。既然坐镇它们的是两座城市,相距数千公里,说着差异的口音,连凌晨的天空也保持细微的不同色彩,虽然悬挂着同样的新月。
从冬到夏,再到冬天。
遇见过好几次大雪。和以往所有记忆中见过的不同,干爽的,轮廓清晰,刚刚从童话中结晶一般不可思议。天空呈现透明的浅灰,于是无法观测究竟它们从哪里降落,五十米,或者五百米,哪怕五千米的距离。
我从超市回来,提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又听人指点,过几条马路去另一个露天市场买相对平价的脸盆。端在手里返回的时候,走二十多分钟,淡黄色的面盆底便积上薄薄一层。大的洗衣服,五块钱,小的洗脸,三块钱。
认识的朋友大多是北京当地人。周末看他们收拾东西回家,又在周一带来饭盒打开"这是我妈做的",烤成黄色的饼干一块块分过来。
周末的时候我出门逛街。当新的路线图取代旧的被愈加描深,也开始慢慢对商家了如指掌。没有父母过问的时候可以随便买任何希望的东西,尽管与此同时,没有父母过问的时候也变得只买得起小部分希望的东西。
提着购物袋站在双安商场门前。它的外观还保持飞檐的古风。或是每次经过王府井,那个架在马路旁边的高空极限游戏下都会站很久。看大胆的挑战者,被安排坐在圆形的坐椅后,弹射到几层楼的高度。
晚上回到宿舍,床铺得依靠自己整理的情况下总是乱乱糟糟,我睡在十几件衣服、书本和手提电话上。因为干燥总是会流鼻血,想起以前从哪里看到的小贴士,举起和流血鼻孔不同的左手或右手。 睁眼看着面前的掌心。白天拿过的饼干仿佛还在上面残留着香味。而生命线在幽暗的光线下也粉末状一般模糊。
差不多在我抵达北京三个月后,爸爸才从各个途径辗转找到我,那是突然打来的电话,因而接起来时没有准备听到他的声音说"是我"。
只差一天结束冬眠。
然而雪层依然深深深深地割裂了土壤,离析在空气中的绵白拖延了时光,每分每秒被拉成失去弹性似的线。
一个端点以下。一个端点以上。
[一]
出生是如同抽签一样完全遵循天意的概率事件,于是我从"南京路""城隍庙""大世界"以及"奶油五香豆""生煎馒头"的词汇中逐步成长。被十几年的熟悉感左右,频频不屑地摇头"南京路又没什么好玩的""城隍庙又没什么可看的""五香豆硬得要死哪里好吃了"……在类似的表情重复累积到达某条界线时,随后便是对它毫无眷恋的告别。
前往北京的火车在除夕前夜出发。窗外的景象仿佛某种试纸,用愈加浓郁的白色注解北上的距离。
难道不奇怪么,即便每一次旅途必然同时存在起点和终点,但总会被划分出微妙的侧重。
这是一次"前往",还是一次"离开"。由心境作出单项选择。哪怕在车票上,那是被印在同一排的两个城市。
上海→北京
2000年1月22日20:02开
新空调硬座特快
[二]
十八岁末的时候偷偷离家去了北京。随之接近一年的生活。搬过几次地方。记住许多以"门"字结尾的地名。还在人工售票阶段的地铁,可以在环线上沉默地坐一圈又一圈。
很多过于复杂庞大的事物难以用单纯的因果去解释分析。好比"城市"这个单词,它最常出现于各种媒体用句,从来都像没有生命特征的无机物。即便总是以诸如"欣欣向荣"之类的形容词起首。
只有等到陌生感成为唯一的度量--行道树和马路。楼房。电车的形状。各种颜色。当火车到站我提着行李踏上站台。早晨的气温,地面结着冰层,而角落就是堆积的散雪,久日没有融化的情况下,它们混合成半黑半黄。空气干燥,没有了潮湿的含混,仿佛能够感受到每颗分子在身边簌簌作响。
车站、低温、雪、风声。这些都不会是陌生的初次体验。而问题却在于,这里的这个车站,零下十二摄氏度的气温,没有融化的雪,纹路般历历清晰的风,它们一概陌生。
变成由"熟悉"和"陌生"左右拉锯的未来。在每一处熟悉的地方发现它的陌生。随后在陌生里回忆起熟悉。既然坐镇它们的是两座城市,相距数千公里,说着差异的口音,连凌晨的天空也保持细微的不同色彩,虽然悬挂着同样的新月。
从冬到夏,再到冬天。
遇见过好几次大雪。和以往所有记忆中见过的不同,干爽的,轮廓清晰,刚刚从童话中结晶一般不可思议。天空呈现透明的浅灰,于是无法观测究竟它们从哪里降落,五十米,或者五百米,哪怕五千米的距离。
我从超市回来,提着牙刷毛巾等日常用品,又听人指点,过几条马路去另一个露天市场买相对平价的脸盆。端在手里返回的时候,走二十多分钟,淡黄色的面盆底便积上薄薄一层。大的洗衣服,五块钱,小的洗脸,三块钱。
认识的朋友大多是北京当地人。周末看他们收拾东西回家,又在周一带来饭盒打开"这是我妈做的",烤成黄色的饼干一块块分过来。
周末的时候我出门逛街。当新的路线图取代旧的被愈加描深,也开始慢慢对商家了如指掌。没有父母过问的时候可以随便买任何希望的东西,尽管与此同时,没有父母过问的时候也变得只买得起小部分希望的东西。
提着购物袋站在双安商场门前。它的外观还保持飞檐的古风。或是每次经过王府井,那个架在马路旁边的高空极限游戏下都会站很久。看大胆的挑战者,被安排坐在圆形的坐椅后,弹射到几层楼的高度。
晚上回到宿舍,床铺得依靠自己整理的情况下总是乱乱糟糟,我睡在十几件衣服、书本和手提电话上。因为干燥总是会流鼻血,想起以前从哪里看到的小贴士,举起和流血鼻孔不同的左手或右手。 睁眼看着面前的掌心。白天拿过的饼干仿佛还在上面残留着香味。而生命线在幽暗的光线下也粉末状一般模糊。
差不多在我抵达北京三个月后,爸爸才从各个途径辗转找到我,那是突然打来的电话,因而接起来时没有准备听到他的声音说"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