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王风•黍离》最能反映出箕子此时的心情。“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解我的人,会说我是为国家命运而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还以为我贪图什么。忧国忧民,而不为纣王所理解,苦闷之状,溢于言表。
有人对箕子说,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呢?箕子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为也。”意思是,作为人臣,进谏不听就离去,等于是彰显国君的罪行,而自己去取悦百姓,我不忍心做这样的事。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箕子仍能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
周武王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王朝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他的弟弟召公将箕子从囚禁中释放出来,表达对箕子的尊敬之意。但箕子不能忍受亡国之耻,也不能忍受以堂堂殷朝太师的身份去做周王朝的臣仆。于是迅速离开,选择到渤海之滨与殷商同族的辽东朝鲜,建立新的国家,以延续殷商王朝的余脉。周武王原是箕子的属下,素来钦敬箕子,听说箕子出走后,立即将地处辽东的朝鲜封给了箕子。
周武王的使臣在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追上箕子并宣布了封诰。箕子在孤竹君的帮助下,招集了五千余人奔赴辽东。教育、文化、卫生、堪舆、占卜以及百工技艺各方面人才一同前往。到了辽东以后,教给当地人民诗书礼乐和父子君臣之道、五常之礼。政治上,制定八条法律;经济上,推广殷商的田亩制度和中原先进的耕作、养殖技术;文化上,崇尚信义,倡导儒术;外交上,不提倡战争,用道德感化强暴,邻国羡慕箕子的道义,都来归附。人民遵守禁令,城市中没有奸淫、偷盗的事情发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被称为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
二年后,周武王邀请箕子回朝。经过殷商古都朝歌时,看到原来的宫室已残破不堪,长满了野生的禾黍。箕子亡国之痛,涌上心头。作《麦秀歌》抒发自己的悲伤之情。“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意思是,麦芒尖尖,禾黍密茂。你这个坏小子啊,为何不听我的忠告。当地的殷商遗民听后,无不痛哭流涕。
周武王虚心地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陈述了《洪范》九篇,送给了武王。所谓“周礼”,即是箕子所传。可惜的是,周朝只是在西周初期广泛施行,到了春秋诸侯争霸之后,便已“礼崩乐坏”,荡然无存了。反倒是箕氏朝鲜,诗书礼乐一以贯之,社会经济稳定繁荣。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哀叹道之不行,欲渡海居九夷(箕子朝鲜)之地,箕子朝鲜成为孔子向往的理想之地。
周武王为感谢箕子对其国家管理的帮助,许其“不臣”,即可以独立于周朝之外。
《震朝通记》记载:“箕子生于丙戍五十四祀。周武王元年己卯东来,成王戊午薨,在位四十年,春秋九十三。”
有人对箕子说,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呢?箕子说:“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为也。”意思是,作为人臣,进谏不听就离去,等于是彰显国君的罪行,而自己去取悦百姓,我不忍心做这样的事。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箕子仍能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
周武王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王朝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他的弟弟召公将箕子从囚禁中释放出来,表达对箕子的尊敬之意。但箕子不能忍受亡国之耻,也不能忍受以堂堂殷朝太师的身份去做周王朝的臣仆。于是迅速离开,选择到渤海之滨与殷商同族的辽东朝鲜,建立新的国家,以延续殷商王朝的余脉。周武王原是箕子的属下,素来钦敬箕子,听说箕子出走后,立即将地处辽东的朝鲜封给了箕子。
周武王的使臣在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追上箕子并宣布了封诰。箕子在孤竹君的帮助下,招集了五千余人奔赴辽东。教育、文化、卫生、堪舆、占卜以及百工技艺各方面人才一同前往。到了辽东以后,教给当地人民诗书礼乐和父子君臣之道、五常之礼。政治上,制定八条法律;经济上,推广殷商的田亩制度和中原先进的耕作、养殖技术;文化上,崇尚信义,倡导儒术;外交上,不提倡战争,用道德感化强暴,邻国羡慕箕子的道义,都来归附。人民遵守禁令,城市中没有奸淫、偷盗的事情发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被称为诗书礼乐之邦,仁义之国。
二年后,周武王邀请箕子回朝。经过殷商古都朝歌时,看到原来的宫室已残破不堪,长满了野生的禾黍。箕子亡国之痛,涌上心头。作《麦秀歌》抒发自己的悲伤之情。“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意思是,麦芒尖尖,禾黍密茂。你这个坏小子啊,为何不听我的忠告。当地的殷商遗民听后,无不痛哭流涕。
周武王虚心地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陈述了《洪范》九篇,送给了武王。所谓“周礼”,即是箕子所传。可惜的是,周朝只是在西周初期广泛施行,到了春秋诸侯争霸之后,便已“礼崩乐坏”,荡然无存了。反倒是箕氏朝鲜,诗书礼乐一以贯之,社会经济稳定繁荣。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哀叹道之不行,欲渡海居九夷(箕子朝鲜)之地,箕子朝鲜成为孔子向往的理想之地。
周武王为感谢箕子对其国家管理的帮助,许其“不臣”,即可以独立于周朝之外。
《震朝通记》记载:“箕子生于丙戍五十四祀。周武王元年己卯东来,成王戊午薨,在位四十年,春秋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