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艾滋病流行的特点
①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进一步减缓;②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同性传播上升速度明显;③全国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部分地区和高危人群疫情严重;④受艾滋病影响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多样化。
2009年估计的现存活74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性传播达到了59.0%,其中异性传播为44.3%,同性传播为14.7%。在异性传播中,约1/3为配偶间性传播,2/3为非配偶间性传播。2009年估计的4.8万新发感染中经异性传播占42.2%,同性传播占32.5%,较2007年估计的新发感染中经同性传播占12.2%有大幅增加,成为2009年新发感染估计人数中的重要途径。最近两年哨点监测结果显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均大于1%,且逐年快速升高,成为推动艾滋病疫情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2009年在61个城市开展的男男性行为人群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中城市的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平均高达5%,在西南的主要城市,如贵阳、重庆、昆明、成都,HIV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10%,提示艾滋病在该人群中呈快速流行。
1998年以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疫情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有90.5%(2787/3080)的县(区、市)报告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病例报告数据显示,不同省份的疫情报告数差异较大,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排在前6位的省份(依次为云南、广西、河南、四川、新疆、广东),报告人数占全国报告总数的70%~80%,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排在后7位的省份(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天津、甘肃、海南),报告人数不到全国报告总数的1%。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排名在前20位的县(区、市)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新疆、河南、四川和广东。在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云南、广西、新疆、四川等省份,2007年以来病例报告数增加速度较快的地区有四川凉山州的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和越西县;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和柳江县、贺州市八步区;病例报告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有云南德宏州的盈江县、潞西市和瑞丽市、云南红河州的开远市、个旧市;新疆伊宁市、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河南的驻马店市和尉氏县既往疫情较为严重,但是最近几年比较平稳。
各类人群的HIV感染率差异较大,吸毒人群(特别是注射吸毒者)HIV感染率最高,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哨点监测结果显示,HIV感染水平较高的哨点仍集中在云南、新疆、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等省份,如云南省临沧市、大理州、德宏州、文山州和四川省达州市的吸毒者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均超过50%。大多数地区暗娼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检出率超过1%的暗娼监测点主要集中在云南、新疆、广西、四川、贵州5省。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孕产妇中HIV感染水平也较高,如新疆伊宁市,1997~2008年孕产妇哨点HIV抗体阳性检出率水平不断上升,2003年之后持续超过1%。河南、云南、广西、新疆、安徽5省母婴传播累计报告数占全国的78.1%。
与以往疫情估计工作相比,2009年疫情估计工作质量在四个方面有所提高。①艾滋病监测哨点数量从2007年的845个增加到2008年的1080个;2008~2009年在61个城市开展的男男性行为人群专题调查以及其他相关调查为大、中城市的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疫情估计提供了信息。②强化国家级和省级工作人员培训;③加强了重点省份的技术督导和支持力度;④加强了国际组织的共同参与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