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窑吧 关注:16贴子:66
  • 0回复贴,共1

干燥室坍塌的原因(华伟窑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引起干燥室内塌坯的原因很多,有码坯不当、成型砖坯含水率过高、静停时温度和通风造成砖坯上部“开花”、运转时的不平稳和过度撞击、干燥室排潮不畅、淋塌和潮塌等等。本文就干燥室淋塌和潮塌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谈点粗浅看法。
在我们的一般论述中都把凝露塌也视为“潮塌”,但从实际操作中看这样划分是不甚合理的,应把两者区分开来,也就是把淋塌和潮塌细分为“淋塌”、“潮塌”和“凝露塌”。淋塌一般是指干燥室顶板和排潮管壁上产生的冷凝水流到砖坯上造成塌坯,其特征是砖垛上部的砖坯倒塌,下部还有好的砖坯;潮塌一般是指砖坯吸潮倒塌,特征是砖垛下部砖坯倒塌严重,上层还有好砖坯,一般呈选择性倒塌状或者是砖坯倒塌位置比较有规律性或倒塌初期有一定的规律性;凝露塌是进入干燥室的砖坯上从观察孔可看到有明显的冷凝水,用手电照看砖坯上有发亮水膜,这种倒塌实际是吸水倒塌。凝露塌和潮塌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凝露倒塌面积大,一般呈成片性倒塌状或整车倒塌,无规律性。
1、引起倒塌的原因
1.1、淋塌的原因
砖坯“淋塌”的原因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主要是干燥室顶板和排潮口及管道的温度较低,潮湿的气体经过该处时析出冷凝水,形成像淋浴的水滴淋到砖垛上,造成砖垛大量吸水失去强度而产生垮塌。淋塌一般发生在冬季和点火初期,特别是顶部保温不好的干燥室更易出现。就像初春时节的早上彩钢房顶会“下雨”一样 ,其原理是早上起来,经过夜晚的低温,彩钢板还很凉,潮湿的气体一接触到冰凉的彩钢板,马上由气态变成液态,形成水珠像下小雨一样从上往下滴(现在不少的制砖企业都建有完善的彩钢板顶棚,初春的季节顶棚“下雨”的情况经常见到)。这样的“雨水”淋到砖垛上,轻者砖垛上层的砖坯条面上有水滴样,重者上部砖坯被淋成泥巴一样而倒塌。
1.2、吸潮塌坯的原因
这种塌坯主要是排潮能力不足和排潮口的设计与建造不合理造成。目前排潮口的设计与建造也是百花齐放、五花八门,有的是多点排潮,有的是集中排潮,有的是纵向排潮,有的是横向排潮,有上排潮,有测排潮,还有顶排潮加测排潮等等,各种不同排潮方式都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不论那种排潮方式,目的都是把在干燥室内产生的潮湿气排出去,如何设计建造排潮口?看似简单,实际不易。有很多的制砖企业在这方面吃过亏。按说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干燥室上的检测系统更加完善,测温测湿更加准确,所检测的数据与实际情况误差越来越小,但塌坯现象还时有发生,如某a企业,干燥室上2~6车位处设有风室,长度为32.64m,风室内每隔一米多开有20cm~30cm宽、7m多长的排潮口20余个,不可谓排潮口不多、不密。风室顶部在2号车位设有直径1.8m、面积为2.54m2总排潮管道。最近的送热口在9号车位。看似风室设计够长,达30多米,排潮口的总面积达40多平方米,足够大了,配置风压为1600pa、风量为20.8万m3离心风机一台,但塌坯情况经常发生。生产普通实心砖还好,一旦生产空心砖塌坯情况就很严重。为什么风室设计够长,排潮口面积超大,风机超强,干燥室内还会发生潮塌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排潮口的总面积太大,是排潮管道的15.7倍,连接风机的排潮管道口就设在2号车位,且2号车位排潮口也最宽之一(30cm×730cm=21900cm2)。2号车位的一条排潮口的面积就超过2m2,几乎就与总排潮管道面积相差无几,自然是那里距排潮管道近那里抽力就大,所以绝大部分潮湿气体就从2号车位处抽走,到6号车位几乎就没有什么抽力了,看似设计了30多米的风室,目的是把产生的潮气分段排走,但由于风口设计问题,根本没有起到分散排潮的作用,实际形成了在2号车位集中排潮的不合理情况,其他车位的排潮口几乎成了摆设,这样的排潮设计塌坯是必然的。从2号车位的观察孔可看到,砖坯已推到2号车位,看见潮气就集中到第一排往上抽,砖坯上也看不到冷凝水,排潮温度也控制在45左右,排潮湿度在80%以下,但50多分钟后第一排砖垛就开始倒塌。这就是量大且湿度高的潮气大部分集中在2号车位排出,大量的潮气较长时间的穿过2号车位上的砖坯,砖坯在较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中就会慢慢吸潮(湿传导和热湿传导),当吸收的的量超过成型时的含水量,砖坯的强度就会下降,到难以支撑上部的砖坯重量时,就会倒塌,这就是典型的集中排潮造成的塌坯,虽然砖坯不是在饱和潮气中,由于排潮系统设计不合理,也一样会吸潮。就像一件干的衣服,放在不饱和潮气环境里,时间长短吸潮是不一样的,短时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然后穿在身上没有什么潮的感觉,但时间长了穿到身上就会有湿的感觉。所以说砖坯吸潮不一定在饱和的空气中才吸潮,只要在潮气环境中就有可能吸潮(湿传导),时间越长吸的潮气越多,砖坯在这样的潮湿环境中水分不但不能蒸发(砖坯的水蒸汽分压小于气体的水蒸汽分压),反而会吸湿变重软化倒坯。这就要靠我们去合理的处理,把产生的潮气分段排掉。
再就a企业来看,干燥室设计是上侧送热风,设30m长风室,风室上的2号位处建有直径1.8m的集中上排潮管道,第一个送热风口距上排潮风管中心46m。这样的设计除本文上面所谈风室底部的排潮口有问题外,最大的问题是预热带太长,气体分层较严重,热空气上浮不可避免。虽然排潮风机对远处的6号车位抽力微乎其微,但上浮的热空气也会被抽走一部分,那么剩下的都是低温潮湿的气体,这些低温潮湿的气体继续向2号车位方向流动,越走温度越低,湿度越大,由于排潮口设计有问题,所以绝大部分潮气集中到2号车位处抽走,2号车位砖坯长时间在这样的潮湿环境吸潮,塌坯也就不可避免。
1.3、凝露倒塌的原因
凝露塌坯主要是发生在天气变冷的季节里,砖坯的温度低于干燥室进车口的温度,砖坯一推到开始排潮的位置,潮气一接触砖坯,马上就看到砖坯上有发亮的水膜形成。这种塌坯与排潮湿度和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排出的潮气湿度达90%不一定塌坯,但可能80%或更低时就会塌的一塌糊涂。就是砖坯静停30小时以上,看见砖坯表面明显脱水,推到干燥室还是会凝露塌坯。这主要是到了冷的季节加之车间保温不好,温度低使砖坯变凉。凉的砖坯(砖坯温度低于进车口温度)进入干燥室后,湿热气体遇到凉的砖坯时 就会降温,潮气带走水分的能力就会下降,达到饱和点后就会析出水,吸附在砖坯上。假设进干燥室的砖坯是5℃,干燥室进车口的温度是45℃ ,45℃的潮湿气体经过5℃的砖坯后温度就会降低,与砖坯表面接触时的温度就会降低,假设迅速降到30℃,这样的温度带走水分的能力就会迅速下降,必然析出泠凝水。我们知道,45℃时每立方湿空气带走水分的能力是75.903g,而30℃时每立方湿空气带走水分的能力只有33.647g,两则相差42.256g(75.903g—33.647g=42.256g)。这些由汽态变成液态的水大部分会吸附在砖坯的表面,砖坯就会再次吸水(湿传导)。由于热湿空气的作用,同时砖坯也在慢慢升温,表面温度就会高于砖坯中心温度(温度梯度),砖坯表面吸收的水分就会从温度高的表层向温度低的内层转移(热湿传导),这时砖坯水分不但不能蒸发,反而吸湿变重软化塌坯。这就是凝露造成的塌坯。
凝露造成的塌坯和淋塌的原理都是潮湿的气体遇到冷物体水蒸汽由汽态变成液态,砖坯再次吸水变软倒塌,不同的是潮湿的气体所遇到的冷物体不同:一是干燥室顶和排潮口(淋塌);另一个是刚进干燥室的凉砖坯(凝露造成塌坯)。
我司官网:http://www.hwylyf.com
联系人:李先生
联系电话:153 3373 8288


1楼2016-07-13 10: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