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这次跟他约稿,是因为高考过后会有迷茫的学弟学妹,也因为看到他现在过上了他想要的生活。
【作者】莫国靖,2014年高考644分,钦州市文科状元,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读。今年曾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交换。
感谢高中好友的约稿。
高中的回忆,无论多少次我都不会对结果感到释怀;但是和中国数不清的高中生一样,那段静心地为得到一样东西而努力的日子还是值得怀念的。
初中:并不是“好学生”
从成绩上来看,我并非一直都是好学生。初中的时候成绩好或坏都好,因为自己没有努力过,所以也没有多在乎。初二的时候成绩最差,掉到过年级一百八九十名——要知道在我们那个巴掌大的地方,广西钦州市的县城浦北县,这样的排名简直可以用未来没有希望来形容。但是当时的自己并不会这样想,因为那时自己并没有未来这个概念。
第一次想努力是在初三的时候。那时候县里有政策:中考全县前50名的同学可以免费上县里的示范高中。我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或许是因为觉得自己一直没努力成绩就还行、努力起来一定会更好,或许觉得自己初一时也不是没考过前50,所以自己起码还是要试一试吧。
家里对我的态度一直很松,并没有学习成绩一定要多好之类的态度。我保持成绩的敏感度是因为从小到大家庭的整体氛围当然是说成绩要好,但家人从来就没有给过我具体的要求。我初三上的成绩其实并没有进步,依旧是在一百多名徘徊,只不过期末考试的时候超常得了年级39名,有了一种“尝到了甜头感觉很不错还想再尝一次”的想法。初三下的我第一次努力:第一次好好听课不睡觉,第一次好好晚自习在写练习,第一次去试着背完该背的东西。
高一:站在选择的分岔路
这次浅浅的初次尝试也并没有让我最终得到前50的成绩,但它使我进入了高一的尖子班。
虽然不常说,但我很感谢高一的班主任李平老师。他让我们从高一开始久就为高考做准备,他也经常用大学的时光来激励我们好好学习,这样的思维其实很重要,起码对于我们那个小地方的人来说是这样的。高一上的时光,轻松而欢乐。保持着一般的努力程度便可以考二三十名,时不时有的出去浪的活动也很欢乐。高一上的期末考试就是分科考试了,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想考文科第一。或许因为我的综合排名都是被理科和数学拉的后腿,或许我觉得前19名都去读理科的话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文科第一了。
家里人这时候倒开始关心我的未来,都强烈建议我读理科。爷爷找来了高中当理科老师的好友来跟我促膝长谈,安利理科的前途多么好,文科的前途多么窄。甚至连周围的朋友也各种例子娓娓道来,理科才是有前途的。
分科后:奋斗伊始
我几乎都没有怎么和家里人争,背着他们马上选了文科。
选完之后我开始感受到一份内心的宁静,那是一种感到未来突然离自己很近、其他很多事情都可以无关紧要的宁静。我开始在百度贴吧的文科吧上看经验,第一次为自己的政史地三本书制定背书计划——在那之前我觉得把整本书都背完简直是疯了。我为每本书每一章每一节都定了背书时间,背完后还强迫症般地重温一遍。当我把文科第一的成绩摆在家人面前的时候,他们都对我的选择的异议就消失了。我依旧记得我第一次背完文科课本的那次期末考试,我的文综一共272分。
然而高考的战役才刚刚开始。高一下是我真正开始为得到一样东西而努力的时候。尝到了甜头,感觉还不错,我还想再尝一次,我还想再考第一。我上网搜索高考备考推荐的参考书,把五三和高考完全解读全买了。我开始多本参考书一同刷,从刚开始的觉得不适应——刷这么多有病啊,到后来慢慢地觉得没刷完的参考书就是罪过。
但我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考了第四。
这个世界没有变,从老师到朋友到家长,他们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而且似乎还觉得我考第四很正常。我却觉得他们都疯了,这都不着急。我还没来得及为努力学习了这么久、感觉像拯救了全世界一样而满足,就已经要开始反思自己、投入到下一次对第一的争夺中了。
也许在习惯努力之前我总会要这样摔几次的。期中考试的时候我拿回了第一,期末阶段我又累了,掉回第二。高一的暑假我过得很堕落,因为堕落是我寒暑假的常态。我没有管老师“每个寒暑假都不要放松,这是尖子生突破自我、超越别人的重要时间”等等说辞,我在家完全无法学习——街上永远放着放了十几年都还在放的DJ,家里有个正值活跃年纪的永远不会嫌累的弟弟,借口也好脆弱也好,18年来我一直无法在家成为一个安静学习的美男子。
高二上的时候,副校长找我谈了一次话。他说尖子生们应该把目标定在清华北大。
我有点迷茫。小城镇如同一口井,你能跳出去就会有另一种光景。浦北中学,在我之前上一个清华北大的文科生,应该是六年前的某个人或者七年前的省文科状元林丽渊了吧。这是一个每年文科上一本有几十个人都值得放炮庆祝的学校。
我没有像之前中考或分科考试时一样,突然就有了迷之自信,我迷茫地想:我对清华北大有欲望吗?最后我发现我的欲望不在学校,在第一。我想得到第一,但是我不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耻辱和信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副校长对我的信任如同一剂鸡血,在那之后我开始了我高中的巅峰。
巅峰时期:更喜欢努力的自己
高二上的期中考,我重新拿回了第一,而且比第二名多出了23分——这样的小地方,你没有拉开几十分的能力你就和第二没有什么差别。接下来的一次月考中我拉开第二名49分,期末考试我还是第一,那是我最努力最不知疲倦的一个学期。
那时的我每天骑自行车的速度快到要飞起来,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同时我把它当成一项发泄心理压力的运动;一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按照自己的背书计划表开始背书,语速比麻辣鸡的rap还快,一定要做到合上课本还能脱口而出所有内容的地步;每次自习课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我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了,我会全程high着把课前制定的四十分钟计划完成。当时我经常在放学后为了多写些练习而留在教室,然后踏着校园广播的歌声走向自行车。Green Day的《21 guns》和《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会放得很迟,我总想着我写到这首歌开始播放就好了,这就是对我自己的最大的奖励了。这也是这两首歌是我最佳高中回忆杀歌曲的原因。
高一到高二的转变的痛苦渐渐消去。
高一时的数学还徘徊在及格的边缘,拿到文科第一的分科考那次我的数学108,还没到当时尖子班的平均分;高一下得第四名的那次数学105,这对努力学了好久数学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很庆幸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随便放弃,期中考的时候我是数学终于考到了147。当然一次好成绩不代表能力的永久改变,在沉浮数次之后到高二我的数学成绩已经占完了大部分考试的第一,其中还不乏比第二拉开20分的时候。
英语可以说是我一直没有落下的。高二时我开始买星火英语每天刷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星火英语其实比我们当时学的英语有难度,而且每天都要挤时间完成很不适应。但还好自己坚持了下来,刚开始一天三篇阅读两天一篇完型,到后面是一天三篇阅读和一篇完型,在到后期是一直保持了一天至少五篇阅读和一篇完型,直到高考前两天。语言理解力这种东西,长期积累的作用是巨大的,起码我能说高中时我的英语阅读量是同桌的几倍。当时我唯一的休闲项目也在帮我提高英语——看美剧。高中时看的主要有《生活大爆炸》和迪士尼的几部喜剧,我一遍一遍地刷,已经到了能说那哪一集哪一幕哪一句出现了一个值得记忆的用法的地步。高一下的期中考我拿到了我第一个141分,不过因为涂错答题卡卷面只有137分……(当时班里第二是126分,我爱死了英语也能拉开十几分差距的感觉);高二上的期末我拿到了我第一个143分,不过因为涂错答题卡只有141分……高二时我几乎霸占完了所有考试的英语第一,不拿第一的时候估计都是因为我做英语做得太烦了。
数学和英语都这么多第一,造就了我高二一年连续五六次的年级第一,与第二名的分差有多有少,最多的一次是49分。林丽渊是我们07级高考的校友,当年的广西文科状元,她的《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声名远扬。而高二上排名出来的时候,班主任给我爸打电话,说我是他们自林丽渊以来成为第二个林丽渊的学生;好学生成绩好但是不一定就冲劲,但我表现出了很强的冲劲,他们已经四五年来都没有遇到过像我这么厉害的学生了。那是我最认真学习的时段,从开始的预热到后面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我,我沉浸在冲刺中不知疲倦。
高二寒假的到来把我打回原形,我变回了懒惰的我。无论多少老师说着“寒暑假是尖子生的黄金时间,要捉住这段时间提升自己”,我没有一个寒假或暑假是好好学习过的。我对那时候的记忆只有每天不断刷的美剧和日夜颠倒的作息。我拒绝了社交活动,QQ在高一下时就不上了,美剧在那时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如果让我回忆高中除了考第一外其他发自内心快乐的时刻,我会说是在电脑前一边吃水果一边刷不知道几次《生活大爆炸》的时候;会是在每天重复的路线中家里人突然不在家,我可以自己去买一碗桂林米粉然后边吃边看福尔摩斯的时候;会是在英文杂志里读叶芝的诗,然后写自己的诗;会是一个人偶尔感到孤独的时候,打开音乐软件一遍又一遍地跟唱英文歌的时候;会是偶尔在上学的路上碰到喜欢的人,然后开心到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并忘掉一切、把数学当成自己的对象的时候;会是每次准备英语报告,我把自己喜欢的歌词写在纸上向同学们展示的时候。
高二下的期末,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疲倦。
压力和生活环境的不便让我感觉我都有点神经衰弱了。每天晚上在房间复习的时候我弟弟总会各种吵闹,高二有重大考试(包括期末考的时候)我数次被我弟弟吵醒,没睡中午觉就直接去参加考试。这样的时刻偶尔出现还好,一年内反复出现就已经无力再调节了。我对睡眠环境变得很挑剔,当偶尔懈怠、不如以前努力的时候,就开始焦虑。高二下的期末,我两年来第一次没有看过一遍文科课本就直接去考试,以第二的成绩结束我的高二,比第一名少3分。
高三:不甘与释怀
接下来的故事平淡了很多,我开始疲劳,同时丧失了动力。多次的年级第一使我对第一已经不敏感了——这是小地方给我的很大的眼界限制,让我看不到还有很多人,跑在我的前面。高三的时候我过得很不快乐,别人都在觉醒奋斗,我却没有新的激情去继续冲刺。我每天依旧维持了一样的作息,只不过不再有以前的热情。第一离我感觉不再那么遥远了,但是我又每次都只差那么一点才能抓住,这一点的距离,一补就是一学期。高三时偶尔会有几次辉煌,比如和桂林联考的时候我的分数比桂林最高分还高16分,比年级第二多55分;英语到后期就没有下过145,与英语第二名也拉开过几次8、9分的分差,拿过149、148,因为作文的原因就是拿不到满分;数学最高拿过148,到后期基本也在140以上。
说实话我从来都不怀疑我有拿市文科状元或考入北大的实力,如果哪一样没做到,那就是运气的问题。我当时对朋友的原话是“整个钦州市的文科生没有人能不靠运气考过我”。最后我确实以14年钦州市文科状元的身份结束我的高三,但我确实没有考进北大。林丽渊有20分的三好学生加分,我虽然是自治区三好学生但是那时候这项加分已经取消了。
我最后倒有失手。据说英语老师在听到我143的英语成绩后,生气地说我起码该拿148的,143是我二模后每次英语考试中最低的一次成绩了;数学是138,但题目难度……那年的数学题目根本就没有难度,这也是失手的成绩;语文129和文综234倒是比较高,不过我向来最好的政治、一般选择题最多错一道的政治,很迷地错了三道……
我对清华北大其实没有感情上的共鸣,但由它们是第一名去的学校,所以它们理所应当地成了想当第一的我想去的学校。高三时我拿到了清华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名额,据说这是钦州市第一个拿到这样名额的学生(这要归功于校长和校领导们对我的信任),可惜的是我一个人实在做不来清华的数学题目,以数学的惨败告终。我最后去的中国人民大大学,从我那届往回数好几年都没有文科校友来过。
回望高中:感谢母校,重新上路
回想高中这段生活,我更感谢的是它对于我性格的塑造。
一方面是我习惯了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相信自己有机会能争取到;另一方面是我习惯了和别人不一样,习惯了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不会随波逐流去放荡。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后我对于自己不再是一次又一次的第一这个现状很失落,但是我开始接受这一切,因为这才是现实;我开始为自己下一个目标去努力:跟爸妈解释完雅思是什么转身就考个雅思7.5,大二时完成出国交换;我开始为了再下一个目标奋斗:大二的暑假拼命地找外企实习,准备GMAT的考试。从广西一个说出去都没人知道的县城,靠自己的能力19岁时去到世界另一端——一直向往的英国,我深刻地知晓着自信和专注的力量,深刻地知晓着自己要趁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用这份力量。一切对于我来说从来就不容易,我不会忘记在一片吵闹中默默看向远方的自己,不会忘记在无数个睡眠规律被破坏焦虑绝望的自己,不会忘记夜晚时吹着凉风希望一切重来的自己。有时候我也好奇,为什么别人可以有恃无恐地拥有,我却连很多基本的条件——比如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都无力拿到。
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有多幸运,因为我受到过太多客观因素对我的阻碍;但我确实,确确实实相信梦想和努力的意义。也许你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超越起点更高的人,大概五年,可能十年,或许十五年,但是当你老去的时候,你的心胸宽广到比较对象只有年轻的自己的时候,你会庆幸自己当初为梦想,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付出的时光。
你想要一样东西,那就靠实力抢过来。
莫国靖北京
2016.07.14
【编者后记】回忆总是会不自觉蒙上一层主观色彩。感谢当初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在那段时光互相鼓励与包容。
【作者】莫国靖,2014年高考644分,钦州市文科状元,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读。今年曾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交换。
感谢高中好友的约稿。
高中的回忆,无论多少次我都不会对结果感到释怀;但是和中国数不清的高中生一样,那段静心地为得到一样东西而努力的日子还是值得怀念的。
初中:并不是“好学生”
从成绩上来看,我并非一直都是好学生。初中的时候成绩好或坏都好,因为自己没有努力过,所以也没有多在乎。初二的时候成绩最差,掉到过年级一百八九十名——要知道在我们那个巴掌大的地方,广西钦州市的县城浦北县,这样的排名简直可以用未来没有希望来形容。但是当时的自己并不会这样想,因为那时自己并没有未来这个概念。
第一次想努力是在初三的时候。那时候县里有政策:中考全县前50名的同学可以免费上县里的示范高中。我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或许是因为觉得自己一直没努力成绩就还行、努力起来一定会更好,或许觉得自己初一时也不是没考过前50,所以自己起码还是要试一试吧。
家里对我的态度一直很松,并没有学习成绩一定要多好之类的态度。我保持成绩的敏感度是因为从小到大家庭的整体氛围当然是说成绩要好,但家人从来就没有给过我具体的要求。我初三上的成绩其实并没有进步,依旧是在一百多名徘徊,只不过期末考试的时候超常得了年级39名,有了一种“尝到了甜头感觉很不错还想再尝一次”的想法。初三下的我第一次努力:第一次好好听课不睡觉,第一次好好晚自习在写练习,第一次去试着背完该背的东西。
高一:站在选择的分岔路
这次浅浅的初次尝试也并没有让我最终得到前50的成绩,但它使我进入了高一的尖子班。
虽然不常说,但我很感谢高一的班主任李平老师。他让我们从高一开始久就为高考做准备,他也经常用大学的时光来激励我们好好学习,这样的思维其实很重要,起码对于我们那个小地方的人来说是这样的。高一上的时光,轻松而欢乐。保持着一般的努力程度便可以考二三十名,时不时有的出去浪的活动也很欢乐。高一上的期末考试就是分科考试了,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想考文科第一。或许因为我的综合排名都是被理科和数学拉的后腿,或许我觉得前19名都去读理科的话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文科第一了。
家里人这时候倒开始关心我的未来,都强烈建议我读理科。爷爷找来了高中当理科老师的好友来跟我促膝长谈,安利理科的前途多么好,文科的前途多么窄。甚至连周围的朋友也各种例子娓娓道来,理科才是有前途的。
分科后:奋斗伊始
我几乎都没有怎么和家里人争,背着他们马上选了文科。
选完之后我开始感受到一份内心的宁静,那是一种感到未来突然离自己很近、其他很多事情都可以无关紧要的宁静。我开始在百度贴吧的文科吧上看经验,第一次为自己的政史地三本书制定背书计划——在那之前我觉得把整本书都背完简直是疯了。我为每本书每一章每一节都定了背书时间,背完后还强迫症般地重温一遍。当我把文科第一的成绩摆在家人面前的时候,他们都对我的选择的异议就消失了。我依旧记得我第一次背完文科课本的那次期末考试,我的文综一共272分。
然而高考的战役才刚刚开始。高一下是我真正开始为得到一样东西而努力的时候。尝到了甜头,感觉还不错,我还想再尝一次,我还想再考第一。我上网搜索高考备考推荐的参考书,把五三和高考完全解读全买了。我开始多本参考书一同刷,从刚开始的觉得不适应——刷这么多有病啊,到后来慢慢地觉得没刷完的参考书就是罪过。
但我高一下第一次月考,考了第四。
这个世界没有变,从老师到朋友到家长,他们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而且似乎还觉得我考第四很正常。我却觉得他们都疯了,这都不着急。我还没来得及为努力学习了这么久、感觉像拯救了全世界一样而满足,就已经要开始反思自己、投入到下一次对第一的争夺中了。
也许在习惯努力之前我总会要这样摔几次的。期中考试的时候我拿回了第一,期末阶段我又累了,掉回第二。高一的暑假我过得很堕落,因为堕落是我寒暑假的常态。我没有管老师“每个寒暑假都不要放松,这是尖子生突破自我、超越别人的重要时间”等等说辞,我在家完全无法学习——街上永远放着放了十几年都还在放的DJ,家里有个正值活跃年纪的永远不会嫌累的弟弟,借口也好脆弱也好,18年来我一直无法在家成为一个安静学习的美男子。
高二上的时候,副校长找我谈了一次话。他说尖子生们应该把目标定在清华北大。
我有点迷茫。小城镇如同一口井,你能跳出去就会有另一种光景。浦北中学,在我之前上一个清华北大的文科生,应该是六年前的某个人或者七年前的省文科状元林丽渊了吧。这是一个每年文科上一本有几十个人都值得放炮庆祝的学校。
我没有像之前中考或分科考试时一样,突然就有了迷之自信,我迷茫地想:我对清华北大有欲望吗?最后我发现我的欲望不在学校,在第一。我想得到第一,但是我不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耻辱和信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副校长对我的信任如同一剂鸡血,在那之后我开始了我高中的巅峰。
巅峰时期:更喜欢努力的自己
高二上的期中考,我重新拿回了第一,而且比第二名多出了23分——这样的小地方,你没有拉开几十分的能力你就和第二没有什么差别。接下来的一次月考中我拉开第二名49分,期末考试我还是第一,那是我最努力最不知疲倦的一个学期。
那时的我每天骑自行车的速度快到要飞起来,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同时我把它当成一项发泄心理压力的运动;一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按照自己的背书计划表开始背书,语速比麻辣鸡的rap还快,一定要做到合上课本还能脱口而出所有内容的地步;每次自习课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我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了,我会全程high着把课前制定的四十分钟计划完成。当时我经常在放学后为了多写些练习而留在教室,然后踏着校园广播的歌声走向自行车。Green Day的《21 guns》和《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会放得很迟,我总想着我写到这首歌开始播放就好了,这就是对我自己的最大的奖励了。这也是这两首歌是我最佳高中回忆杀歌曲的原因。
高一到高二的转变的痛苦渐渐消去。
高一时的数学还徘徊在及格的边缘,拿到文科第一的分科考那次我的数学108,还没到当时尖子班的平均分;高一下得第四名的那次数学105,这对努力学了好久数学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很庆幸那个时候的我并没有随便放弃,期中考的时候我是数学终于考到了147。当然一次好成绩不代表能力的永久改变,在沉浮数次之后到高二我的数学成绩已经占完了大部分考试的第一,其中还不乏比第二拉开20分的时候。
英语可以说是我一直没有落下的。高二时我开始买星火英语每天刷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星火英语其实比我们当时学的英语有难度,而且每天都要挤时间完成很不适应。但还好自己坚持了下来,刚开始一天三篇阅读两天一篇完型,到后面是一天三篇阅读和一篇完型,在到后期是一直保持了一天至少五篇阅读和一篇完型,直到高考前两天。语言理解力这种东西,长期积累的作用是巨大的,起码我能说高中时我的英语阅读量是同桌的几倍。当时我唯一的休闲项目也在帮我提高英语——看美剧。高中时看的主要有《生活大爆炸》和迪士尼的几部喜剧,我一遍一遍地刷,已经到了能说那哪一集哪一幕哪一句出现了一个值得记忆的用法的地步。高一下的期中考我拿到了我第一个141分,不过因为涂错答题卡卷面只有137分……(当时班里第二是126分,我爱死了英语也能拉开十几分差距的感觉);高二上的期末我拿到了我第一个143分,不过因为涂错答题卡只有141分……高二时我几乎霸占完了所有考试的英语第一,不拿第一的时候估计都是因为我做英语做得太烦了。
数学和英语都这么多第一,造就了我高二一年连续五六次的年级第一,与第二名的分差有多有少,最多的一次是49分。林丽渊是我们07级高考的校友,当年的广西文科状元,她的《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声名远扬。而高二上排名出来的时候,班主任给我爸打电话,说我是他们自林丽渊以来成为第二个林丽渊的学生;好学生成绩好但是不一定就冲劲,但我表现出了很强的冲劲,他们已经四五年来都没有遇到过像我这么厉害的学生了。那是我最认真学习的时段,从开始的预热到后面人类已经无法阻挡我,我沉浸在冲刺中不知疲倦。
高二寒假的到来把我打回原形,我变回了懒惰的我。无论多少老师说着“寒暑假是尖子生的黄金时间,要捉住这段时间提升自己”,我没有一个寒假或暑假是好好学习过的。我对那时候的记忆只有每天不断刷的美剧和日夜颠倒的作息。我拒绝了社交活动,QQ在高一下时就不上了,美剧在那时候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如果让我回忆高中除了考第一外其他发自内心快乐的时刻,我会说是在电脑前一边吃水果一边刷不知道几次《生活大爆炸》的时候;会是在每天重复的路线中家里人突然不在家,我可以自己去买一碗桂林米粉然后边吃边看福尔摩斯的时候;会是在英文杂志里读叶芝的诗,然后写自己的诗;会是一个人偶尔感到孤独的时候,打开音乐软件一遍又一遍地跟唱英文歌的时候;会是偶尔在上学的路上碰到喜欢的人,然后开心到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并忘掉一切、把数学当成自己的对象的时候;会是每次准备英语报告,我把自己喜欢的歌词写在纸上向同学们展示的时候。
高二下的期末,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疲倦。
压力和生活环境的不便让我感觉我都有点神经衰弱了。每天晚上在房间复习的时候我弟弟总会各种吵闹,高二有重大考试(包括期末考的时候)我数次被我弟弟吵醒,没睡中午觉就直接去参加考试。这样的时刻偶尔出现还好,一年内反复出现就已经无力再调节了。我对睡眠环境变得很挑剔,当偶尔懈怠、不如以前努力的时候,就开始焦虑。高二下的期末,我两年来第一次没有看过一遍文科课本就直接去考试,以第二的成绩结束我的高二,比第一名少3分。
高三:不甘与释怀
接下来的故事平淡了很多,我开始疲劳,同时丧失了动力。多次的年级第一使我对第一已经不敏感了——这是小地方给我的很大的眼界限制,让我看不到还有很多人,跑在我的前面。高三的时候我过得很不快乐,别人都在觉醒奋斗,我却没有新的激情去继续冲刺。我每天依旧维持了一样的作息,只不过不再有以前的热情。第一离我感觉不再那么遥远了,但是我又每次都只差那么一点才能抓住,这一点的距离,一补就是一学期。高三时偶尔会有几次辉煌,比如和桂林联考的时候我的分数比桂林最高分还高16分,比年级第二多55分;英语到后期就没有下过145,与英语第二名也拉开过几次8、9分的分差,拿过149、148,因为作文的原因就是拿不到满分;数学最高拿过148,到后期基本也在140以上。
说实话我从来都不怀疑我有拿市文科状元或考入北大的实力,如果哪一样没做到,那就是运气的问题。我当时对朋友的原话是“整个钦州市的文科生没有人能不靠运气考过我”。最后我确实以14年钦州市文科状元的身份结束我的高三,但我确实没有考进北大。林丽渊有20分的三好学生加分,我虽然是自治区三好学生但是那时候这项加分已经取消了。
我最后倒有失手。据说英语老师在听到我143的英语成绩后,生气地说我起码该拿148的,143是我二模后每次英语考试中最低的一次成绩了;数学是138,但题目难度……那年的数学题目根本就没有难度,这也是失手的成绩;语文129和文综234倒是比较高,不过我向来最好的政治、一般选择题最多错一道的政治,很迷地错了三道……
我对清华北大其实没有感情上的共鸣,但由它们是第一名去的学校,所以它们理所应当地成了想当第一的我想去的学校。高三时我拿到了清华大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自主招生名额,据说这是钦州市第一个拿到这样名额的学生(这要归功于校长和校领导们对我的信任),可惜的是我一个人实在做不来清华的数学题目,以数学的惨败告终。我最后去的中国人民大大学,从我那届往回数好几年都没有文科校友来过。
回望高中:感谢母校,重新上路
回想高中这段生活,我更感谢的是它对于我性格的塑造。
一方面是我习惯了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相信自己有机会能争取到;另一方面是我习惯了和别人不一样,习惯了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不会随波逐流去放荡。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后我对于自己不再是一次又一次的第一这个现状很失落,但是我开始接受这一切,因为这才是现实;我开始为自己下一个目标去努力:跟爸妈解释完雅思是什么转身就考个雅思7.5,大二时完成出国交换;我开始为了再下一个目标奋斗:大二的暑假拼命地找外企实习,准备GMAT的考试。从广西一个说出去都没人知道的县城,靠自己的能力19岁时去到世界另一端——一直向往的英国,我深刻地知晓着自信和专注的力量,深刻地知晓着自己要趁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地使用这份力量。一切对于我来说从来就不容易,我不会忘记在一片吵闹中默默看向远方的自己,不会忘记在无数个睡眠规律被破坏焦虑绝望的自己,不会忘记夜晚时吹着凉风希望一切重来的自己。有时候我也好奇,为什么别人可以有恃无恐地拥有,我却连很多基本的条件——比如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都无力拿到。
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有多幸运,因为我受到过太多客观因素对我的阻碍;但我确实,确确实实相信梦想和努力的意义。也许你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超越起点更高的人,大概五年,可能十年,或许十五年,但是当你老去的时候,你的心胸宽广到比较对象只有年轻的自己的时候,你会庆幸自己当初为梦想,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付出的时光。
你想要一样东西,那就靠实力抢过来。
莫国靖北京
2016.07.14
【编者后记】回忆总是会不自觉蒙上一层主观色彩。感谢当初班上的每一位同学,在那段时光互相鼓励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