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家女阿芬吧 关注:28贴子:2,246
  • 1回复贴,共1

海南明清的疍家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6-07-15 14:05回复
    神秘的族群,在时代的进程中,渐次消亡。世居海上的疍家人,逐渐转化成水陆“两栖人”。在明清两代,环岛海域而居的大批疍人,相继朝渔民化转型。通过海南大学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张朔人等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伴随着身上传统符号的变换,日常生活的空间改变,海南疍民的造船技术和接受的社会教育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从海南的北岸到南岸,看到或单独游弋或结群而居的水上人家,都会产生是疍人还是渔民的疑惑。
    居住:由水居到濒海
    梳理史料不难发现,海南疍民身份变化的关键词是“渔民化”,其居住趋向是从水上、到岸边、再到陆地。这一显著变化始于明初,倭寇在海上活动猖獗,政府对疍民族群严加管制时。“编户立长,属河泊所,供鱼课”的刚性规定,使得以海为生的疍民群体沦为社会最底层,然而在此时段,海南疍民却基本脱离了贱民身份,向编户齐民下的渔民转变。
    “脱离舟楫、濒海而居,在明清时期这已是海南疍民居所的主要特征!”海南大学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张朔人说,万历时期,罗曰褧在其《咸宾录》中指出儋州、崖州疍民为“以舟楫为家,或编蓬水浒,谓之木栏”。从以上所引众多方志来看,罗氏描述的并非本岛疍民居所实情。
    不仅如此,海南疍民的居住空间甚至有向城市拓展的迹象。张岳崧《道光琼州府志·海黎志》记载,在明万历二年(1574),有海盗攻入文昌县城,“军民商疍被杀掠者二千二百人”,这表明疍民有居住在城市的可能。
    张朔人说,通览相关史册,可得出结论:明代中晚期以后,海南疍民的渔民化倾向已十分明显,陈梦雷对文昌“蜑,世渔户也”的判断,顾岕《海槎余录》中儋州近400只渔船在新场海活动的记载,都可以证明。此外,建筑简陋、室内陈设简单,竹瓦板壁的“疍家棚”,是海南疍民居住的集中体现,但无论是“屋头开门”、“屋顶出入”,还是濒海而居、码头活动,抑或居住城市,与闽广沿海地区禁止上岸的“水居”比较,都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2楼2016-07-15 14: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