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6年),战乱频繁,辽、金兵四处抓丁,在金辽兵北归或宋兵御敌北上的路上,当行至今临沂西南义沟村一带时,将贫苦人家未成年的孩子强行逼迫随军征战,担挑粮草或烧火做饭,其中有兄弟公姓两个就在其中,当部队行至今蒙阴县野店乡上东门村时,该村大地主包氏为讨好军吏,便向他们供奉大量粮草和衣物,作为回报,军吏们遂将公氏二兄弟送予包家作奴俾用。
兄弟两个并无名字,包家让其放牧牛羊,于是人们便呼他兄弟两个,大的叫公牛,小的叫公羊,公牛、公羊便自此在上东门暂时扎下了根,
这包氏家族乃当地开明地主,自办学堂,其本家及有钱人家的孩子得以在其学堂里学习,
公牛、公羊对东家包氏既忠诚又勤劳质朴,渐得东家喜爱和认可。
公牛、公羊放牧之余常到学堂附近偷听先生讲学念书,什么"四书五经"之类的较浅显的学问暗记心中不少。
某日,先生提问一个问题,学堂内众生无一人能应对,不料公羊在门外脱口而出,先生大惊,追出来问,见是放羊的公小,便又出了几个题提问,竟全部答对,
先生大喜,便向东家举荐。于是,公羊便获得了边放牛放羊边读书的待遇。
这公羊生性聪慧,记忆性特好,入得学来更如虎添翼,学业上顿将富家子弟远抛在了后边,参加乡试竟一举成名,包氏大喜,将其宝贝女儿嫁于公羊,
自此公氏家族便正式在上东门扎根传宗,从单门独户传至遍布蒙阴全境。
至明朝十三氏公勉仁,竟成第一代进士,后连续五代进士,尤以公家臣与公鼐“父子翰林”达到官宦世家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