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控吧 关注:6贴子:136
  • 0回复贴,共1

佛说四十二章经浅释7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我在美国,我要造活佛,造活菩萨,造活阿罗汉,造阿那含,造斯陀含,造须陀洹。我们谁若是能去欲断爱,谁就有份的;谁若不能去欲断爱,还是一点出息都没有,那就没有办法。所以一切唯心造,人啊!你愿意做鬼,就做鬼;愿意做佛,就做佛;愿意做人,就做人;愿意做畜生,就做畜生,看你的心往哪一条路上走。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这一本书,你们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简单,将来在一千年以后,或者有很多人会看这本书而开悟的。那么这是将来的事情,现在我们谁开悟不开悟,不知道的。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二果的圣人叫斯陀含,斯陀含是梵语,译为一来果,这是修道位上的圣人。‘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怎么叫一来呢?他一来天上,一来人间,所以叫一上一还,他一上就上到天上。那么他断了欲界的六品思惑,什么叫思惑呢?思是思想,也就是分别。单单这个‘思’,没有一个‘惑’字,那么这思想也有清净的,你用智慧来分别,这不叫思惑;思惑就是迷了,不明白了。因为不明白,所以就想这个不明白的事情。
好像遍计执性。例如晚间,你见到一条绳,因为你不认识它,你就想:‘哦!这是一条蛇啊!’这叫遍计执性。为什么你想这一条绳就是蛇呢?因为你依照这一条绳,而有遍计执性,这绳就是依他起性。你把绳拆开了,这绳本来是麻,不是蛇,这是圆成实性。
欲界有九品思惑,三果是断了欲界后三品的思惑。若断了欲界前六品思惑,就证二果阿罗汉;若不断这六品思惑,就不能证得二果。他一到欲界天,一来人间,所以叫一来果。等一来,他就证罗汉果了,了生死了。
其余就是初果,初果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这须陀洹也是梵语,翻译过来呢?就叫入流,也叫预流,也叫逆流。入流,就是入圣人的法性流;逆流,就是逆凡夫的六尘流。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证了初果,断了见惑。我们人有一个见惑,一个思惑,见也迷惑,思也迷惑;这两种惑,就把人支配得糊涂了。所以你若想真正开悟,就要把这两种惑断了,见惑也要断,思惑也要断。
什么叫见惑呢?对境起贪爱,这叫见惑;迷理起分别,这叫思惑。见,你看见了,看见就被这个事物所迷了。被它迷,就随这个境界转了;随境界转,就生出一种贪心来,生出一种爱心来。贪,你生出贪心,就有所执著;你生出一种爱心,就放不下。你执著,放不下,这就不能证圣果;你想证圣果,就要把见惑断了。见惑有多少呢?有八十八品那么多。能把见惑断了,就证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是初果的圣人。怎么又叫预流呢?预就是参加了,也就是得到的意思。预流是得预圣流了,和圣人在一起了,这叫预流。
‘七死七生’:证初果的圣人,还有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了了,‘便证阿罗汉’:然后才能证四果阿罗汉,到生死了了这种地步。七番生死,这是说的你到了欲界上上品,贪、嗔、痴、慢,任运而断,在这时候就能了二番的生死。在欲界上中品时,了一番的生死;欲界的上下品,又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上品的时候,也能了一番的生死;在欲界中中品、中下品的时候,又能了一番生死。在欲界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总共了一番生死,所以叫七番生死。这七番生死了了,然后才证得阿罗汉果。证了阿罗汉果,分段生死了了,这是按照很自然的道理来讲。若是特别的情形,有特别的根器来修行呢,那又不一定的,或者由初果就直接证得四果了,如鸠摩罗什的母亲是由初果证二果。所以这证什么果都是不一定的。
三界的见思惑,虽然有那么多品,有那么多的种类,总而言之,最令人颠倒的,就是一个爱,和一个欲。这爱和欲,把所有的人都支配得颠颠倒倒,明明知道它不对,还要去做;明明知道它对,却不要去做,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明明知道不好,没人教他去做,教他不要做那个,他一定要做;明明知道好,教他那么样做,他还不那么样做,啊!总是不听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爱、欲两个字把人支配得颠颠倒倒。
‘爱欲断者’:你若能把爱欲断了,那一定会成道业的。‘如四肢断’:所以这文上才说爱欲断了,就像人四肢断了似的,‘不复用之’:你断爱、断欲,就像断手和脚似的,把手脚都剁去了,不能再用了。你爱欲断了,也应该像手足断了一样,不能再用了。所以经文上说,须陀洹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果。爱欲断者,你这爱和欲断了,如四肢断,就好像手、脚被割断了一样,不复用之,不能再用了。你要有这样的决断心,不是这么样当断不断。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你想要断又不断,不断又要断,这是叫仁柔寡断。仁柔寡断,就是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才当断不断的样子。好像女人似的,什么事情想这样子,又不这样;不想这样子,又想这样子。这么一点主意也没有,一点宗旨也没有,这对于修道上是很不相应的。修道的人应该要有顶天立地的志气,斩钉截铁的决心,才可以修道的。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这第二章是说无修无证的。
‘佛言’:佛又说了。‘出家沙门者’:想出三界家,做沙门的人,要怎么样子呢?要断欲。前边说欲爱断者,好像断这四肢似的,不复用之。所以‘断欲去爱’:爱也没有了,这时候,你‘识自心源’:你认识自己心的本体了。‘达佛深理’:明白佛最深的这种理。‘悟无为法’:佛最深的这种理是无为而无不为,是无为法。‘内无所得’:你若往自己来讲,无所得,无智亦无得。‘外无所求’:向外呢,也无所求了。内无所得,这是无为法;外无所求,这也是无为法。所谓:
知事少时烦脑少,
到无求处便无忧。
你达到内无所得,外无所求这种境界上,是‘心不系道’:你这心也不一定说是要修道,但总是在修道上。‘亦不结业’:但是也不造业,不造一切恶业。
这时候‘无念无作’:你没有一切的妄念了,只有一个正念。所以一个妄念也没有了,这叫无念。一点虚妄的行为也没有了,这叫无为、无作。‘非修非证’:这时候所作已办,已经修到了极点,所以无可修了。修无可修,这叫非修。证无可证,已经得到道的本体,已经证果了,不用再证了,这叫非证。
‘不历诸位’:最初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一切的位置都不必经历,豁然间就超越了。‘而自崇最’:而自己这种的果位是很崇高的。‘名之为道’:这叫什么呢?这是一个得道的沙门,他就是这样子的。


IP属地:河北1楼2016-07-16 10:0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