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六章说明了我们一般人的心,心水本来是澄清的,但你要是把它搅浑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么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爱欲。这爱欲障著我们不明心见性,障著我们不能见道,就是不能证果。证得初果就是见道位,也就是见道了。
‘佛言’:佛说,‘人怀爱欲’:这个法为西方人讲,是很讲不通的,西方人无论什么都讲爱、讲欲。尤其是天主教、耶稣教——主啊!爱我,我啊!爱主。和主搞成恋爱,这就像男女恋爱似的。天主教、耶稣教,那修女说是和主married(和主结婚了),这真是根本就不懂得道。人怀爱欲,人所怀抱著,心里所怀念的就是爱和欲,什么都讲爱,什么都讲欲。‘不见道者’:你修道不明白道,一边修,就一边丢;一边教你没有爱欲,你这边爱欲就更多一点。
‘譬如澄水’:你有爱欲来袭不见道,就譬如什么呢?譬如那澄清的水,‘致手搅之’:用手把这澄清的水搅浑了它,因为这水里有一些沙泥,有一些微尘在里头。你若没有微尘,你搅它,它也不会浑的。这微尘是什么呢?就是爱欲。这爱欲就像水里的微尘似的;生这个爱欲心,就譬如你用手来搅。‘众人共临’:所有的人,都来到这水的旁边,共临于水,就是站在水的旁边。‘无有睹其影者’:谁也看不见这水里有自己的影子,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搅浑了嘛!为什么你不见道呢?也就因为你这爱欲浑了嘛!
‘人以爱欲交错’:人啊,一天到晚想这个爱,想这个欲,想这种不干净的东西。交错,就是想来想去都是这个东西。‘心中浊兴’:在你心里头,智慧水浑了,没有智慧了,这是浊兴起了。‘故不见道’:所以你就不明白道,修道修来修去,也不证果,也不见道,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有爱欲心;你若没有爱欲心,很快就会见道了。
所以佛说‘汝等沙门’:这汝等沙门,连我们现在这些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内呢!‘当舍爱欲’:都应该把这个爱和欲舍了它,这舍爱欲,不是说:‘噢!我很讨厌的,我见到女人就发脾气,赶她走。’不是那样子。那要怎么样呢?要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需要讨厌她,但是也不动心,不动念头。当舍爱欲,‘舍’就是布施出去了,好像你布施钱给人,你已经布施了,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舍了。舍给谁吃?舍给你爸爸,舍给你妈妈。‘爱欲垢尽’.爱和欲念这种邋遢污浊的垢若是没有了,‘道可见矣’:你所修的道,就可以见道了,就可以证果了。
第十七章 明来暗榭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七章是显出无明是没有体性的,因为没有体性,所以它一灭就灭了,你一见道,无明就会灭了。
‘佛言’:所以佛说‘夫见道者’:所说见道的这个人。‘譬如持炬’:就好像有一个人拿著一把火炬一样。‘入冥室中’:到这黑暗的房子里边去。‘其冥即灭’:这黑暗即刻就没有了。‘而明独存’:而这光明就存在了,因为你有火炬。这火炬就是人的智慧,言其你有智慧就能破这无明。无明就是这一个黑暗的房子,你若有了智慧,这黑暗的房子也会变成光明了,所以说而明独存。
‘学道见谛’:学道能见到真理的这种人。‘无明即灭’:你那无明即刻就没有了。‘而明常存矣’:无明既然灭了,智慧就会常常存在的。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八章说明了念、修行和有无这种的关系。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佛说,我这个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没有一个念,连没有念的这个念,都没有的,所以叫念无念念。‘行无行行’:在我这法里头,修行也是用的无功用道,修行也不要有执著,要和没有修行是一样的,连那没有修行的那个行字,都不要存在的。
‘言无言言’:言就是所说的这个语言,也不要执著这语言,把没有执著语言的那种意思、那种念,也都没有了。‘修无修修’:修的时候也是修的无功用道,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就是修道,也没有一个修道那个修的思想,这些都要没有的,这就是没有一切执著,把一切执著都空了,连那个空都要空了它。
‘会者近尔’:你若会得,会得就是明白了,你若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与道相近了。近尔,就是相近了,不会远了。‘迷者远乎’:你要是不明白,你迷昧这个道理,就离道很远了。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告诉你们,这是‘言语道断’: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言语道断,说不出来这个妙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所要想的也没有了,一切一切都空了。‘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住了,因为物也是真如的本体。这时候你若能会得这种的境界,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所以就不为物所拘了。‘差之毫厘’: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丝、一毫、一厘那么多,就‘失之须臾’:在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丢了,就找不著了。所以要自己把这种执著破了,就能得到这种境界。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是佛教人观‘一切唯心造’这种道理,要把虚妄的去了,存这实在的。天覆著我们,在上边;地载著我们,在下边,对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的、不坏的。可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它也是有这种新陈代谢,它不是常的。
‘佛言’:所以佛说,‘观天地’:你观察这天地。‘念非常’:你看天地有寒暑,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这种情形。地就有山,又有河,也是互相迁变,不是一定的。所以这都是生灭法,不是心里头的这种不生灭法,所以说念非常,这不是一种常的。
‘观世界’:这个世,是以迁流为义,就是迁变的,不是常的;界是以方位为义,它们也都是生灭的,也都不是常住不坏的,都是不常的,所以说‘念非常’。‘观灵觉’:你观自己这灵明觉性,‘即菩提’:这就是一个菩提性。
‘如是知识’:你能像这样子去研究,这样子来认识,这样地知道它,‘得道疾矣’:你很快就会得道了。因为你明白这理了,你就会得这个道;你不明理,所以就不得道。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六章说明了我们一般人的心,心水本来是澄清的,但你要是把它搅浑了,就不澄清了。澄清是什么呢?就是道。不澄清呢?就是爱欲。这爱欲障著我们不明心见性,障著我们不能见道,就是不能证果。证得初果就是见道位,也就是见道了。
‘佛言’:佛说,‘人怀爱欲’:这个法为西方人讲,是很讲不通的,西方人无论什么都讲爱、讲欲。尤其是天主教、耶稣教——主啊!爱我,我啊!爱主。和主搞成恋爱,这就像男女恋爱似的。天主教、耶稣教,那修女说是和主married(和主结婚了),这真是根本就不懂得道。人怀爱欲,人所怀抱著,心里所怀念的就是爱和欲,什么都讲爱,什么都讲欲。‘不见道者’:你修道不明白道,一边修,就一边丢;一边教你没有爱欲,你这边爱欲就更多一点。
‘譬如澄水’:你有爱欲来袭不见道,就譬如什么呢?譬如那澄清的水,‘致手搅之’:用手把这澄清的水搅浑了它,因为这水里有一些沙泥,有一些微尘在里头。你若没有微尘,你搅它,它也不会浑的。这微尘是什么呢?就是爱欲。这爱欲就像水里的微尘似的;生这个爱欲心,就譬如你用手来搅。‘众人共临’:所有的人,都来到这水的旁边,共临于水,就是站在水的旁边。‘无有睹其影者’:谁也看不见这水里有自己的影子,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搅浑了嘛!为什么你不见道呢?也就因为你这爱欲浑了嘛!
‘人以爱欲交错’:人啊,一天到晚想这个爱,想这个欲,想这种不干净的东西。交错,就是想来想去都是这个东西。‘心中浊兴’:在你心里头,智慧水浑了,没有智慧了,这是浊兴起了。‘故不见道’:所以你就不明白道,修道修来修去,也不证果,也不见道,为什么呢?就因为你有爱欲心;你若没有爱欲心,很快就会见道了。
所以佛说‘汝等沙门’:这汝等沙门,连我们现在这些比丘、比丘尼都包括在内呢!‘当舍爱欲’:都应该把这个爱和欲舍了它,这舍爱欲,不是说:‘噢!我很讨厌的,我见到女人就发脾气,赶她走。’不是那样子。那要怎么样呢?要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不需要讨厌她,但是也不动心,不动念头。当舍爱欲,‘舍’就是布施出去了,好像你布施钱给人,你已经布施了,自己就不能再有了,所以要把它舍了。舍给谁吃?舍给你爸爸,舍给你妈妈。‘爱欲垢尽’.爱和欲念这种邋遢污浊的垢若是没有了,‘道可见矣’:你所修的道,就可以见道了,就可以证果了。
第十七章 明来暗榭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第十七章是显出无明是没有体性的,因为没有体性,所以它一灭就灭了,你一见道,无明就会灭了。
‘佛言’:所以佛说‘夫见道者’:所说见道的这个人。‘譬如持炬’:就好像有一个人拿著一把火炬一样。‘入冥室中’:到这黑暗的房子里边去。‘其冥即灭’:这黑暗即刻就没有了。‘而明独存’:而这光明就存在了,因为你有火炬。这火炬就是人的智慧,言其你有智慧就能破这无明。无明就是这一个黑暗的房子,你若有了智慧,这黑暗的房子也会变成光明了,所以说而明独存。
‘学道见谛’:学道能见到真理的这种人。‘无明即灭’:你那无明即刻就没有了。‘而明常存矣’:无明既然灭了,智慧就会常常存在的。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第十八章说明了念、修行和有无这种的关系。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佛说,我这个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没有一个念,连没有念的这个念,都没有的,所以叫念无念念。‘行无行行’:在我这法里头,修行也是用的无功用道,修行也不要有执著,要和没有修行是一样的,连那没有修行的那个行字,都不要存在的。
‘言无言言’:言就是所说的这个语言,也不要执著这语言,把没有执著语言的那种意思、那种念,也都没有了。‘修无修修’:修的时候也是修的无功用道,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就是修道,也没有一个修道那个修的思想,这些都要没有的,这就是没有一切执著,把一切执著都空了,连那个空都要空了它。
‘会者近尔’:你若会得,会得就是明白了,你若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与道相近了。近尔,就是相近了,不会远了。‘迷者远乎’:你要是不明白,你迷昧这个道理,就离道很远了。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告诉你们,这是‘言语道断’:说也说不出来,想也想不到,言语道断,说不出来这个妙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所要想的也没有了,一切一切都空了。‘非物所拘’:不被物所拘住了,因为物也是真如的本体。这时候你若能会得这种的境界,所有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是真如的本体,所以就不为物所拘了。‘差之毫厘’:这修行方法你若差了一丝、一毫、一厘那么多,就‘失之须臾’:在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丢了,就找不著了。所以要自己把这种执著破了,就能得到这种境界。
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第十九章是佛教人观‘一切唯心造’这种道理,要把虚妄的去了,存这实在的。天覆著我们,在上边;地载著我们,在下边,对凡夫来讲,这都是常住的、不坏的。可是这并不是常住不坏的,它也是有这种新陈代谢,它不是常的。
‘佛言’:所以佛说,‘观天地’:你观察这天地。‘念非常’:你看天地有寒暑,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这种情形。地就有山,又有河,也是互相迁变,不是一定的。所以这都是生灭法,不是心里头的这种不生灭法,所以说念非常,这不是一种常的。
‘观世界’:这个世,是以迁流为义,就是迁变的,不是常的;界是以方位为义,它们也都是生灭的,也都不是常住不坏的,都是不常的,所以说‘念非常’。‘观灵觉’:你观自己这灵明觉性,‘即菩提’:这就是一个菩提性。
‘如是知识’:你能像这样子去研究,这样子来认识,这样地知道它,‘得道疾矣’:你很快就会得道了。因为你明白这理了,你就会得这个道;你不明理,所以就不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