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678吧 关注:16贴子:226
  • 3回复贴,共1
必修一二三基础知识强化背诵资料
必修一(划线部分为大家必须掌握的内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7-16 17:59回复
    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⑥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 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7-16 18:00
    回复
      单元一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一提供理论依据;⑤民族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融和为推动统一;⑥长期战乱,人心渴望统一。
      (3) 周边匈奴,东胡,戎,越等和华夏族通过战争,交流等逐渐趋于融合。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7-16 18:01
      回复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课考点    根本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英国决意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虎门销烟   3、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到1842年;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典型事例是: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7-16 18: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