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控吧 关注:6贴子:136
在家律学
二埋法师編著
前话
宗体总说
戒法
戒体
戒行
戒相
忏悔要义
前话
‘南山律在家备览’原本共分宗体、持犯、忏悔、别行四篇。为适应一般初机居士们的需要,我只选译了其中主要的宗体、忏悔两篇。因此题名为‘在家律学’,不能算做在家备览全部语体文译本。在‘宗体总说’中的‘翻邪三归’,是以去秋所写的‘论三归的授与受’一文代用的。又‘忏悔要义’的一篇是我以备览‘忏悔篇’为根据,所作的讲演稿。与原文略有出入,但其义理无违。
这样的译述,在我还是初次尝试,因此缺点是难免的。例如就全部结构来说,我没有掌握住一个适当的体例。有的部份把疏、钞、记文的义理揉在一起用语文连贯地写出;但有的地方却保留原文,而采用注疏式的解释;也有些地方由于受原文的拘束,译得比较生硬。所有上述的这些缺点,我恳切地请求各方的缁素大德不吝赐教指示,以便在再版时得到订正。
我们学习律学的主要目的是要把佛教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日常生活中深入贯彻,随时随地作自我检查、努力以佛法改造自己,创造自己的身心净化,并助成他人的离苦得乐,达到究竟圆满的无上正觉。在家备览中‘持犯篇’细致地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清净身、口、意三业,戒律的持犯因缘;‘别行篇’中更详尽地指出在家佛教徒们必须知道的出入进退一些重要常识。这两篇实在与‘宗体’、‘忏悔’有连贯性而分不开的。但由于时间和体力的限制,我想将这二篇的译述工作留待将来有机会再为续成。假使读者们读了本书,对律学生起深信,愿意进一步作深入研究的话,我希望最好能够直接阅读‘南山律在家备览’。
己亥仲冬著者谨识


IP属地:河北1楼2016-07-19 21:37回复
    优劣的比较
    这里再比较地谈一下‘别解脱戒’、‘定共戒’、‘道共戒’的优劣,以明确别解脱戒的功力最为殊胜。
    行事钞引萨婆多论说:一木叉戒,佛出世时制定才有,因为稀少故胜,佛不出世,也有得定、证道的,所以定共戒(与禅定共生的,也叫禅戒。)与道共戒(与无漏智共生的,也称无漏戒。)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的。这就是‘时’(佛出世、不出世时)说的胜劣。二、木叉戒通于情与非情境,就是性、遮罪同时禁止,持戒的境宽所以称为胜;定共戒、道共戒但止性恶,局限于有情境上,境界狭窄,因此不如木叉戒。这是就‘境’论优劣。三、木叉戒由大慈心而发,作佛道的正因,所以较胜。禅、无漏戒不是从心与智慧得来,而是专为自利而求的,也就是二乘心,所以较劣。这是就‘心’来判定胜劣。四、木叉戒七众都可受得,因此摄受的众生很广,住持正法亦胜。木叉戒可以绍续三乘法(所乘法)、三宝(所住境)、三道(所成果),住持正法的功用强胜;是定共戒、道共戒所不能及的。这摄生广、住持胜,具体说明了木叉戒‘功用’的优胜。五、木叉戒只有佛弟子才有,定共戒不是佛教徒也可以有(无漏戒不可能得),因为佛教徒以外的修持的人也能得到无色定的。


    IP属地:河北8楼2016-07-19 21:42
    回复
      戒是不是可以重受
      灵芝律祖在资持记中指出,辨明戒是不是可以重受,它的作用是可以引导学戒的人审查自己所受的戒的胜劣,而更求增胜!
      根据萨婆多宗的说法:戒不重发,也不重受,依其本受而定。如先以微品心受得五戒了,后以中上品心受十戒时,先得的五戒,不能更增胜;后受的五戒,才可增胜。
      成实论中有这样的问题:波罗提木叉是不是有重发?回答是:一日之中领受七善律仪(五、八、十、具足、禅、定、道共戒),随得道处更得律仪,而本得的不失、从胜的受名,即从后彰名,前名隐没。这一说法说明前受的戒体增为后体,所以称为本得不失。
      还有一个问题:重发与重受,怎样分别?答覆是:重发是根据受多戒而定,如受了五戒,再受十戒,前五戒的后体增胜,就是重发。重受是约一种戒,如受了五戒,后来又再受一次五戒的叫重受。
      成论虽然只说明了重发,那里说到重受?答覆是:由于体能重发,就得重受;因为重受的是一个戒体,不过因在上一次受时发心未大,下一次重受时能发大心,这样当然可得上品戒体的。
      灵芝律祖说:戒是截越苦海的舟航,发起万善的开端,三乘圣贤所共尊敬,历代祖师所同传通的。但受戒的人,心里有明白与暗昧的分别,不能一致,所以有一受便得的,有重加增受的。律中说明受戒时发心有三品:一、但求脱苦,专求自利,称为下品,这是二乘的发心。二、为众生解除疑惑,自他都得利益,称为中品,这是小菩萨的发心。三、忘己而利众生,福慧双运,了达本有的佛性,惟求佛果菩萨,名为上品,这是大菩萨的发心。灵祖指出,如果在审查自己初受时,但发的中、下品;佛是允许重受的,律中称之为‘增为上品’,就是重受的意思。


      IP属地:河北9楼2016-07-19 21:42
      回复
        二、归戒仪轨
        羯磨疏中说:古来的结集律法,大都把在家部分删削了,说是律制内众的,不包括在家众。如果根据律文,实在是通收在家信徒。因为戒是禁止、约束身口意三业的,是成佛道的阶梯啊,说得明白些,也就是每一个佛弟子不论在家和出家的都应该了解和掌握佛所教导的原则,去确定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做的,当时佛说教法,化导众生,就如虚空一样的周遍,无所不能包含,随所建立一种佛事,在义理上和摄收众生上都很圆满的,就像五戒本是教化在家佛徒的戒相,可是五戒的戒体却通于出家戒体。仅是淫戒,出家戒禁正淫,在家戒但止邪淫,以及在家戒不分篇聚而已。至于犯罪重、轻,方便罪、果罪等,那末即出家戒与在家戒也没有分别,持、犯自然是相符合的。羯磨注文引善生经文说明受五戒时问遮、难,与出家戒也没有什么分别。
        萨婆多论说:三归、五戒乃至具足戒,由佛出世才创立的。十善、四无量心,自古社会就有这种利益人民的善法,但它并不超出世善的范围。自释尊出世后,他以断集、出苦、修道、证灭为归趣而立的戒法,才是‘戒善’。依归戒而修的定、慧等行,才是最根本的修学。


        IP属地:河北10楼2016-07-19 21:43
        回复
          甲、翻邪三归
          三归此是归依佛、法、僧三宝。它是每个佛教徒从信仰佛法、修习佛法,直至断除烦恼,证得涅槃的阶梯。佛教徒一离开三归,等于失去了佛教的生命;因此,三归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三归有五种:一、翻邪三归,是对弟子们仅受三归的。二、五戒三归,三、八戒三归,四、十戒三归,以上都是在受戒时由授戒师按例先行宣授的。也就是说,凡受过翻邪三归的弟子们在进修了相当的时间后,为逐步达到更高的要求,就必须递次地受‘受戒的三归’。五、具戒的三归,是世尊在世时,最初为弟子们授极简单的三归,而受者却就得到具足戒了。也就是说当在授受三归时,受戒者在精神上得到了‘过去精神上所没有的一个基本东西’——具足戒体,所以叫具足三归。具足三归的授受法式,现采取‘羯磨’受具足戒的方式,这是佛在成道后八年制订的,以此代替原始简单的具戒三归。至于其余的四种三归,现在仍传承著。这里因限于篇幅,只能此翻邪三归作简单介绍。


          IP属地:河北11楼2016-07-19 21:43
          回复
            1、三归的‘体’
            萨婆多论说:‘言三归者,以何为性?’性就是体,三归以什么为体?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
            慧风大德说,虽然翻邪三归与受戒三归内容有浅深不同,但在进行三归时是获得过去精神上所没有的一个共同基本的东西应是一样的。这个东西就是三归的‘体’,得到三归的体,受归者便可在今后的生命中会发生防止恶行、增长善行的作用,真正做到了受持三归的人,他一定具备作为一个佛教徒所应有的崇高品质。也由于具备了这种品质(三归的体),他就能切实实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崇高理想。古人曾对这种品质的形成作过这样的说明:
            (1)教无教为体:当我们隆重地、诚敬地合掌跪礼举行归依仪式的时候,受三归者,合掌跪礼,口说三归,是身口‘教’。教是使义,是能发的意思,受三归的作用,即不假者既具有身口肉体上的教作,加上有极虔诚的信心,所谓非教作的‘淳重心’,这是由身口所发的‘无教’。教为能发的,由教发得无教,从所发教的业用,称无教为性,也称无教业性。这无教业性不仅在精神上而且也在根身上形成了反射的作用,即不假作为地、任运自然(非教使之然)地在受归依的人今后生命中会发生防止恶行、增长善行的作用。然而,必须指出,这不应被误会为得三归体后,可以任运防恶生善,便不用修习佛法了。恰恰相反,我们必须要有经常的修习以护持三归体,这体才可有发生强力的‘用’,所以持三归也更重要。教无教亦译为作无作、表无表。
            (2)三业为体:这是说受三归的人临受三归的时候,有了身(跪礼)、口(称三自归)、意(淳重心)清净三业的作用,才会发无作戒体;也就是说三归的体正是指身口意三业。这是就初发业用而说体的。
            (3)善五阴为体:这是说受三归者在临受三归的时候,‘色’身能恭敬,‘识’、‘想’、‘受’缘想著佛法僧三宝,四阴都是‘善’的,便生善‘行’了。由善五阴的力量,才能生出无作戒体,所以称善五阴为三归之体。
            应当知道:以上所说的三种三归之体,是由于授受之间而形成,授受三归,决不是只有形式上动作就可以得到,因之必须做好授受三归前的准备工作。正如慧风大德说:‘说授三归的教授师,在未授三归前对要求受三归的弟子们应先使进行学习,使对于什么是三宝有所认识,使在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起正信,这就像种植树木时先要充分做好翻松泥土等准备工作一样。然后教授师观察检查,要求归依者确是没有怀著别的作用,确是纯由正信出发,在时节因缘成熟下为之进行授三归依。’他又指出:‘只有根据信徒们虔诚正信的纯洁的思想要求来举行隆重如法的三归羯磨,才会使信徒们在精神上产生了非佛教徒所没有的东西,获得了佛教的新的生命,那才算是真正取得了佛教徒的资格。’


            IP属地:河北12楼2016-07-19 21:43
            回复
              3、作法的注意
              三归羯磨作法,有不同的主张,这里把它扼要地写出来,以供参考。
              在善见论中三归作法有二种:一、别受,就是‘归依佛、归依佛竟’,一宝一宝的别受,法、僧二宝也是这样。二、总受,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后说‘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的先三受后三结,通常都用这种总受法。还有应当注意的,受归依须次第,萨婆多论说:‘受三归者,先称法后称佛者不成。若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成受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不成。’这是倒说的作法不成。其次论中还辨明三宝差别不可混而为一:‘问: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有何差别?答:虽有一义,相有差别,以三宝而言、无师大智一切功德是佛宝,尽谛涅槃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智慧是僧宝。’以为三宝是一体不劳多受,也是不成的。此外萨婆多论又举出互减等作法不成说:‘问:称于佛、法,不称僧者;乃至互少,得成归不?答:不成受也。’‘问:得从三师各受一归不?答:不得。’‘问:得一年半年受不?答:得随日多少受三归也。’虽然可以随日多少受,但中国仍多尽形寿受持的,授归师教导要求受三归的弟子时,总是希望弟子能够尽形寿受持;但是如果遇到求受的人们,愿意受一年或半年时,照理应该随顺他的志愿,为授一年、半年三归,决不能也不应勉强。关于受持期限问题,最好在正式传授三归前作好解释,使求受者明白这个受归的基本道理,能根据他的情况而决定受持时间,切不要既不发尽形寿受持的心愿,也不作若干时间受持的表示,如宗采大德所说的:‘不但不会“自觉”地精进,而且也不会“自觉”地退出。’这是很不妥当的。


              IP属地:河北14楼2016-07-19 21:44
              回复
                乙、五戒
                1、戒德高胜
                经中说:假使布施给满四天下所有众生的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四事的供养,纵然时期长到一百年;也不如一日一夜短时间中持戒的功德。这是戒法通于有情境及非情境,特别普遍的。初受戒时,已经对尽众生界行了三种布施,就是:尽此身形寿命不盗;已施法界有情之财了,不侵损法界有情利益,就是对他进行布施(财施救济有情的贫困)。不杀,已施与法界有情以无畏(无畏使有情安乐)。用此戒法‘自行’与‘化他’,就是以法布施与遍众生界了。这戒功德是无尽的,所以有限量的财施的功德远不能及它。因为财施是狭窄的,它既不具足三施,又不遍于众生境;而且,财施是物资集散的事,集聚的时候,不免发生贪求欲望,散去的时候,又有取舍爱憎的心理。这样得喜失嗔,最易生起烦惑恼害,所以不如戒施的清净。如果先能持戒,既然断绝了要求(不合理、不合法的强求),进而财法兼施,成就清净业行,直到佛果,那末就圆满了。所以我们必须知道戒德的高胜,也就能深生受五戒与持五戒的坚固信愿。


                IP属地:河北16楼2016-07-19 21:45
                回复
                  3、预习发戒
                  羯磨疏说:将欲受戒时,须说明所缘境的宽狭,使受者心志远大。由于五戒中前四戒都遍于有情境上而发,酒戒兼亦遍于无情境上发,都同受具足戒一样,必须先开发启导,使受者立誓要期(约定、期限),识知能发戒的有情、无情境的限量的广大。
                  行事钞所引萨婆多论指出:凡受戒法,必先与说法、引导,使受者开启智慧地彻底了解,在一切情、非情境上都起慈悲心,才能得增上戒。这个识境、发心,是纳受戒体的主要行事,切不可忽略,而应该深入研究。灵芝律祖曾感叹地说:一般授戒多不明意理,仅是背书式的诵语,授者、受者都有罪过,这样下去,‘正法’真要被这样的传戒给传掉了!


                  IP属地:河北17楼2016-07-19 21:51
                  回复
                    所承的法体
                    灵芝律祖的芝苑遗编中说:发心希望受戒,必须知道受的是什么‘法’?要知道:佛出世制立的戒法,是禁止防御身(行为)口(言论)的,调伏心行(思想)的。十方诸佛,三世贤圣都修习这戒法,所以叫做‘圣法’。
                    现在发心,誓愿禀受这戒法,才有作法仪式而行受戒。不过必须是内因(发心)外缘(仪规)和合,内心、外境相冥契(缘一切有情无情境发慈悲心),才会使受者的心胸中发生‘无作’的戒体。所以在受戒时必须充分酝酿、认识戒相和戒法的具体内容。要知道受戒是一生的大事,决不能颟顸从事的。
                    发戒的境量
                    戒是依自己正报、依报的境而制立的,戒体就从这依正报境上而发,境无限量,戒体也就无限。因此,所缘的境,就是法界众生依报、正报等法。
                    然而,所缘的境虽多,却不外乎:一、情境,就是十方三世恒沙诸佛及诸菩萨、缘觉、声闻、诸天、世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虱微细蠢勤,六趣之外的‘中阴’众生。这些遍于十方,并通于三世,无量无边,不可称数的境象都是发得‘戒体’的有情境。二、非情境,就是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叶,一物一尘,一切矿物、植物,随其数量,都是发得‘戒体’的非情境。以及化相法宝的空谛(灭谛)、有谛(苦、集、道谛,佛说四谛,摄尽世间出世间的凡圣因果);理体法宝的‘灭理涅槃’;住持的佛法二宝——圣教经卷,形像塔庙;六大的地、水、火、风、虚空、识等,也都是发得‘戒体’的所缘境。
                    问:这化相法宝至住持佛法二宝都是非情,何必特地举出来?答:这是因为有些人以为圣境非是受戒时所缘之境,所以特举出来,使大家知道缘想。问:在化相和理体的二种三宝中的法宝上,怎能发戒?答:有损坏、毁灭的意义,如提婆达多破法之类就是。问:为什么化相中不言佛宝,住持中不说僧宝呢?答:都是有情所摄。理体三宝中的佛、僧,都无别体,所以但列法宝。六大中,前五大属于非情,后一大属于有情、风、空及识,境相都很难见,所以又说出,使知注意。


                    IP属地:河北18楼2016-07-19 21:53
                    回复
                      芝苑遗编说:受戒者的现前色心,从无始劫以来,以及今生之中,所造的生死业因不可数尽,恶心也遍布充塞于法界的。所以华严经说:‘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得了戒后,渐可翻转无量的恶业,化为清净的戒体,使善种子成长,奠定成佛道的基础。南山祖师说:未受戒法以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戒法,翻前恶境,完全发起善心,所以无作戒体的发起,还是遍于法界情无情境的。这里须要说明的是:法界,如果就小乘教限来说,皆局限于三千大千世界;今南山律从圆教意思,是指十方法界。无作的戒体,称法界境而发,它的量与法界相同。
                      资持记说:森然的万境,都是发戒、持戒之境;如果不先使受者发心,戒行从那里生起?意思是说:如果不说明了情、无情境都是得戒体、持戒行的对象,那末不但受戒时不能得戒体,就在受戒后也不知道怎样持戒。所以必须预先充分地学习。灵芝律祖寺以无限感慨地说:‘今时昧于教理,谁还知道这些!’在灵芝律祖寂后七八百年的今天,昧于教理的人可说更多了。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律学的因缘是怎样殊胜难得啊!
                      资持记中又说,揽收无量无边的戒法,都归进八识中来,成为‘善种子’,作圣道的基础,翻无始以来的恶缘,都成为戒善。变转了有漏的苦报,即成无漏的法身。我们怎么能不珍重它呢!佛恩的深重,我们粉骨碎身也难酬答;佛真是苦海中的大导师,朽宅里的慈悲父。愿我和大众从今日起,尽于未来时,竭力忘身的常赞三宝,广度有情,聊以少报佛的慈悲厚恩。
                      行事钞说:这样随著受者的程度,作出广略不同的开导,使他了解发戒的境量;如果受者不知道这些重要的道理,思想浅浮、愚昧,那末受戒也不得戒体,授者,受者大家都徙劳无功了。
                      萨婆多论说;‘若淳重心,则发无教(无作戒体);轻浮心则不发无作戒。’由此可见,受戒是不能随便的混滥授受的,而一定要使授受者都得慎重。必须知道:所谓心的轻浮与淳重,是很难显其‘相状’的。淳重心,不是但有恳切的诚敬心而已,一定要了解上面所述的一些道理,见境明白,能发上品要誓——惟期利他的大心,才算做‘增上重心’。
                      灵芝律祖恐有人疑问何必这样多说戒境,所以在资持记中提出了为什么要示境的问题。资持记答道:众生造恶,是由迷于前境;恶业既因境起,善戒还从境生,这是制立戒法所依据的原理,这是发起戒体的正本。如果不明了戒境,就不能用心承受戒法。所以广为解说戒境,是有其深远的用意的。


                      IP属地:河北19楼2016-07-19 21:53
                      回复
                        灵芝律祖的芝苑遗编有这样的问题:‘这与菩萨戒体是同还是异呢?’回答是:体同缘异。这里所说的缘异,是指菩萨戒,广开说,就是三归依,四弘誓,请师,开遮,三番羯磨诸多的法式,与今小乘戒迥然不同。这里所说体同,以缘为旁助,心是正因;缘是次要条件,因是主要条件。戒体从因而发,既发上品心,所得戒体就是大乘。那末,体若是同,持、犯、立忏诸多的行事仪相,又该怎样分别呢?原来体虽约‘圆’,戒行却必须依所受的,既受当从教(五戒、具足戒等),所以行相宜依本受的五戒、具足戒,而没有什么差别。然而,持、犯,既依所受的教限(五戒、具足戒等),说出戒体,又何必约圆教呢?这是因为‘体’是多方面的,各宗不同的,所以须会成圆体;而律仪(戒法的行相——戒条)不能变异,必得就著本宗。又依教限而奉持戒条,那末受、随(持戒,护戒体)相应;约圆教的义理使受者开启信解,使知域心(用心、宅心)于大处。既然开显了大乘的知解,就是依小乘戒条(律仪行事),也成大乘的行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不是弃舍了小乘,才是大乘。而是要经常贯彻摄律仪等精神才符合这个原则。
                        行事钞说:要发戒所缘的境,与能缘的心有增上,必须在受戒以前,有智者的提示教授,使受者心心念念相续不断的发上品心,使他能够见境(遇受戒事项)而法法不昧的明了、清净。切不可在授受临时方说发心,那有什么用呢!因为临时教授,对戒的法、相,都虚浮不能实知实见,还那里能够使受者获得上品戒呢!
                        灵芝律祖说:今时昧于教义,但知学习对话方式的作授受仪式,致使一生空过,是应该深深检查,并积极加以纠正的。


                        IP属地:河北21楼2016-07-19 21:54
                        回复
                          用心承仰
                          受者的上品发心,与合法的羯磨事境相应,这是纳受戒体的重要条件。在正作法时,受者要专心地运用思想,普遍地缘想著如上说的情、非情境,由于所观的境界广大,心量也随著扩大、这样的观想,必须念念现前,不能让它轻浮和散乱,念念观想著自己的身体遍于虚空法界,也便能纳受尽法界中的尘沙般的‘戒法’。这时候,切要注意,不能缘想其他的事。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不当心,就失去了稀有难得的机缘,受戒不得戒体,那是徒入佛门,一生空过,岂不可惜!所以受戒时要特别慎重。


                          IP属地:河北22楼2016-07-19 21:54
                          回复
                            4、叹功问相
                            以下要赞叹受戒的功德和问受者要受的‘戒相’——受几条戒。羯磨注说:‘善生经云:具问遮已,若无者,应语言:此戒甚难,能为声闻、菩萨戒而作根本。善男子!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优婆塞,具持五戒,名为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之戒,当随意受。尔时智者应随语为受。’
                            善生经中所以要问受者要受的戒相,是因为学习佛法中的每一件事,必须有始有终。不可凭一时高兴糊里糊涂地全受了五戒而日后不能自持,有所缺犯。可以随著自己的发心,能力的所及,‘分受’五戒中的一分乃至多分,不可存在只有受满分戒才光荣的想法而不加考虑的去受,宁可从少至多,要晓得毁犯戒律的过失不是儿戏的事啊!
                            羯磨疏中问:前翻邪三归,不加发问,直接授与,这五戒为什么要问去取——能受几戒?答:翻邪三归因为是初背邪道,初入佛门。所以就直捷地接引、归向三宝。而且三归依是做一个佛教徒最基本的条件,同时佛、法、僧是一体的,不可能归依一宝或二宝的,因此,应当一齐归依三宝的。要受五戒,因先受过三归依了,心性稍能调柔,对于抉择正法,也较有认识,所以就不能不严格地授受五戒。而且五戒的戒体,是进入圣道的阶梯和基础,假使五种戒体有所亏损,那末三乘圣果就失了依托,菩提大道因此而不能到达,所以授戒之前要慎重地问受者是满分受,还是随分受。这随分受戒办法,是听任受者的心愿与持戒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而决定的,绝不是死板的教条主义,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佛教戒律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IP属地:河北23楼2016-07-19 21:55
                            回复
                              6、作法差别
                              临时开导
                              行事钞说:在作法以前,要多为开导助发持戒的道理,不可但说起上品心而已。因为受者不知道什么是上品心,如果不将上品心的道理加以说明,那等于白问,没有什么益处的。这不过是简略地指出这个要点,在临事时可不必局于这些文字。资持记解释说,以前说的发戒,是指预先的学习;现在要正式受法了,即使受者已经有些明白了,也更要慎重、委曲地选择紧要言语,以激动受戒者的发心增上。授戒师在这时,不可草率从事,必须策励和帮助受戒者明了纳受戒法的根本宗旨。
                              行事钞说:‘应语言:善男子,深戒、上善,广周法界。当发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为趣泥洹果,向三解脱门,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资持记的解释,‘深戒上善,广周法界’,是指戒体而言,‘当发上心’以下,是正面的开示发心。
                              行事钞说:其次,要开广你的胸怀,使尘沙般的戒法,流注于你的身中,但不是以业报所得的身心而能容受的。受戒者要发起大心,观想自己的身体如虚空一样大,有这样大的身量,才能受纳那无边法界中的一切善法。论中说:如果这戒法有形体有色相的话,当入你的身体中时,那就要发出天崩地裂的声音了,由于不是色法,以致你觉察不到,你当发惊悚意,发上品殷重心。资持记的意思,五蕴的色身,是过去世的因所感,要纳受那广大的戒法必须要运用观想,因为虚空是无边的,戒法也是无边的,身量运想遍于虚空,心与戒法便相称了。所以说,揽收戒法归入身心,还是离不了这个‘报身’而能得到戒法的啊!
                              行事钞说:今为你正式作法,这是如来所制的戒法。由此作法,发生起尘沙般法界的善法。这善法注入了你的身心,你应当知道,善自珍重。
                              资持记说:‘初则鼓令动转,次则举集在空,后则注入身心,领纳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业力不思议故,随所施为,无非成遂。’
                              弘一律祖解释三法的意思说:这初、次、后的三法,如果拿受五戒、八戒来说,就是三说三归誓愿而纳戒体,如下文所载。第一遍说归誓时,法界的善法,由心力的关系,翻恶为善,要使心念完全动转。第二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云如盖。第三遍说归誓时,法界善法,从空中下降,注入整个身心,充满正报(身体)。弘公这段文字解释最为明显,请读者特别注意。
                              济缘记说:揽收无边的圣法,蕴藏在现前的身命里,这时,五分法身的基础已经筑成,法、报、化三身的本体已经具起,从此,修习定慧,超出鄙秽的凡夫生死之流,入于众圣的解脱宝位。受戒的尊贵、伟大,从这里可以看出。


                              IP属地:河北25楼2016-07-19 21: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