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卖光式改革”曾备受争议,政府再次出手是为打造“优质医疗资源”
昨天,总投资21亿元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开业,作为宿迁建市以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这是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一所三甲公立医院,设计床位2000张。
而在十多年前,宿迁因迫于经济落后的窘境,决定将医院卖掉,筹集城市发展资金,宿迁因此成为公立医院民营化改制的试验田。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高峰文/摄
●好先进的新医院:
全省13家大型医院组团驰援
新建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宿迁市市府新区,占地面积330亩,设计床位2000张,建筑面积约26.5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医院于2013年2月开工建设,2015年9月试运营。
据悉,2013年10月,宿迁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签订了“共建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协议,委托江苏省人民医院管理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学科、人才、技术、服务、管理、品牌等方面对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医院增挂“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分院”的院牌。
为了支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在医院正式开业前,省卫计委从全省范围内选派13家大型三甲医院组团支援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目前,来自全省的21位专家将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宿迁,从周一到周五正常坐诊看病、开展手术,让宿迁市民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内专家级的医疗服务。
走进宽敞的门诊大厅,人们有序地排队挂号,不时还有医导上前为患者服务。据了解,医院5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57个品种、76台套,小型设备有302个品种、19899台套,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设备基本与省人民医院同步。
●被淘汰的旧模式:
宿迁“卖光式”医改曾备受争议
宿迁医改开始于2000年,作为新建不久的地级市,经济落后导致宿迁地区财政困难,需要财政支持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直接导致卫生资源不足,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条件差、水平低。
当年,宿迁市出台了“欢迎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办医”的政策。宿迁地区133家公立医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包括124所乡镇卫生院和9所县级以上医院,形成了合伙制、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独资等办医主体。在宿迁地区,政府完全从办医中退出。
宿迁医改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有人称之为“卖光式改革”,也有人称之为医改的“宿迁模式”。
2006年6月,北大课题组发表《宿迁医改调研报告》,认为宿迁公共卫生发展的核心问题并未解决。同年12月,清华大学学者发表《宿迁医疗体制改革考察报告》,对宿迁医改给予积极评价,“虽然仍有部分瑕疵,但大方向是正确的”。
●百姓的新需求:
以后看病,不用都往南京上海跑
从2011年起,宿迁规划建立一所三甲公立医院,初衷是基本解决看病难这个问题后,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从看得上医生到看得上好医生”。
据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份统计显示,医院开业试运营8个月以来,累计实现业务收入1.44亿元,全院门急诊总量为17.80万人次,累计住院患者11273人次,出院10792人次,手术3403台次。目前医院每天门急诊总量保持在1000人左右,住院患者保持在500人左右。
家住宿迁市府苑小区的方女士说,自从听说要成立新人民医院,就对这个“新生儿”充满了期待。她说,以前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要到老的人民医院去,挂号看病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常常一去就是一上午。在新人民医院成立后,她去了几次,感觉还比较满意,“环境好,不需要排队,医护人员态度也不错,就是效率上差了一些”。对于方女士来说,从家中步行穿过公园到新医院,也就十多分钟,“就像建在家门口一样,看病确实方便多了”。
此外,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端的医疗专家团队也让很多市民充满了期待。对于很多宿迁市民来说,第一人民医院的开业,给了他们看病更多的选择,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病经常要往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跑。
●医疗的新格局:
民营医院压力大,人员严重流失
与市民的感受恰恰相反,这个由政府投入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成立,让很多民营医院感到很有压力。
从第一人民医院开始建设以来,宿迁市区一家医院的医护队伍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陆续有人员流向新医院,短期内有好几名科主任、多名护士长和骨干护士辞职了。
为了留住人才,一些医院迫不得已采取了加薪的措施。“我们经常开会,第一就是稳定人心,让大家不要走。”宿迁市区一家医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在不断有医护人员辞职后,医院不得不采取了加薪的措施,护士基本工资一下子加了好几百元。
显然,新成立的第一人民医院,将给宿迁的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不小的变化,也将进一步改变宿迁的医疗格局。
昨天,总投资21亿元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开业,作为宿迁建市以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民生工程,这是由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一所三甲公立医院,设计床位2000张。
而在十多年前,宿迁因迫于经济落后的窘境,决定将医院卖掉,筹集城市发展资金,宿迁因此成为公立医院民营化改制的试验田。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高峰文/摄
●好先进的新医院:
全省13家大型医院组团驰援
新建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宿迁市市府新区,占地面积330亩,设计床位2000张,建筑面积约26.5万平方米,总投资21亿元。医院于2013年2月开工建设,2015年9月试运营。
据悉,2013年10月,宿迁市人民政府与江苏省人民医院签订了“共建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协议,委托江苏省人民医院管理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学科、人才、技术、服务、管理、品牌等方面对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医院增挂“江苏省人民医院宿迁分院”的院牌。
为了支持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在医院正式开业前,省卫计委从全省范围内选派13家大型三甲医院组团支援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目前,来自全省的21位专家将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宿迁,从周一到周五正常坐诊看病、开展手术,让宿迁市民不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内专家级的医疗服务。
走进宽敞的门诊大厅,人们有序地排队挂号,不时还有医导上前为患者服务。据了解,医院5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57个品种、76台套,小型设备有302个品种、19899台套,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设备基本与省人民医院同步。
●被淘汰的旧模式:
宿迁“卖光式”医改曾备受争议
宿迁医改开始于2000年,作为新建不久的地级市,经济落后导致宿迁地区财政困难,需要财政支持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难,直接导致卫生资源不足,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条件差、水平低。
当年,宿迁市出台了“欢迎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办医”的政策。宿迁地区133家公立医院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包括124所乡镇卫生院和9所县级以上医院,形成了合伙制、混合所有制、股份制、独资等办医主体。在宿迁地区,政府完全从办医中退出。
宿迁医改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有人称之为“卖光式改革”,也有人称之为医改的“宿迁模式”。
2006年6月,北大课题组发表《宿迁医改调研报告》,认为宿迁公共卫生发展的核心问题并未解决。同年12月,清华大学学者发表《宿迁医疗体制改革考察报告》,对宿迁医改给予积极评价,“虽然仍有部分瑕疵,但大方向是正确的”。
●百姓的新需求:
以后看病,不用都往南京上海跑
从2011年起,宿迁规划建立一所三甲公立医院,初衷是基本解决看病难这个问题后,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渴望,“从看得上医生到看得上好医生”。
据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份统计显示,医院开业试运营8个月以来,累计实现业务收入1.44亿元,全院门急诊总量为17.80万人次,累计住院患者11273人次,出院10792人次,手术3403台次。目前医院每天门急诊总量保持在1000人左右,住院患者保持在500人左右。
家住宿迁市府苑小区的方女士说,自从听说要成立新人民医院,就对这个“新生儿”充满了期待。她说,以前身体有什么不舒服,要到老的人民医院去,挂号看病都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常常一去就是一上午。在新人民医院成立后,她去了几次,感觉还比较满意,“环境好,不需要排队,医护人员态度也不错,就是效率上差了一些”。对于方女士来说,从家中步行穿过公园到新医院,也就十多分钟,“就像建在家门口一样,看病确实方便多了”。
此外,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端的医疗专家团队也让很多市民充满了期待。对于很多宿迁市民来说,第一人民医院的开业,给了他们看病更多的选择,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病经常要往南京、上海等大城市跑。
●医疗的新格局:
民营医院压力大,人员严重流失
与市民的感受恰恰相反,这个由政府投入的三级甲等医院的成立,让很多民营医院感到很有压力。
从第一人民医院开始建设以来,宿迁市区一家医院的医护队伍开始变得不稳定起来,陆续有人员流向新医院,短期内有好几名科主任、多名护士长和骨干护士辞职了。
为了留住人才,一些医院迫不得已采取了加薪的措施。“我们经常开会,第一就是稳定人心,让大家不要走。”宿迁市区一家医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在不断有医护人员辞职后,医院不得不采取了加薪的措施,护士基本工资一下子加了好几百元。
显然,新成立的第一人民医院,将给宿迁的医疗卫生行业带来不小的变化,也将进一步改变宿迁的医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