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丽的大脚》中,倪萍成功塑造了为孩子无私奉献的西部农村少妇张美丽。
在中国,教师是一个被神圣化的职业
一提起教师,我们也许会马上想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出自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的话,成为中国人对于教师职业的定位。人们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概括对教师的要求,对老师的个人道德水准有着极高的期待。以电影为例,《烛光里的微笑》颂扬教师牺牲家庭,带病忘我地继续工作,最后累倒在山石上,再如《园丁之歌》、《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这些电影塑造了无数“完人式”的英雄教师,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除了传统观念和宣传的影响,家长们也有意无意地抬高了教师们的神圣地位,他们将孩子送到学校时,也就将道德教育的任务完全托付给了老师,在很多人看来,社会风气不好、媒体上黄色暴力泛滥,因此学校老师那里是最好的避风港。
对教师,我们喜欢口惠而实不至
如果一个职业受到人们如此的尊重和推崇,毫无疑问这种尊重应该在待遇等方面表现出来,然而,前不久,国务院确立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时候,网友对此的最为集中的批评就是针对教师的,“教师没有资格涨工资”是很多网友的一致共识。
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对教师形象的过分拔高,造成了理想中的教师形象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平心而论,教师这一行业的道德状况并不比其他行业更好,不过也并不比其他行业更差。而如果我们对这一行业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要求,显然我们最迫切要做的不是喊道德口号,而是一方面提高准入门槛和加强监督,一方面给从业者更好的待遇,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才来从事它,从权责的对等来说也是如此,只有给教师更好的待遇,才有资格对这个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教师是特殊职业”的说法,人们并不愿意在实际上对它有所落实,而只是一种道德批判的理由。
被神圣化是一种负担
被神圣化的必然结果,是不少老师产生了道德焦虑,很难以平常心来完成自己的工作。2003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1%,不少教师出现了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北京市教科院的一项相关调查更是让人吃惊不小:近50%的中小学教师希望改行,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身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