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知识吧 关注:1,930贴子:22,815
  • 15回复贴,共1

认识“荚”吗?麻烦各位高人帮个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有个亲戚姓“荚”,读作“接”,辽宁人,好像是少数民族。
但是这个“荚”字在字典上读作“夹”,而且也没有姓氏的意思。
在贵吧里转了一圈,似乎也没有找到线索。
麻烦各位高人帮个忙,帮我长长见识,先谢谢啦!


1楼2008-08-22 17:29回复
    请问您的亲戚是哪个民族的?


    2楼2008-08-24 11:23
    回复
      没听


      3楼2008-08-24 22:56
      回复
        我也姓荚~这个姓氏很少见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6-22 20:31
        回复
          我就姓荚


          IP属地:辽宁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10-02 10:15
          回复
            我姓荚,应该跟你说的是一个姓,因为荚算是繁体字,在字典里面都是在荚后面的括号里面,如荚(荚),但是我们宗室的人都读作“杰”,而我们稍远一点的亲戚,也读作“接”的音。后来上学了,起初这个字派出所的人录不进去,没有办法户口本就该做“杰”了。


            8楼2014-12-14 19:51
            收起回复
              我姓荚,叫荚志伟,安徽巢湖人我这都信荚(荚)以前姓氏就这样写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5-08-30 10:14
              回复
                我姓莢,但是音同jie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9-26 19:45
                回复
                  我也姓荚,柘皋的,荚华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8-03-28 10:42
                  回复
                    你说的是“莢”吧,我就姓莢,字典里的音是jia,并且注的“莢”是荚的繁体字,但是我姓的读法是jie。我一直以来以为是我的祖辈自己改的姓呢,刚才看了好多人都说自己也姓“莢”,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有这个姓氏了!好神奇,我想知道关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啊。


                    12楼2018-10-25 15:52
                    回复
                      对了补充一句,我们家里人都是汉族哟,不是少数民族。


                      13楼2018-10-25 15:53
                      回复
                        荚姓人口数量较少,2014年全国人口普查,荚姓排名第350名。
                        荚姓是一古老的姓氏,据史料记载是尧之后,黄帝后裔,多源流。
                        其一支发源于山西,平阳族(今山西临汾县西南)。近祖唐叔虞(周成王弟),始祖晋大夫荚成僖子(荚成系邑名,以邑为氏,后子孙姓荚、成及复姓荚成)。郡望:平阳。至今最少2600余年。
                        (注:1、平阳,尧都,古唐虞之地,内有平阳、羊舍、高梁邑,前453年始属韩国。2、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其弟叔虞为唐国国君,其子继位后,迁居平阳晋水之傍,改国号为晋。3、晋文公在位时间前636年-前628年,开始在君之下设卿、大夫、士。大夫世袭,有封地。4、三家分晋从前453年开始。前403年,即周烈王二十三年,魏、赵、韩三家封为诸侯,前376年晋静公被灭,晋结束)
                        其二支源于周成王姬诵定鼎郏辱(郏邑,后世称汝州,今郏县),其子孙改称郏氏,尊周成王姬诵为得姓始祖,至今约3500余年。后有子孙因故改为荚姓。郡望:荥阳、武陵。
                        (注:周成王在位时间:前1042年—1021年,周成王七年定鼎郏鄏。史料记载:“周成王定鼎于郏压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其三支出自韩相侠累之后(近祖姬昌),后因故改为荚姓。该支侠、荚同宗同源,尊侠累为得姓始祖。至今有2400余年。
                        其四支源于芈姓,出自楚王孙郏敖,其葬于郏城,其子孙以郏为姓,至今有2500余年。后有部分人因故改成荚姓。郡望:襄阳。
                        (注:郏敖前544-前541在位,《史记.四十八》、《资治统鉴.八.陈涉世家》记载郏敖葬汝洲郏城。《左传》注:“不成君,无号谥者,楚皆谓之敖”。另有说法湖北襄阳也有郏城,但无确证)
                        荚姓来源纯正,无其它姓氏和少数民族基因流入。目前古籍记载的多指第一支。安徽、江西、福建等地荚姓家谱中记载的为第二支,即郏去耳加草为荚。郡望:武陵郡。
                        附典籍记载:
                        1、《汉书.艺文志》.《世本》(战国时史官修撰)。《世本二》(孙冯翼集本)记载:“荚氏.晋大夫荚氏僖子"。汉南阳宋忠注《世本》:”荚氏.晋有大夫荚成僖子。
                        2、《姓氏急就篇》(宋王应麟撰,收入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十一)。记载:“荚氏.世本晋大夫荚氏僖子.王僧孺百家谱.荀永之娶平阳荚氏”。
                        4、《战国策》名侠累,一云即荚氏,音荚。
                        5、《百家志》(王僧孺.南朝梁官吏[公元465-522年])。记载:王荀永之娶平阳荚氏。
                        6、《风俗通.姓氏篇》(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记载:“荚氏,荚成僖子.晋大夫也.见世本”。
                        7、《通志
                        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北宋郑樵[公元1104-1162年]著)记载:“荚氏,荚成僖子.晋大夫也.见世本”。
                        8、《姓考》:春秋时荚成僖子之后。
                        9、《姓苑》(南朝宋.何承天著):古代郡望在平阳郡。
                        10、另外,《广韵》、《姓解》、《元和姓纂》(唐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成书,林宝修撰)、《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也有记载。
                        11、胡寅(公元1098-1156年)诗《挽杨训母荚氏》


                        14楼2021-04-07 1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