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五个迈上新台阶”总体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牢记发展第一要务,紧抓经济工作重心,扎实推进“五化协调并进”,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苏商投资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2014年中国最美丽县、2015年中国十佳宜居县等多项荣誉,是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和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市、省体育强县、省文化先进县及苏北唯一书香之县,国家生态县通过技术评估,国家级开发区创建迈出坚实步伐,省级成子湖旅游度假区和妈祖文化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顺利获批。2015年,实现GDP362.24亿元、增长10.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68亿元、增长12.1%,税收占比达83.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新增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36.1亿元,分别增长11.1%、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00元,分别增长9.1%、9.5%。今年1-5月份,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08亿元、同比增长7.9%,税收占比83.9%;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254.83亿元、60.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1.1%;新增固定资产抵扣3797万元,工业增值税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9%、24.5%;工业用电量5.64亿千瓦时,增幅16.4%、连续4年全市第一。
一、坚持量质并举,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以招商引资扩总量,全力突破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高的“两大两高”型项目,为经济转型发展打下坚实项目基础,年内将引进亿元项目30个以上、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实际到账外资8000万美元;今年1-4月,落户开发区项目17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35.12亿元。以“511”工程优存量,实施“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四大行动,加快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以创新驱动提质量,鼓励企业加快制造设备升级步伐,实现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性能、功能升级换代,年内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65个。同时,按照“五有三转”要求,加快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力争经济开发区年内全省位次上升3位以上、2年内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意杨产业科技园3年内达到省级高新区标准,乡镇全民创业园年内入驻率达95%以上。
二、突出生态高效,切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发展定位,狠抓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和壮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效益。围绕构建“2+3”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沿线环湖绕城特色产业带,目前桃树种植面积达3.5万亩,青虾养殖基地超1万亩。加快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规模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链条,目前建成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6个。推动土地规模流转,坚持群众自愿、规范有序原则,加快高速公路、省道、县乡主干道两侧土地流转向纵深推进,目前累计流转土地50.8万亩、适度规模经营59.8万亩。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重点扶持电商专业镇、专业村发展,年内新增“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100个以上,三年内创成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建成具有产业支撑的“一村一品一店”标准村54个,实现240个村居服务点全覆盖,获评“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三、聚焦协调发展,聚力打造魅力特色城乡。围绕“532”县域人口布局目标,加快构建以中心县城为支撑、重点城镇为依托、特色乡镇为纽带、美丽乡村为基础的梯度化城镇体系。精致打造最美县城。抓规划提升城市品质,按照“多规合一”原则,加快地下管网、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以及城北片区控详规编制,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抓创建提升建管水平,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省级优秀管理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创促建、以创促管,年内成功创建省级优秀管理城市。抓繁荣提升商气人气,积极推进城区人民路、上海路商业轴和运河两侧风景廊道“两轴一廊道”建设,努力以重点片区建设带动整体功能提升。稳妥推进特色乡镇。以优化镇区产业布局、完善功能配套为抓手,大力实施全民创业、镇村建设等乡镇“五大工程”,全面推进小城镇路网框架、功能配套、环境治理和风貌提升工作, 年内每个乡镇分别完成1条商业街改造提升和1个具有特色亮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镇区形象。有序绘就美丽村庄。坚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群众利益三条底线,加大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利用试点,对分散零乱小村庄进行整合,年内建成“8+2”新型农村社区样板10个。
四、围绕惠民富民,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工程。重点抓好医教水住行以及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实事。“健康泗阳”工程。全面抓好乡镇医改工作,二级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努力实现新农合门诊统筹全覆盖。“教育优先”工程。扎实推进教育内涵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县财政以奖代补力度,“十三五”期间预算内教育投入年均增幅20%以上,年内7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供水通村达户”工程。今年6月底前供水通村覆盖率100%、达户率90%以上,实现城乡“同水源、同管道、同服务”。“棚户区改造”工程。鼓励引导改善性住房消费,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1.3万户、27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道路畅达”工程。提升改造城区部分主次干道,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十三 五”时期新改建农路100公里、出庄道路300公里和桥梁50座。“脱贫攻坚”工程,对照新一轮省定脱贫标准,我县尚有12.12万低收入人口、5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42个县级发展滞后村以及成子湖和涟沭结合部两大重点片区。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大基本方略”,推进低收入人口脱贫、经济薄弱村“新八有”、片区整体脱贫“三大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农业、镇村建设、村级经济、重点片区、基础保障“六个根本性变化”,确保年内2万扶贫开发人口、1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和19个县定发展滞后村实现脱贫任务。
五、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县域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进展,激发泗阳发展更大的内生动力。在经济体制领域,主要从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信用环境、深化供销体制改革三方面着手,全面推行并联+串联审批,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在农业农村领域,主要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两方面入手,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6月底前通过省级验收。在社会事业领域,主要从提升卫计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均衡两方面入手,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突出“转型升级”去产能,做好扩量提质“加法”、僵尸企业“减法”、创新驱动“乘法”、优化服务“除法”等“四篇文章”;突出“控源疏流”去库存,在新增库存控制、农民进城购房、产品结构优化、土地调节供应、涉房税费规范“五个方面”加大力度,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突出“放管结合”去杠杆,抓直接融资控资本结构、抓资源配置控不良贷款、抓规范管理控政府债务、抓苗头隐患控金融风险等“四抓四控”;突出“减负增效”降成本,落实上级有规定的必降、权责有明确的必降、企业有所盼的必降、改革有空间的必降“四个必降”;突出“利民惠民”补短板,拉长补齐基础设施、现代农业、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四大短板,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一、坚持量质并举,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始终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以招商引资扩总量,全力突破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财税贡献高的“两大两高”型项目,为经济转型发展打下坚实项目基础,年内将引进亿元项目30个以上、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实际到账外资8000万美元;今年1-4月,落户开发区项目17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35.12亿元。以“511”工程优存量,实施“兼并重组、技术改造、股改上市、规模发展”四大行动,加快推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以创新驱动提质量,鼓励企业加快制造设备升级步伐,实现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性能、功能升级换代,年内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65个。同时,按照“五有三转”要求,加快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力争经济开发区年内全省位次上升3位以上、2年内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意杨产业科技园3年内达到省级高新区标准,乡镇全民创业园年内入驻率达95%以上。
二、突出生态高效,切实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发展定位,狠抓农业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和壮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效益。围绕构建“2+3”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打造沿线环湖绕城特色产业带,目前桃树种植面积达3.5万亩,青虾养殖基地超1万亩。加快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规模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链条,目前建成家庭农场集群服务中心6个。推动土地规模流转,坚持群众自愿、规范有序原则,加快高速公路、省道、县乡主干道两侧土地流转向纵深推进,目前累计流转土地50.8万亩、适度规模经营59.8万亩。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计划,重点扶持电商专业镇、专业村发展,年内新增“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100个以上,三年内创成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建成具有产业支撑的“一村一品一店”标准村54个,实现240个村居服务点全覆盖,获评“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
三、聚焦协调发展,聚力打造魅力特色城乡。围绕“532”县域人口布局目标,加快构建以中心县城为支撑、重点城镇为依托、特色乡镇为纽带、美丽乡村为基础的梯度化城镇体系。精致打造最美县城。抓规划提升城市品质,按照“多规合一”原则,加快地下管网、园林绿化等专项规划以及城北片区控详规编制,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品位。抓创建提升建管水平,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省级优秀管理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创促建、以创促管,年内成功创建省级优秀管理城市。抓繁荣提升商气人气,积极推进城区人民路、上海路商业轴和运河两侧风景廊道“两轴一廊道”建设,努力以重点片区建设带动整体功能提升。稳妥推进特色乡镇。以优化镇区产业布局、完善功能配套为抓手,大力实施全民创业、镇村建设等乡镇“五大工程”,全面推进小城镇路网框架、功能配套、环境治理和风貌提升工作, 年内每个乡镇分别完成1条商业街改造提升和1个具有特色亮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镇区形象。有序绘就美丽村庄。坚守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群众利益三条底线,加大同一乡镇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利用试点,对分散零乱小村庄进行整合,年内建成“8+2”新型农村社区样板10个。
四、围绕惠民富民,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工程。重点抓好医教水住行以及脱贫攻坚等民生领域实事。“健康泗阳”工程。全面抓好乡镇医改工作,二级医院与乡镇医院建立“医联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努力实现新农合门诊统筹全覆盖。“教育优先”工程。扎实推进教育内涵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县财政以奖代补力度,“十三五”期间预算内教育投入年均增幅20%以上,年内7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供水通村达户”工程。今年6月底前供水通村覆盖率100%、达户率90%以上,实现城乡“同水源、同管道、同服务”。“棚户区改造”工程。鼓励引导改善性住房消费,力争3年内全面完成1.3万户、27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道路畅达”工程。提升改造城区部分主次干道,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十三 五”时期新改建农路100公里、出庄道路300公里和桥梁50座。“脱贫攻坚”工程,对照新一轮省定脱贫标准,我县尚有12.12万低收入人口、5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42个县级发展滞后村以及成子湖和涟沭结合部两大重点片区。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大基本方略”,推进低收入人口脱贫、经济薄弱村“新八有”、片区整体脱贫“三大重点任务”,努力实现区域经济、现代农业、镇村建设、村级经济、重点片区、基础保障“六个根本性变化”,确保年内2万扶贫开发人口、1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和19个县定发展滞后村实现脱贫任务。
五、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县域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进展,激发泗阳发展更大的内生动力。在经济体制领域,主要从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信用环境、深化供销体制改革三方面着手,全面推行并联+串联审批,实现“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在农业农村领域,主要从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两方面入手,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6月底前通过省级验收。在社会事业领域,主要从提升卫计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均衡两方面入手,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活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突出“转型升级”去产能,做好扩量提质“加法”、僵尸企业“减法”、创新驱动“乘法”、优化服务“除法”等“四篇文章”;突出“控源疏流”去库存,在新增库存控制、农民进城购房、产品结构优化、土地调节供应、涉房税费规范“五个方面”加大力度,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突出“放管结合”去杠杆,抓直接融资控资本结构、抓资源配置控不良贷款、抓规范管理控政府债务、抓苗头隐患控金融风险等“四抓四控”;突出“减负增效”降成本,落实上级有规定的必降、权责有明确的必降、企业有所盼的必降、改革有空间的必降“四个必降”;突出“利民惠民”补短板,拉长补齐基础设施、现代农业、脱贫攻坚、民生保障四大短板,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