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总是被人传颂的,尤其是在广袤的豫东大地上,根据清朝人刘墉而编写的多个剧目,被几代豫东红脸王们传唱着,在豫东、鲁西南、皖北、苏北一带的老百姓中倍受青睐。
这种清官戏其实就是当下所谓的廉政戏,之所以受热宠,其中缘由不难理解,清官难遇啊!想想那些“宁要南衙的草长满,也不让我的老百姓受屈冤”舞台上的一个个清官形象,多么的可爱,多么的大义凛然。
刘墉是豫东调里极其受关注的一个人物,关于刘墉的戏码也非常多。刘墉(1719 — 1804),即百姓口传的刘罗锅,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山东人,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来自百度贴吧)
《刘墉下南京》又称 《刘公案》,是个连本戏,一般包括《铡太师》、《铡西宫》、《下南京》、《会总督》、《双开铡》五部。这只是刘墉戏中的一部,此外还有下南京、下山东、回北京等剧目。可以说围绕刘墉形成了一个庞杂的剧目群,而主题只有一个:歌颂这位为国为民请命的青天刘墉,也足见人们对刘墉这个人物的喜爱。因此,《刘墉下南京》有豫东第一剧目之称,是豫东红脸的代表性剧目,必唱剧目。 该剧目由豫剧早期科班府八班(归德府八班衙役组建的科班)的著名艺人刘娃(刘芝兰)根据河南坠子改编,生动形象,轰动一时,广为传颂。后经豫东红脸宗师唐玉成大师加以借鉴改编,成为豫东唐门四代传承的优秀剧目。尤其是来自虞城路有着八大红脸之称的刘新民,高亢明亮的唱腔为其赢得了“活刘墉”的美誉。
《刘墉下南京》虽然是生角戏,但行当齐全,生旦净丑,豫东诸多名旦如段红玉、曹君秋、张水英等在剧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如“西宫赔情”等唱段也颇受百姓喜爱。豫东红脸唱腔真假嗓结合,多采用老少配的方式,先低后高,刚柔相济,高低音衔接自如,浑厚朴实,耐人寻味。而且唱腔板式变化丰富,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哀颤等技法,使人听起来高亢激昂,刚健浑厚,荡气回肠,同时又不乏细腻大方。
豫东红脸在传承上有虞城和柘城两路之分,两路各有特色,各红脸王自有丰韵。杨启超奇妙清脆,刘新民高亢明亮,张枝茂稳重大方,索文化激扬奔放,洪先礼古朴豪放,谢庆军悦耳动听,陈传明苍劲有力,张家训细腻圆滑,朱坤芳刚劲悲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粉丝圈。因此听不同红脸的《刘墉下南京》总会有不同的感触,每位红脸王在此剧中都有备受喜爱的经典唱段。我尤其喜欢索文化、陈传明和朱坤芳三位老师的唱腔。我记忆里的童年村间戏台上听到的豫剧就是这个味道,每当自己想家的时候,都会放一段豫东红脸的戏,哪怕时间仅仅只够听一两句,就那么一句荡气回肠的三起腔,就足以让我宛若回到故乡,让心绪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