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用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
这位女士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本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用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一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
这位女士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小时。而去年她差3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 × 3 × 30)+(20h×7)= 500 h
等待成本:5h× 6 × 30 = 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一个这样的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终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