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寰宇吧 关注:222贴子:7,776
  • 6回复贴,共1

越南战争片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节选百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08 14:17回复
    1968年1月底,北越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春节攻势。超过8万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对南越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发起了进攻。然而南越百姓却没有如预期的发动大规模动乱,使北越部队在遭受美军压倒性传统武力的打击下,大部分的攻势都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被击溃,但在西贡中维持长达三天,越南的传统首都顺化激战持续一个月。美军溪山基地被围困76天,因为破坏太严重,解围后不得不放弃使用。在春节攻势,北越部队遭受约三万余阵亡、四万负伤的沉重打击;但到了5月,他们就恢复了进攻能力。春节攻势的惨烈状况在美国公众中造成了震惊,约翰逊总统和威斯特摩籣将军一直宣称北越军事力量在节节削弱。并承诺战争会在短期内结束。但春节攻势表明北越依然具有巨大的军事力量,战争的结束依然遥遥无期。北越军事上的失败,却同时是精神上以及宣传上的大捷,使春节攻势成为越战中的转戾点。政府高层内部因为春节攻势而失去战意。当威斯特摩籣将军计划动用二十万六千的增兵以完全消灭敌军的要求被泄漏出去时,大众更是普遍认为这是驻越军队的濒死挣扎,最后迫使原本同意增援的约翰逊放弃增援。1968年3月31日,约翰逊发表演讲,终止“轰雷行动”,表示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并宣布放弃竞选下任总统。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Abrams)将军接替威斯特摩兰指挥在越美军。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8-08 14:17
    回复
      失败原因
      对越战的评论美国主要有四种流行的看法,可分别由四位政治人物和学者来代表:
      第一个是当时主导越战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越战结束十六年后,他痛苦地回忆说,美国人打败了,主要是因为美国严重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过度高估了自己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为此他深感内疚,甚至在电视上当众留下了忏悔的眼泪。他在麻州威廉斯学院的一次专门讨论越战的讨论会上,又发表了类似的看法,一再强调他当时作了令他遗憾终身的错误决策,并告诫美国当局和美国人要汲取教训,切勿在亚洲轻易用兵。
      第二个是约翰逊总统的国防部长克里福德,他回顾说美国之所以失败,主要不是因为美国没有全力参战实际上除了原子弹没有动用外,什么高尖端武器都动用了,共计派遣了二百五十多万人到越南,其中五十四万多为地面部队,死了五万八千多人,伤了十多万人,总共消耗弹药七百六十万吨(相当于二战时的三倍),耗费近三千亿美元,打了十年之久,所以不能说没有尽力、不能说美国出卖盟友,只是因为美国所支持的南越政府贪污腐化内斗不已、军心涣散兵无斗志,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第三个是尼克松总统和福特总统的国务卿基辛格。他说美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激烈的反战运动使美国全国意志无法集中、思想无法统一,以致社会陷于混乱,政府陷于瘫痪,无法有效运作。
      最后一个是麻州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教授。他认为越战是美国对第三世界武装干涉的战争,是一场不义的战争,必然遭到越南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所以难逃失败的命运。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8-08 14:21
      回复
        正在加载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为南越(越南共和国)及美国对抗共产主义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国)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又称越共)的一场战争。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
        最先开始援助南越的美国总统是艾森豪威尔;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在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攻占了全越南。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5.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8-08 14:22
        回复
          ……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8-08 15:15
          回复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对病毒的定义是只能在活着的宿主细胞内复制的感染原。这个定义非常的与时俱进。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8-11 1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