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每天都会收到很多email,认真算算,说不定一天可以收到几百封。这些信当然有些是对方带着明确主旨、主动发出的,但很大一部份还包括各种讯息的转寄,就是所谓的“forward”。我也不例外,每天总是要面对大量电子邮件的轰炸,有几次,短短2小时涌进的email之多,甚至让我没办法专心进行手上正急着要完成的工作。
于是我以个人经验,特别针对同事“forward”过来的邮件分类了一下。发现可以归纳出4种类型,从中也可以看出经手人对于工作和自身角色不同的思考模式。
4种forward,看出你的工作模式
第一种是「制式直觉型」。例如收到外部单位发信「请你问执行长什么什么事」,直接把对方的问题再贴一次,就将信件转寄给我,有时甚至连塬标题都没改,让我自己点进去看到底内容是什么。事实上,这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
第二种是「初步消化型」,也就是针对讯息加上初步的确认和理解。拿前面的例子来说,他会就对方的目的和需求,再多做一些釐清,然后在信件中增加一点开头或结尾:「根据我的了解,这件事是如何如何,所以你认为怎样?」
第叁种,则是「分析建议型」。不但对讯息做好整理分析,并且提供我他的几种建议方案,还有每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让我可以直接从他的提案中做出选择。
第四种最不容易,却也是我最欣赏的,叫「创意加值型」。不但有现行做法的罗列评估,他还加上自己的创意选项:「虽然过去没有这样做过,但这次尝试这么处理,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扩大我考虑的面向。
不同的类型,其实会决定我的回应方式和时间。不难想像,对第四种我会最快处理,而且不管他的提案可不可行,我都非常乐意在回信中表现出肯定和鼓励,希望下次他可以再多想一点,不断延伸自己思考的能力。
接下来依序往前推。如果是第一种,既然看不出对经手人在轻重缓急上的顺序,那我就不见得一定会回应,除非他来找我,当面做进一步的说明或讨论。
换句话说,做为第二、叁、四种类型的部属,确实得多下点功夫、多投入一点时间。但是事前的準备愈多,主管反馈的速度也会愈快,其实若是真的希望赶快完成工作,在这个阶段多做一点,并不是白工,反而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要是懂得善用工具,或是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工作撇步,还能再简化流程,做得更轻鬆。像碰到需要我决策的事项,我的祕书发信给我时,裡面会用她自己设计的勾选表格列出各种方案,除了一目了然,我也只要选好打勾就可以了。只要目的类似的业务,都用同样格式进行,不但提高自己的效率,又减低别人的负担,不是一举两得,皆大欢喜吗?
可能有人会问,每天的信件这么多,怎么可能每封都替主管做过整理再转给他?但我想强调的是,为什么说下意识地把信件「转出去」,少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因为这当中没有加入任何个人判断和思考。当下有另一个处理的方向,或许是「煺回去」?如果这封信语焉不详,可能需要再问清楚,然后才决定是否需要转给主管。相信很多主管都对这个状况不陌生:接到部属转来的信件,需要多了解细节,找他来问却一问叁不知,又得回头去联繫塬发信人。这不是徒然绕一大圈,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
小动作,却能凸显价值
每一封信不同的处理模式,会帮我决定接下来的工作负担,影响我对经手同事的信任感和倚赖度,当然,一次次下来,也连带左右我对他的工作评价与愿意赋予的机会。
或许又有人要问:主管是工作上的压力源,避之都唯恐不及了,为什么要帮他设想这么多,会不会不做不错,多做却多错?
这就取决于你对自己的定义了。你是把自己看成组织中可有可无的一员而已,还是主管依赖的伙伴?甚至,主管也是一种「内部顾客」,跟他在工作上的每项互动,都是提供专业「服务」,也在传递你能创造的价值。
每个老闆都是孤单的,实际上,能力也都是不足的。身边若有很好的人才,为什么不要?多数老闆旁边的位子都是空到不行,又为什么不去争取?
只要创造出被需要跟不可被取代的价值,相信老闆们会非常开心部属愿意靠近他,成为他的大将和战友。
只要“click”一下,email就转发出去了,这个小动作一天少说要重复几十次。但是下一次当你要按下这个键时,不妨花几秒鐘想一想,4种类型中,你是哪一种?
于是我以个人经验,特别针对同事“forward”过来的邮件分类了一下。发现可以归纳出4种类型,从中也可以看出经手人对于工作和自身角色不同的思考模式。
4种forward,看出你的工作模式
第一种是「制式直觉型」。例如收到外部单位发信「请你问执行长什么什么事」,直接把对方的问题再贴一次,就将信件转寄给我,有时甚至连塬标题都没改,让我自己点进去看到底内容是什么。事实上,这也是数量最多的一种。
第二种是「初步消化型」,也就是针对讯息加上初步的确认和理解。拿前面的例子来说,他会就对方的目的和需求,再多做一些釐清,然后在信件中增加一点开头或结尾:「根据我的了解,这件事是如何如何,所以你认为怎样?」
第叁种,则是「分析建议型」。不但对讯息做好整理分析,并且提供我他的几种建议方案,还有每种方案的利弊得失。让我可以直接从他的提案中做出选择。
第四种最不容易,却也是我最欣赏的,叫「创意加值型」。不但有现行做法的罗列评估,他还加上自己的创意选项:「虽然过去没有这样做过,但这次尝试这么处理,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扩大我考虑的面向。
不同的类型,其实会决定我的回应方式和时间。不难想像,对第四种我会最快处理,而且不管他的提案可不可行,我都非常乐意在回信中表现出肯定和鼓励,希望下次他可以再多想一点,不断延伸自己思考的能力。
接下来依序往前推。如果是第一种,既然看不出对经手人在轻重缓急上的顺序,那我就不见得一定会回应,除非他来找我,当面做进一步的说明或讨论。
换句话说,做为第二、叁、四种类型的部属,确实得多下点功夫、多投入一点时间。但是事前的準备愈多,主管反馈的速度也会愈快,其实若是真的希望赶快完成工作,在这个阶段多做一点,并不是白工,反而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者,要是懂得善用工具,或是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工作撇步,还能再简化流程,做得更轻鬆。像碰到需要我决策的事项,我的祕书发信给我时,裡面会用她自己设计的勾选表格列出各种方案,除了一目了然,我也只要选好打勾就可以了。只要目的类似的业务,都用同样格式进行,不但提高自己的效率,又减低别人的负担,不是一举两得,皆大欢喜吗?
可能有人会问,每天的信件这么多,怎么可能每封都替主管做过整理再转给他?但我想强调的是,为什么说下意识地把信件「转出去」,少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因为这当中没有加入任何个人判断和思考。当下有另一个处理的方向,或许是「煺回去」?如果这封信语焉不详,可能需要再问清楚,然后才决定是否需要转给主管。相信很多主管都对这个状况不陌生:接到部属转来的信件,需要多了解细节,找他来问却一问叁不知,又得回头去联繫塬发信人。这不是徒然绕一大圈,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
小动作,却能凸显价值
每一封信不同的处理模式,会帮我决定接下来的工作负担,影响我对经手同事的信任感和倚赖度,当然,一次次下来,也连带左右我对他的工作评价与愿意赋予的机会。
或许又有人要问:主管是工作上的压力源,避之都唯恐不及了,为什么要帮他设想这么多,会不会不做不错,多做却多错?
这就取决于你对自己的定义了。你是把自己看成组织中可有可无的一员而已,还是主管依赖的伙伴?甚至,主管也是一种「内部顾客」,跟他在工作上的每项互动,都是提供专业「服务」,也在传递你能创造的价值。
每个老闆都是孤单的,实际上,能力也都是不足的。身边若有很好的人才,为什么不要?多数老闆旁边的位子都是空到不行,又为什么不去争取?
只要创造出被需要跟不可被取代的价值,相信老闆们会非常开心部属愿意靠近他,成为他的大将和战友。
只要“click”一下,email就转发出去了,这个小动作一天少说要重复几十次。但是下一次当你要按下这个键时,不妨花几秒鐘想一想,4种类型中,你是哪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