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侵占时期修竹街便已存在,当时叫斯劳依斯卡亚街。日本侵占大连以后,以其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的姓氏改为东乡町。大连解放以后,东乡町改名为修竹街。后改叫卫东街,1973年,又恢复原名。修竹街84号便是群英楼旧址,当年是大连街上最有名的饭店之一。
当你穿过熙熙攘攘的天津街,再东走一段路,便是修竹街。小街不大,也不及天津街繁华,周围有修竹商店、隆盛饺子馆、天昌饭店等,但最有名气的是道口的一座二层小楼,它就是大连赫赫有名的百年老饭店群英楼。当时的地址是修竹街84号。1979年,我曾在这个老店工作,亲眼目睹了这个老字号的发展变化,这也是大连饮食业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世纪末的一段佳话。
群英楼始创于1892年,店主叫王杰臣。开始只是一家经营小吃的“春”字号普通小店。民国初年,随着大连开为商埠,人口逐渐增多,各类餐馆相继扩大经营,春字号小店在原地破土重建了二层砖瓦楼,以“群英楼”为号对外开张。据史料记载,1918年,群英楼就形成规模,与当时名噪一时的登赢阁、共和楼、泰华楼平分秋色,跻身于当时有名的“三楼一阁”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群英楼先后改名为大连船渠消费合作食堂、修竹饭店、进修饭店对外经营。1983年经全面装修改造后,恢复了老字号名称。一楼为快餐厅;二楼为中央大厅,围楼四周有碧海、宴禧、群英、迎宾、龙凤、友谊、福寿等不同格调的单间雅座。可同时容纳800人就餐。各餐厅及雅座间陈设着具有民族风格的样品橱柜、酒柜,豪华的屏风;乳白色的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山水贝雕;婀娜多姿的浮雕天花板下,点缀着形色各异的盏盏银灯,改造后的老店富丽堂皇,面目全新。
群英楼人才济济,技术力量雄厚。全店拥有特级厨师、面点师、宴会设计师等中级以上职称的几乎占员工人数的一半。大连著名的特级厨师于润德、张传本,特级面点师王世友、李芳芬、王久玉等在这里亲自带徒,跟班操作。全国优秀厨师,国家特一级厨师牟传仁任饭店总经理。
群英楼以饭菜质量闻名,以蒸、炒、爆、烧、炸著称。牟传仁视饭菜质量和企业信誉为生命,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身体力行,每天跟在厨房掌灶。恢复起厨师带级顶岗操作,不同级别把不同灶眼的传统做法。注意把好四关:即看原材料的新鲜度,把进货关;看操作要领,把加工关;看精工细作,把烹饪关;看色香味型,把出菜关。他要求的技术要领不得偷工减料,哪怕最微小的细节也不放过。那时群英楼的炒菜必须加老汤调味。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饭店的厨房里,有一口永不干涸的老汤锅,汤锅始终熬着肉骨头。滚沸的白白的骨头汤便是炒菜的添加剂,这也是饭菜质量精美的诀窍。因此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红火,天天爆满。
可惜,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天津街地区大规模的改造中,群英楼这个大连唯一一座原店、原址、原特色的百年老店销声匿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