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图文版:http://www.b88104069.com/zh-hans/archives/4052
吉他:
key:E capo:4 play :C
C G A F
喜欢灰暗的天气 这杯咖啡和这一支烟
你和我的低调气氛 是唯一的矛盾
橱窗裡面的倒影 真的是同样的两个人
杯子裡面上升的气泡 还是一样的消失
我并不想成为谁的指南针 也许你该学习相信自己的方向感
我并不想成为谁的指南针 也许你该学习相信自己的方向感 Oh 方向感
失踪了很久的钥匙 原来就一直在你口袋
金属撞击的的候 某些部份的我又醒过来
地下道裡安静的箭头 终于我再也不会迷路了
错综複杂的开始 勇往直前的出口
介绍:
回想好多年前,我是青春热血的大一新鲜人,木栅指南宫下政大前面一条小巷,侧门旁边,有一间小而狭长的唱片行。
琳琅满目CD牆,每张CD标价三百多,裡面顶多十几首歌,和现在网路上随处找得到MP3和MV比起来,那时候想听个音乐,成本实在高出太多。可是,把一张专辑好几首歌买回家实体珍藏,是如今网路时代无法比拟的满足感。即使口袋没钱,逛逛唱片行看看CD,瞭解一下有哪些音乐作品,浸泡在音乐图书馆裡挖宝,就算不能带回家,也是一种享受。
就是在那家小唱片行(如今早已关门大吉),一次偶然间,我瞄到了枪与玫瑰《Use Your Illusion Ⅱ》。当时的我逛唱片行,主要是看玛丽亚凯莉和麦可波顿之类的西洋流行,摇滚乐这个名词当然有听过,但没有真正听过一首摇滚歌曲。所以即使枪与玫瑰在当年,可能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对那个小大一的我而言,在唱片行看到,只会觉得这歌手和专辑名称也太古怪。所以当时那《运用幻象》CD封面上的文宣,想必是写的很好,很吸引人,因为就是那几行字,我买下人生第一张摇滚专辑。
回宿舍后我将CD放进Panasonic随身听,透过在唱片行买的SONY耳挂式耳机,首先听到雷射转盘开始旋转的轻微噪音,然后第一首歌是《Civil war》:「What we've got here is... failure to communicate. Some men you just can't reach. So you get what we had here last week, which is the way he wants it... well, he gets it. I don't like it any more than you men.」
接触过这首歌的新鲜人,相信和我一样,都会一头栽进摇滚殿堂。
那时候有电脑有网路,可是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打作业交报告之外,电脑世界便是BBS的世界,而所谓上网,便是到计中登入「猫空行馆」。我常常带著一本小册子,在计中穿梭于「台大椰林风情」、「不良牛牧场」、「小鱼的紫色花园」、「阳光沙滩」,在那些纯淨的文字WWW堆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拜读摇滚版上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我特别喜欢专业又有料的摇滚史介绍,凡是大神们推荐的经典乐团,一个个团名我抄写在小册子上,逐渐,填满自己的摇滚地图:
Bruce Springsteen的《Born in U.S.A.》,The Velvetinderground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PinkFloyd的《The Wall》、Sonic Youth的《Bad Moon Rising》、Patti Smith的《Gone Again》、……
小册子上,除了摇滚诸神大名,还有首善之都台北大街小巷中,一间间二手CD店的地址,这些店,犹如散落于各地的宝藏窟。前文所提及的那些经典专辑,都是在二手CD店买的。不仅因为全新未拆封的CD实在收藏不起(诚品音乐是夭寿贵),更因为一般唱片行不一定找得到那些音乐,即便有,我还是喜欢在二手CD店淘宝,特别有摇滚味我觉得。
后来加入普普音乐社。本来以为大家的共同语言,将会是六七零年代的经典摇滚,就是我小册子上那些「老团」。没想到,也许那些他们早已听烂了,是过去式,他们接触的是现在式摇滚。社课上的是我全然陌生的涩谷系(日本摇滚我只叫得出X-Japan),平常聊天一提到后摇滚就炯炯有神(例如Yo La Tengo),然后到了晚上,团聚是约在我从来没听过没去过的VIBE!
就是在那个晚上,烟雾缭绕的小酒吧,我现场听到1976演唱的《方向感》。从此,我的小册子新增一页,摇滚地图多了一个版块:台湾地下乐团。
骨肉皮的《两头空》、浊水溪公社的《卡通手枪》、闪灵的《海息》、飘虫的《国王的飞马》、……。虽然除了那一晚的VIBE,没有再去过摇滚酒吧,我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追逐著台湾摇滚(就是二手CD啦)。从六七零年代英美老团到台湾地下乐团,我的人生,因为有了摇滚乐,虽然不如Lou Reed所唱的「Life Was Saved By Rock & Roll.」但至少多年以后写写文章,心裡头还挺骄傲、挺热血、挺兴奋的,那就是我的青春呀,值得大写特写。
走过水晶唱片、走过野台开唱、唱过VIBE、唱过地下社会,成军于1996年的1976,几乎等同于台湾摇滚,当初他们取这个团名,只是因为每个团员都在那年出生。成立至今,二十年了,还在,真的不容易,如同他们自己所言:「1976可能90%的时间都在低潮,但剩下的那10%就很值得。」、「20年来看著很多比我们更有才华的人因为现实因素离开。」、「这个世界不缺一个上班族,但少了一个吉他手。」1976没有成为五月天、也没有走伍佰路线,他们没法纯粹靠音乐过活,所以有的开咖啡厅、有的开吉他教学班,各自努力,但二十周年庆到了,他们仍然在摇滚路上,当初对于摇滚乐的种种感动和信念,并没有因为岁月而鬆动。
如果有机会,再一次现场听他们演唱《方向感》,我想,仍然会和很多年以前在VIBE听到的一样。
吉他:
key:E capo:4 play :C
C G A F
喜欢灰暗的天气 这杯咖啡和这一支烟
你和我的低调气氛 是唯一的矛盾
橱窗裡面的倒影 真的是同样的两个人
杯子裡面上升的气泡 还是一样的消失
我并不想成为谁的指南针 也许你该学习相信自己的方向感
我并不想成为谁的指南针 也许你该学习相信自己的方向感 Oh 方向感
失踪了很久的钥匙 原来就一直在你口袋
金属撞击的的候 某些部份的我又醒过来
地下道裡安静的箭头 终于我再也不会迷路了
错综複杂的开始 勇往直前的出口
介绍:
回想好多年前,我是青春热血的大一新鲜人,木栅指南宫下政大前面一条小巷,侧门旁边,有一间小而狭长的唱片行。
琳琅满目CD牆,每张CD标价三百多,裡面顶多十几首歌,和现在网路上随处找得到MP3和MV比起来,那时候想听个音乐,成本实在高出太多。可是,把一张专辑好几首歌买回家实体珍藏,是如今网路时代无法比拟的满足感。即使口袋没钱,逛逛唱片行看看CD,瞭解一下有哪些音乐作品,浸泡在音乐图书馆裡挖宝,就算不能带回家,也是一种享受。
就是在那家小唱片行(如今早已关门大吉),一次偶然间,我瞄到了枪与玫瑰《Use Your Illusion Ⅱ》。当时的我逛唱片行,主要是看玛丽亚凯莉和麦可波顿之类的西洋流行,摇滚乐这个名词当然有听过,但没有真正听过一首摇滚歌曲。所以即使枪与玫瑰在当年,可能已经是神一般的存在,但对那个小大一的我而言,在唱片行看到,只会觉得这歌手和专辑名称也太古怪。所以当时那《运用幻象》CD封面上的文宣,想必是写的很好,很吸引人,因为就是那几行字,我买下人生第一张摇滚专辑。
回宿舍后我将CD放进Panasonic随身听,透过在唱片行买的SONY耳挂式耳机,首先听到雷射转盘开始旋转的轻微噪音,然后第一首歌是《Civil war》:「What we've got here is... failure to communicate. Some men you just can't reach. So you get what we had here last week, which is the way he wants it... well, he gets it. I don't like it any more than you men.」
接触过这首歌的新鲜人,相信和我一样,都会一头栽进摇滚殿堂。
那时候有电脑有网路,可是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打作业交报告之外,电脑世界便是BBS的世界,而所谓上网,便是到计中登入「猫空行馆」。我常常带著一本小册子,在计中穿梭于「台大椰林风情」、「不良牛牧场」、「小鱼的紫色花园」、「阳光沙滩」,在那些纯淨的文字WWW堆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拜读摇滚版上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我特别喜欢专业又有料的摇滚史介绍,凡是大神们推荐的经典乐团,一个个团名我抄写在小册子上,逐渐,填满自己的摇滚地图:
Bruce Springsteen的《Born in U.S.A.》,The Velvetinderground的《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PinkFloyd的《The Wall》、Sonic Youth的《Bad Moon Rising》、Patti Smith的《Gone Again》、……
小册子上,除了摇滚诸神大名,还有首善之都台北大街小巷中,一间间二手CD店的地址,这些店,犹如散落于各地的宝藏窟。前文所提及的那些经典专辑,都是在二手CD店买的。不仅因为全新未拆封的CD实在收藏不起(诚品音乐是夭寿贵),更因为一般唱片行不一定找得到那些音乐,即便有,我还是喜欢在二手CD店淘宝,特别有摇滚味我觉得。
后来加入普普音乐社。本来以为大家的共同语言,将会是六七零年代的经典摇滚,就是我小册子上那些「老团」。没想到,也许那些他们早已听烂了,是过去式,他们接触的是现在式摇滚。社课上的是我全然陌生的涩谷系(日本摇滚我只叫得出X-Japan),平常聊天一提到后摇滚就炯炯有神(例如Yo La Tengo),然后到了晚上,团聚是约在我从来没听过没去过的VIBE!
就是在那个晚上,烟雾缭绕的小酒吧,我现场听到1976演唱的《方向感》。从此,我的小册子新增一页,摇滚地图多了一个版块:台湾地下乐团。
骨肉皮的《两头空》、浊水溪公社的《卡通手枪》、闪灵的《海息》、飘虫的《国王的飞马》、……。虽然除了那一晚的VIBE,没有再去过摇滚酒吧,我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追逐著台湾摇滚(就是二手CD啦)。从六七零年代英美老团到台湾地下乐团,我的人生,因为有了摇滚乐,虽然不如Lou Reed所唱的「Life Was Saved By Rock & Roll.」但至少多年以后写写文章,心裡头还挺骄傲、挺热血、挺兴奋的,那就是我的青春呀,值得大写特写。
走过水晶唱片、走过野台开唱、唱过VIBE、唱过地下社会,成军于1996年的1976,几乎等同于台湾摇滚,当初他们取这个团名,只是因为每个团员都在那年出生。成立至今,二十年了,还在,真的不容易,如同他们自己所言:「1976可能90%的时间都在低潮,但剩下的那10%就很值得。」、「20年来看著很多比我们更有才华的人因为现实因素离开。」、「这个世界不缺一个上班族,但少了一个吉他手。」1976没有成为五月天、也没有走伍佰路线,他们没法纯粹靠音乐过活,所以有的开咖啡厅、有的开吉他教学班,各自努力,但二十周年庆到了,他们仍然在摇滚路上,当初对于摇滚乐的种种感动和信念,并没有因为岁月而鬆动。
如果有机会,再一次现场听他们演唱《方向感》,我想,仍然会和很多年以前在VIBE听到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