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释疑:关于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商品的概念
商品的概念是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也是高中政治的第一个概念,所以对该概念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纯看商品概念的文字表述,其实很简单,学过之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但如果谈到真正的理解,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根据过来接触的试题,我想有针对性的谈两个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问题:
一是有些题目让学生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的问题: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要掌握两个标准,一个是看该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所谓劳动产品,顾名思义,是经过了人的劳动加工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物品,而不是自然状态下存在的物品,这个标准容易掌握,就不再多说。二是看该劳动产品是不是用于交换,所谓用于交换,即该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既不是供自己消费使用的,也不是无偿的赠送给他人供他人免费消费使用的,而是通过交换,供别人有偿消费使用的。作为一种物品,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它就是商品,否则就不是商品。学生当然能够掌握这两个标准,只是在遇到具体题目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这两个标准罢了。比如,问学生,妈妈过生日,卖一个蛋糕送给她,这个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的蛋糕是不是商品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准确判断出这个礼物不是商品;但是,当问到学生正在使用的各种学习用品,钢笔、墨水、笔记本是不是商品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说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记得当时,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说,其实送给妈妈的礼物,跟你们现在手头上正在使用的学习用品在性质上是一样,只不过,前者你买回来之后送给了妈妈,后者呢,你买回来之后送给了自己,它们虽然还是劳动产品,但已经不再是商品了,因为现在它们都已经处于消费状态,不再用于交换了。什么时候它们是商品呢,当它们被摆在商店的橱窗里等着你去选购,处于待售状态时,是商品。但是一旦你和老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成交,钱从你手中递过去,蛋糕或者学习用品从老板手中递过来的一刹那,交换完成,它们便由待售状态转入消费状态,由商品变成普通的消费品了。当然,如果引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概念,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作为商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被称作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统一体。所以,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关键也是看该物品是不是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一看有没有使用价值,二看有没有价值。我们知道,在交换完成的一刹那,使用价值和价值必然发生分离,买方获得了使用价值,同时卖方获得了价值,当然,这时该物品就已经不再是商品了,因为它只具有使用价值,不再具有价值,它就成了一件消费品。
另一个问题,也是学生在做相关题目时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就是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通常学生会认为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价格高,是因为前者的使用价值比后者大。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但是这却是一个初学者普遍犯的错误。我们说,商品交换,在表面上看来交换的是物,即使用价值,其实不然,因为使用价值是无法计算其大小的,当然也无法确定交换的比例问题,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无所谓大小,一根火柴跟一架飞机的使用价值到底谁的大,这个无法确定,得看在什么情况下,再说跟人的主观需要有关,是一个无法确定的问题。因此商品交换在本质上是交换双方在交换价值,即相互交换劳动,这个劳动是可以计算其大小因此能确定交换比例的。明白了这一点,再问学生,在我们这个地方,一斤羊肉通常要比一斤白菜贵很多,是因为羊肉比白菜的使用价值大吗?学生就明白了,羊肉与白菜的使用价值到底谁的大,是无法比较的一个问题,所以不是因为使用价值,而是因为羊肉的价值比白菜大,因为,在我们这个地方,生产出一斤羊肉显然要比生产一斤白菜要耗费人们更多的劳动。而在牧区情况可能正好相反,白菜可能比羊肉要贵,因为那里的生产条件决定了,在牧区生产羊肉要比生产白菜耗费的劳动要少得多,这也是社会化专业分工的意义之所在,限于篇幅就不再展开了。
商品的概念是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也是高中政治的第一个概念,所以对该概念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单纯看商品概念的文字表述,其实很简单,学过之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脱口而出。但如果谈到真正的理解,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根据过来接触的试题,我想有针对性的谈两个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问题:
一是有些题目让学生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的问题: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要掌握两个标准,一个是看该物品是不是劳动产品,所谓劳动产品,顾名思义,是经过了人的劳动加工且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的物品,而不是自然状态下存在的物品,这个标准容易掌握,就不再多说。二是看该劳动产品是不是用于交换,所谓用于交换,即该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既不是供自己消费使用的,也不是无偿的赠送给他人供他人免费消费使用的,而是通过交换,供别人有偿消费使用的。作为一种物品,只要符合这两个标准,它就是商品,否则就不是商品。学生当然能够掌握这两个标准,只是在遇到具体题目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这两个标准罢了。比如,问学生,妈妈过生日,卖一个蛋糕送给她,这个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的蛋糕是不是商品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准确判断出这个礼物不是商品;但是,当问到学生正在使用的各种学习用品,钢笔、墨水、笔记本是不是商品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回答说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记得当时,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说,其实送给妈妈的礼物,跟你们现在手头上正在使用的学习用品在性质上是一样,只不过,前者你买回来之后送给了妈妈,后者呢,你买回来之后送给了自己,它们虽然还是劳动产品,但已经不再是商品了,因为现在它们都已经处于消费状态,不再用于交换了。什么时候它们是商品呢,当它们被摆在商店的橱窗里等着你去选购,处于待售状态时,是商品。但是一旦你和老板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成交,钱从你手中递过去,蛋糕或者学习用品从老板手中递过来的一刹那,交换完成,它们便由待售状态转入消费状态,由商品变成普通的消费品了。当然,如果引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概念,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作为商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被称作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二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统一体。所以,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角度判断一种物品是不是商品,关键也是看该物品是不是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一看有没有使用价值,二看有没有价值。我们知道,在交换完成的一刹那,使用价值和价值必然发生分离,买方获得了使用价值,同时卖方获得了价值,当然,这时该物品就已经不再是商品了,因为它只具有使用价值,不再具有价值,它就成了一件消费品。
另一个问题,也是学生在做相关题目时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就是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通常学生会认为一种商品比另一种商品价格高,是因为前者的使用价值比后者大。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但是这却是一个初学者普遍犯的错误。我们说,商品交换,在表面上看来交换的是物,即使用价值,其实不然,因为使用价值是无法计算其大小的,当然也无法确定交换的比例问题,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无所谓大小,一根火柴跟一架飞机的使用价值到底谁的大,这个无法确定,得看在什么情况下,再说跟人的主观需要有关,是一个无法确定的问题。因此商品交换在本质上是交换双方在交换价值,即相互交换劳动,这个劳动是可以计算其大小因此能确定交换比例的。明白了这一点,再问学生,在我们这个地方,一斤羊肉通常要比一斤白菜贵很多,是因为羊肉比白菜的使用价值大吗?学生就明白了,羊肉与白菜的使用价值到底谁的大,是无法比较的一个问题,所以不是因为使用价值,而是因为羊肉的价值比白菜大,因为,在我们这个地方,生产出一斤羊肉显然要比生产一斤白菜要耗费人们更多的劳动。而在牧区情况可能正好相反,白菜可能比羊肉要贵,因为那里的生产条件决定了,在牧区生产羊肉要比生产白菜耗费的劳动要少得多,这也是社会化专业分工的意义之所在,限于篇幅就不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