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产出的粮食除了自己够吃,全部上交国家。
我不晓得这种说法的来源是什么,如果是出自《商君书·说民第五》的“故曰:王者,国不蓄力,家不积粟。国不蓄力,下用也;家不积粟,上藏也。”那么我可以稍作解释,这是“王者”之治的理想状态,对应的是鼓励国家杀力、民不生淫,保持国家进取的动力,却并没有真正强制性地落在实地。否则,也就不会有“增产粟帛者可免除徭役,余粮上交者可得官爵”的说法了,民众首先要能产出余粮,才能靠余粮换取地位和更好的生活,至于除口粮外全数上交,则更像是一种战时机制,短期可以增加国库粮食收入,但不能长久的。
2、重农抑商,不允许进行商业活动。
楼主不要觉得,国家不鼓励一件事情,就要将它消灭干净。《商君书·去强》也提到,“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少、商多,贵人贫、商贫、农贫,三官贫,必削。”商鞅的重心在耕战,不代表所有耕战之外的东西都要毁掉,他需要的是保证商人的数量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重课商人来变相鼓励人们进行于国家有利的耕种活动,商业活动在秦国依然存在。货币是商业活动的产物,秦半两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商业的不可抹灭,此外,粮食、布帛均可以货币功能使用,正像你说的,如果没有商业贸易,平民日常的盐铁需求该如何得到呢?抑商,并不是灭商。
3、衣服何来?生产工具原料何来?食盐何来?
衣服这个可以略过不提,毕竟与粮食同时作为农耕经济的直接产物。生产工具和食盐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盐铁,对于这一点,商鞅的政策是“一山泽之利”,换言之,就是盐铁官营。国家统一控制盐铁买卖,寓税于价,民众直接向官营购买(货币或粮帛)。
4、没有市场流通,国家税收就少。
还是要强调,没有市场流通是不可能的,如上文。至于国家税收,我简单捋一下明显的,农税,就是楼主上文提及的农耕者需要缴纳的部分粮食、布帛;商税,秦国重课商税,酒肉更是天价税;还有关税。秦国一些罪名的惩处是罚款、劳役;得爵需要额外缴粮;盐铁官营也有重利,所以国家其实不缺钱,有粮就是有实力,所谓经济实力增强,小农经济也是经济啊,不只贸易一条,何况还有“金一两生于境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这些显然涉及“国际”贸易的内容。所以说不合理的东西是不会存在的,如果它存在了,就一定在某种程度上合理,还是先想一想是不是自己的理解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