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清为什么叫临清?
答:临清,因为傍临‘清河’而得名。这里所说的清河就是现在的卫运河。卫河在历史上称为清河。
2、 临清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答:临清的称谓最早开始于西晋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
3、 现在的临清古城区形成于什么年代?
答: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临清老城区,是于元代至元年间始建,明代洪武年间兴建。元•至元26年(1289年)开凿会通河,做为大运河上咽喉之地的临清闸,人气旺盛,天下贩夫走卒,达官显贵纷纷在此云集。时被称为会通镇的临清,随着漕运的繁盛,带动了留住人口的增多,民居街巷逐渐形成。
4、 鳌头矶名称的原意?
答:鳌头矶原指运河边上的石坝。鳌头矶之名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此处北侧为元代开挖的运河,经问津桥入卫河,南侧为明代开挖的运河,经二闸口、由头闸口入卫,西面有卫河,这块四面环水的古城区,被称为“中洲”。元代运河上有两闸,明运河上有二闸,分左右如鳌足,卫河广济桥如鳌尾,整个中洲古城区形状似鳌。明代正德年间在鳌头突出之地叠石为坝,状如鳌头,而“矶”为水边突出之石。故,此处被称为“鳌头矶”。
5、 鳌头矶建筑群简介?
答:鳌头矶古建筑群,布局严谨,玲珑幽静。明代与宏润庵古寺庙建筑群合璧。东楼名“观音阁”,西殿称“吕祖堂”,北廊名“甘棠祠”(亦称李公祠),南台为登瀛楼。鳌头矶原本是一座寺庙,名曰“吕祖堂”,始建于元代,明嘉靖年间增建观音阁,清乾隆年间扩建登瀛楼,清咸丰七年间增设甘棠祠。明代临清知州马纶题名曰“独占”、“鳌头矶”。鳌头矶前原有木牌坊,枋楣“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
6、 鳌矶三桥指的是哪三桥?
答:鳌矶三桥为临清坊间八景之一。宏济桥、通济桥、鳌背桥。宏济桥,临清公园北门石桥。明成化年间(1465)巡抚翁世贤造舟桥。通济桥南通鳌头矶,北通江坝胡同。明弘治时(1488)兵备副使陈壁造舟桥,鳌背桥,桥东上湾街,桥西鳌头矶。清代康熙年间临清高僧莲峯化缘募集所建。
7、 临清大众公园为什么别称“进德会”?
答:新文化运动期间,以蔡元培、陈独秀为首的进步人士成立进德会,提倡不赌、不嫖、不纳妾等进步道德思想。全国各地进步人士纷纷响应,成立分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临清县长徐子尚、民团总指挥赵仁泉,于无为观后,凤凰岭下,建临清进德分会。为纪念在临清倡办义学的千古奇丐武训先生,在进德会建造了一座五楹二十四柱歇马迥廊式大厅,名为“武公纪念堂”,即今天的公园北门迎门大厅。
8、 二闸口建于何年?有谁创建?
答:明永乐十五年平江伯陈瑄创建,
9、 临清俗语“好货到不了二闸口”的由来
答:会通河临清二闸口西有估衣巷,巷为交易旧货、土宜的旧货市场。市场货物一般价格低廉,但货物质量难以保证。在二闸口处形成旧货市场——估衣巷,原因有三:一、官府令许槽船可附载“土宜”沿途贩卖以充船资。二、千里大运河,途中漕船、商船难免水浸船漏,翻仓倒货的残次及时处理。三、槽船在临清过闸少则停留三五天,多则滞留十几日,南北过往船家有充足的贸易时间。
10、 永济桥为什么称为“天桥”?
答:天桥,因形状而得名。永济桥,明代成化年间知县奚杰建木桥,嘉靖八年重修,1958年重修。《临清州志》记载:“以木四十尺撑水中上为大阀绝河望之如虹俗因谓天桥”。天桥桥南锅市街,桥北天桥口、桃源街。
11、 魁星阁为什么称为“县志遗址”?
答:临清纸马巷南口“县志遗址”实为魁星阁,是学子考取功名、祈求文运,祭拜魁星的地方。魁星阁上的石刻【县志遗址】只是一个纪念标志,标志洪武二年1368年临清从曹仁镇(旧县)迁到中州会通闸旁,驿站前,便于管理漕运,督造粮仓,筹建临清砖城。纸马巷只是县衙的临时办公地点。当时的老县衙其实在纸马巷的路西,现在的四粮店(今改建为基督教堂)。明代为万寿宫,后为文昌祠,日本时期曾住扎过宪兵队,解放初期曾为棉布总店。
转载于朋友的空间日志
答:临清,因为傍临‘清河’而得名。这里所说的清河就是现在的卫运河。卫河在历史上称为清河。
2、 临清的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答:临清的称谓最早开始于西晋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
3、 现在的临清古城区形成于什么年代?
答: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临清老城区,是于元代至元年间始建,明代洪武年间兴建。元•至元26年(1289年)开凿会通河,做为大运河上咽喉之地的临清闸,人气旺盛,天下贩夫走卒,达官显贵纷纷在此云集。时被称为会通镇的临清,随着漕运的繁盛,带动了留住人口的增多,民居街巷逐渐形成。
4、 鳌头矶名称的原意?
答:鳌头矶原指运河边上的石坝。鳌头矶之名缘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此处北侧为元代开挖的运河,经问津桥入卫河,南侧为明代开挖的运河,经二闸口、由头闸口入卫,西面有卫河,这块四面环水的古城区,被称为“中洲”。元代运河上有两闸,明运河上有二闸,分左右如鳌足,卫河广济桥如鳌尾,整个中洲古城区形状似鳌。明代正德年间在鳌头突出之地叠石为坝,状如鳌头,而“矶”为水边突出之石。故,此处被称为“鳌头矶”。
5、 鳌头矶建筑群简介?
答:鳌头矶古建筑群,布局严谨,玲珑幽静。明代与宏润庵古寺庙建筑群合璧。东楼名“观音阁”,西殿称“吕祖堂”,北廊名“甘棠祠”(亦称李公祠),南台为登瀛楼。鳌头矶原本是一座寺庙,名曰“吕祖堂”,始建于元代,明嘉靖年间增建观音阁,清乾隆年间扩建登瀛楼,清咸丰七年间增设甘棠祠。明代临清知州马纶题名曰“独占”、“鳌头矶”。鳌头矶前原有木牌坊,枋楣“鳌头矶”三字乃明代书法家方元焕所书。
6、 鳌矶三桥指的是哪三桥?
答:鳌矶三桥为临清坊间八景之一。宏济桥、通济桥、鳌背桥。宏济桥,临清公园北门石桥。明成化年间(1465)巡抚翁世贤造舟桥。通济桥南通鳌头矶,北通江坝胡同。明弘治时(1488)兵备副使陈壁造舟桥,鳌背桥,桥东上湾街,桥西鳌头矶。清代康熙年间临清高僧莲峯化缘募集所建。
7、 临清大众公园为什么别称“进德会”?
答:新文化运动期间,以蔡元培、陈独秀为首的进步人士成立进德会,提倡不赌、不嫖、不纳妾等进步道德思想。全国各地进步人士纷纷响应,成立分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临清县长徐子尚、民团总指挥赵仁泉,于无为观后,凤凰岭下,建临清进德分会。为纪念在临清倡办义学的千古奇丐武训先生,在进德会建造了一座五楹二十四柱歇马迥廊式大厅,名为“武公纪念堂”,即今天的公园北门迎门大厅。
8、 二闸口建于何年?有谁创建?
答:明永乐十五年平江伯陈瑄创建,
9、 临清俗语“好货到不了二闸口”的由来
答:会通河临清二闸口西有估衣巷,巷为交易旧货、土宜的旧货市场。市场货物一般价格低廉,但货物质量难以保证。在二闸口处形成旧货市场——估衣巷,原因有三:一、官府令许槽船可附载“土宜”沿途贩卖以充船资。二、千里大运河,途中漕船、商船难免水浸船漏,翻仓倒货的残次及时处理。三、槽船在临清过闸少则停留三五天,多则滞留十几日,南北过往船家有充足的贸易时间。
10、 永济桥为什么称为“天桥”?
答:天桥,因形状而得名。永济桥,明代成化年间知县奚杰建木桥,嘉靖八年重修,1958年重修。《临清州志》记载:“以木四十尺撑水中上为大阀绝河望之如虹俗因谓天桥”。天桥桥南锅市街,桥北天桥口、桃源街。
11、 魁星阁为什么称为“县志遗址”?
答:临清纸马巷南口“县志遗址”实为魁星阁,是学子考取功名、祈求文运,祭拜魁星的地方。魁星阁上的石刻【县志遗址】只是一个纪念标志,标志洪武二年1368年临清从曹仁镇(旧县)迁到中州会通闸旁,驿站前,便于管理漕运,督造粮仓,筹建临清砖城。纸马巷只是县衙的临时办公地点。当时的老县衙其实在纸马巷的路西,现在的四粮店(今改建为基督教堂)。明代为万寿宫,后为文昌祠,日本时期曾住扎过宪兵队,解放初期曾为棉布总店。
转载于朋友的空间日志
